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集語•文王》中說“自損者益,自益者損。”意思是,遇事謙讓的人反而得益,爭權奪利的人會受到貶損。如果把損益兩卦綜合起來看,就會發現所謂的“損益”其實就是“得失”,而這正是很多人看不破的。
《益》卦: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釋義:利於前去行事,利於涉過大江大河。
初九: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
釋義:有利於大作為,一開始就大吉大利,沒有災難。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於帝,吉。
釋義:有人送來價值十朋的神龜,不要推辭,只要長久地堅持正道就會吉祥。君王如果在此時祭祀天神,祈求降福保佑,也會如願以償獲得吉利。
六三:益之用凶事,無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釋義:將所得到的好處用來幫助他人解除危難和災禍,這樣才不會引起麻煩;做到辦事誠信又符合中道,並及時向王公報告辦事所依據的準則。
六四:中行告公,従,利用為依遷國。
釋義:嚴守中正之道,有事求告於王公的話,王公會很樂意地答應。此時最有利於借重王公的威望來決定遷徙國都這樣的大事。
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釋義:胸懷誠信仁愛之心,不用佔問就知道很吉祥,天下人定將以仁愛之心回報我的仁愛之德。
上九: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兇。
釋義:沒有人來增益他,卻有人來攻擊他;所立定的心思不能持之以恆,必然會有兇險臨頭。
觀象解卦:展現的是雷在天空中震動,大地上颳起疾風,風使雷聲更顯威猛。這種又颳風又打雷的現象,看似是不好的兆頭,但就“風”“雷”而言,卻是互相增益、相得益彰。
觀事解卦:漢文帝時期,為了吸引農民歸農力本,文帝以減輕田租稅率的辦法,改變背本趨末的社會風氣,用來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和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曾兩次“除田租稅之半”,租率由十五稅一減為三十稅一,即納三十分之一的土地稅,自此以後,三十稅一成為漢代定製。
不僅如此,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文帝詔令列侯迴歸封邑,不許留居長安,以減輕百姓的負擔;文帝后六年(公元前158年),漢文帝下令,開放原來歸屬國家的所有山林川澤,准許私人開採礦產,利用和開發漁鹽資源,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係的鹽鐵產業的發展;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三月,文帝取消出入關的“傳”,有利於商品的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絡,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同年,漢文帝又採納晁錯的建議,採取公開招標價賣爵的辦法來充實邊防軍糧,使農民的處境暫時有所改善。由於漢文帝採取了一系列讓百姓休養生息的富民和措施,中國古代社會由漢文帝時代開始進入治世。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是一種有欲求的動物,管理人的過程,其實就是滿足人的欲求的過程。如果管理者只在乎自己的欲求,而忽略了下屬的欲求,那麼他就不是一個好上司,也把人管理不好。
漢文帝顯然很明白這個道理。他採用了減省租賦、令列侯歸國、弛山澤之禁、廢除過關用傳制度、入粟拜爵等手段富民,而且還躬修節儉,使當時社會經濟獲得了顯著的發展,統治秩序也日臻鞏固,漢文帝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有作為的好皇帝。
啟示之一:要為下屬謀福利。孔子在讀到損卦、益卦時發出“自損者益,自益者缺”的感慨,即自己減少的人會受益,自己求利益的人反而會有缺失。作為管理者,必須要明白,受僱於你的員工肯定是有利益訴求的。管理者要能夠找到員工的痛點,主動幫助員工謀福利,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啟示之二:要明白吃虧是福。在這個時代,最缺的是“老實人”,那些“聰明”人,總想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佔盡可能多的便宜。他們只想得到別人的幫助,而從來不願儘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即使對自己最親的人,也會採取同樣的方式。而那些不怕吃虧的人,他們會為自己創造出和諧的人際環境,並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幫助和回報。
啟示之三:要廣泛結交各種朋友。要善於結交身邊的朋友,事業上積極尋求合作伙伴,這有利於自己事業的發展。所謂“患難見真情”,當朋友陷入困境的時候,不能漠然視之,而應積極熱心地給予幫助。只有這樣,才能擁有真誠的朋友。而那些見利忘義的人,只會成為孤家寡人,導致事業難有發展,說明“給予也是一種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