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北京交通大學4項成果獲獎。吳昊教授參與成果“物聯網系統資料安全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譚忠盛教授參與成果“高壓富水長大鐵路隧道修建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李濤教授參與成果“深部複合地層隧(巷)道TBM安全高效掘進控制關鍵技術”和高亮教授團隊參與成果“高速鐵路Ⅲ型板式無砟軌道系統技術及應用”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物聯網系統資料安全關鍵技術及應用專案簡介
該專案圍繞物聯網系統資料安全核心問題開展研究,針對物聯網系統資料匯聚邊緣化、資料保護分級化、資料訪問跨域化等特點,攻克了物聯網實體身份管理、資料安全管理、跨域許可權管理三個關鍵技術,發明了“內生特徵”快速安全關聯和自適應認證方法、自適應的資料分級細粒度加密操作方法、跨域許可權組合與控制流組合的訪問控制、邊界受控交換的域間資料共享方法,構建了物聯網資料安全技術體系,為跨物理資訊空間、跨管理域、跨業務的資料安全服務和管控提供支撐。
- 高壓富水長大鐵路隧道修建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專案簡介
高壓富水長大鐵路隧道建設主要面臨著潰水災變、突泥涌水、流砂失穩三大難題,施工難度大、風險高、進度慢。課題組歷經十餘年技術攻關,取得了如下創新成果:提出了岩溶水峰值湧水量預測方法,建立了釋能降壓技術,建立了岩溶隧道支護結構體系,解決了潰水災變防控技術難題。提出了分水降壓技術,研發了膠凝可控、早強可靠的注漿材料,建立了資訊化精準注漿技術,解決了富水斷裂帶隧道突泥涌水防控技術難題。研發了200 m級砂層深井降水技術,提出了四臺階九步開挖國家級工法,解決了深厚富水砂層隧道流砂失穩防控技術難題。成果成功應用於齊嶽山隧道、關角隧道(中國第一長隧32.7 km)、胡麻嶺隧道等工程,確保了施工安全和結構長期穩定。
- 深部複合地層隧(巷)道TBM安全高效掘進控制關鍵技術
該專案揭示了深部複合地層TBM高效破巖機理,提出了深部複合地層TBM可掘性評價方法,發展了深部複合地層TBM施工擠壓變形卡機、巖爆和突湧水等工程災害控制技術,建立了深部複合地層TBM系統適應性設計理論與評價決策系統。成果成功應用於水利、交通、礦山領域10餘項國家重點工程及首臺國產TBM和國產最大直徑TBM等裝備的系統設計,顯著提高了掘進效率,保障了工期和施工安全,整體提升了我國TBM裝備製造和掘進控制技術水平。
- 高速鐵路Ⅲ型板式無砟軌道系統技術及應用
該專案自主創新了高速鐵路Ⅲ型板式無砟軌道系統,建立了多場耦合作用下單元複合無砟軌道結構靜動力學分析理論,提出了路橋隧等不同下部基礎上無砟軌道結構及介面,首次研發了雙向先張預應力軌道板及成套扣件技術,自主創新了布板精調軟體及施工工藝和裝備,構建了高速鐵路Ⅲ型板式無砟軌道設計、製造、施工及維護等成套技術,成果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在鄭徐高鐵創造了420km/h交會及重聯試驗交會速度世界紀錄,印尼雅萬、俄羅斯莫喀等國際高速鐵路專案也將採用高速鐵路 Ⅲ型板式無砟軌道系統技術。專案成果獲2014年度中國鐵道學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併成為國際鐵路聯盟UIC優選的無砟軌道結構之一,極大提升了我國在無砟軌道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為我國高速鐵路建設和 “一帶一路”倡議、高鐵“走出去”戰略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取得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作為我國最權威的政府科技獎勵,國家科學技術獎的頒發,每年都是科技界的盛事,備受公眾矚目。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64個專案、10名科技專家和1個國際組織。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46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44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1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58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57項(特等獎2項、一等獎18項、二等獎137項);授予8名外籍專家和1個國際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北京交通大學始終瞄準科技發展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全面參與了鐵路大提速、青藏鐵路建設、大秦鐵路過載運輸、高速鐵路建設和城市軌道交通核心技術自主研發等中國軌道交通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處於國際先進水平的原創性重大成果,為服務交通、物流、資訊、新能源等行業以及北京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成為支撐和引領國家、行業和區域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
近五年,北京交通大學獲國家級獎勵10項,省部級科技獎勵142項,主持專案獲得重要學會、協會一等獎及以上專案11項。其中主持完成專案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和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1項。學校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各類科研課題,科研經費連續兩年突破10億元。
鮮花和榮耀留給過往,征途和汗水敬獻明天。北京交通大學將飲水思源、以交通為名,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創造更多科技成果,續寫交大的精彩未來。
本文內容來自:北京交通大學官微、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