1882年11月4日,舊曆九月二十四。清廷諭令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荃、何璟、徐宗瀛、彭玉麟在水師副將內選擇堪稱水師統兵者,各保數員,候旨記名,以備簡用。水師參將、遊擊、都司、守備各名,如才藝出眾,打仗屢著勞績,並請開單具奏;記名提、鎮人員,能耐勞苦,熟悉沿江海情形,堪勝水師總兵者,亦著保奏。
1885年11月4日,舊曆九月二十八。李鴻章致電駐英、法大臣曾紀澤諭旨,著他照式樣在英國訂造快船,這也是後來的“致遠”和“經遠”艦。
1893年11月4日,舊曆九月二十六。李鴻章奏,變通學藝期限,將京津兩水師學堂學生學業展延一年半。
同日,北洋水師天津總醫院(內分西醫學堂、施醫院、儲藥處)開院試辦。
1880年11月1日,李鴻章在天津創辦一所小型的醫院,名為“北洋施藥局”,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所規模完整的私立西醫醫院。後來,為安置一批中國留美幼童肄習西醫,以留作服務陸海軍之用。李鴻章又將“北洋施藥局”改組為“北洋醫學館”,這也是中國舉辦西醫教育之始。
1888年,為配合北洋海軍的成立,李鴻章又將北洋醫學館擴大編制,改稱為“天津儲藥施醫總醫院”,簡稱為“天津總醫院”。
天津總醫院位於天津城外,醫院有房屋180餘間,並附設學堂教室及宿舍78間,年度經費8300餘兩。總醫院分為三部分:儲藥處專司購銷藥料;施醫院專管診治弁兵;西醫學堂專管培養醫官。西醫學堂“挑選生徒分班肄業,俾學成後,派赴海軍各營艦充當醫官,尤為北洋各醫院之根本”。
學堂與醫院皆為衙門式的古建築,門樓高大、黑漆大門,各懸橫匾一塊,分別為“北洋醫學堂”和“北洋醫院”,二者均系李鴻章所寫。李鴻章還為該學堂題寫了一副對聯:為良相,為良醫,只此痌瘝片意;有治人,有治法,何妨中外一家。意思是:對於國家的沉痾就如同醫者對於病者痌瘝一樣體貼關注,記掛在心;在治病救人還是治國安邦上不妨融合西方的醫術與政令法規。
院內組織除援照天津水師學堂及武備學堂成例外,還參考《美國陸軍水師施藥治病救生章程》酌量變通。設有正副總醫官、監督、員司、伕役等。監督(校長)一職仍由林聯輝出任,另外又延聘英國醫生梅耶士及伊爾文,分別擔任內科和外科總醫師。為了提升醫療救護水平,梅耶士還特別訓練了一支醫療隊,分赴各地(或軍艦)為海陸軍傷病救治,同時也為一般民眾看病。
然而,雖名為總醫院,但規模小,醫護人員少,遠遠不能滿足戰時救護的需要,平時只有三名醫生。
1893年,為了滿足海陸軍對軍醫日益增長的需求,李鴻章又將原來附設於該院的醫學堂再加改組,闢建“北洋西醫學堂”,或稱“天津醫學堂”,以便培養更多的軍醫人才。
甲午戰後,北洋海軍覆滅,李鴻章去職,該學校和醫院發展逐漸陷於停頓。
解放前,學校和醫院先後拆除。解放後,場地被闢為一路汽車站和無軌電車站起始站的停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