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麵食在五十年前的老家幾乎家家都要吃。之所以叫它蒸角兒,是因為它的外形有三個角,在蒸鍋中是立起來放的。而且用的餡兒也沒講究,大白菜、茴子白、胡蘿蔔、各種野菜都能包。因為那個時候,白麵很少,高粱產量高,農村也就大種高粱,自然也就紅面多。逼得大人們只好粗糧細作,在花樣上下功夫。你想啊,一天兩頓紅面飯,吃得家家大人愁,孩子們怨,更是有人發誓,紅面?就是下輩子不吃也不想,沒把人吃煞!可見對紅面“苦大仇深”到何種程度。
前段日子回老家,和兒時夥伴們談起紅面來,還有一位在憤憤不平地說,“你說紅面剔尖?我就是現在看到它也恨不得扔到大門外!”如此看來,紅面帶就給人們的,絕對是難忘的記憶。
只是後來白麵多了,人們經常吃白麵麵條、饅頭,也就都快把紅面遺忘了。不過這也帶來了主食的單調。當年人們稱白麵為“好面”,那是因為吃不上,如今一天兩頓、甚至三頓白麵,吃得多了,也就不知道白麵究竟“好”在哪裡了。
這個星期天,看到有位大嫂在賣紅面,那叫賣聲格外動聽,感到好奇,過去一問,一斤竟然要六元錢,好傢伙,都比白麵貴了!我不禁一笑,說道,“看來紅面變成好面了!”對方聽了,也笑著道:“世事輪迴,好人都能變成壞人,不奇怪呀。”呀呵,我心裡咯噔一下子,心想,一句簡單的話,還真是有哲理呢!不管咋說,問了人家價錢,還簡單聊了幾句,不買實在是過意不去。多少年沒有吃紅面了,買一斤,權當懷舊吧。結果呢,那村姑又說,“再好吃的東西,你要天天吃,也會感到不好吃,你看這紅面,又細又香,好吃哩。”她這一說,真就讓我有了口欲了。
回家以後,想起小時候常吃的,紅蘿蔔餡兒的紅面蒸角兒。對!我拿到主意就吃它。正好冰箱裡有拌好的豬肉餡兒,又剁了點白菜。拿了一半紅面,又拌了點白麵,和好以後醒上,準備工作就齊了。
其實呢,這個過程和做餃子的程式大同小異,只不過是用的面不一祥,形狀、大小不同,而且一個是蒸,一個是煮而已。但是,蒸角兒個頭大,包起來自然就快多了。很快地十個蒸角兒就包好了,上蒸鍋蒸半個小時,就蒸好啦!再熬一碗粥。先吃一口蒸角兒,啊呀呀,真好吃,而且不是一般的好吃,是那種久違了的高粱面的面香。仔細一想,怪不得,是啊,掐指算來,已經是五十年沒吃了!哪能不好吃!
其實,事後再一想,並不是紅面蒸角兒就真的有多麼的好吃,這不過是一種新鮮的口感而已。當年的蒸角兒是純粹的紅面,裡面包的是胡蘿蔔,它和紅面剔尖比起來,就好吃的了不得。眼前的蒸角兒呢,是紅面、白麵二合一,包的是豬肉白菜餡兒,這哪有可比性!這可真就印證了那位賣面村姑說得那句話,“再好吃的東西,吃多了也會感到不好吃。”
生活處處有哲理。吃飯是這樣,那麼工作呢?人與人的交往呢?這麼一想,我竟然對好些視窗行業裡,那些個服務人員整天冷冰冰的面孔,硬邦邦的話語多了幾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