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友友大家好,
今天我們繼續分享這本書,
浪潮之巔,上次我們說到了,
美國司法部一直在跟IBM死磕,
認為他壟斷,但IBM也鬱悶,
不是我想壟斷,而是沒有對手,
直到1982年,
美國司法部才真正退讓,
這不是服軟,
而是IBM的對手出現了。
在1976年,
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
這一年大家十分熟悉的喬布斯,
喬幫主,還沒有讀完大學,
但他卻跟沃茲尼亞克一起,
在自己家的車庫裡,
攢出了第一臺個人電腦Apple 1,
那會由於資金有限,
矽谷的創業者往往用車庫來辦公,
有人調侃,
中國出不來真正的矽谷的原因,
就是因為,
現在我們根本買不起帶車庫的房子。
1973年,小華生退位,
IBM進入了凱利時代,
在這期間他的主要工作就是
應對美國司法部,
至於個人電腦,
他們也在觀望,
如果有人成功,
IBM有這個信心可以後發先至
就在蘋果造出電腦後,
IBM決定馬上啟動從而截胡。
但IBM對於個人電腦,
顯然還是不太重視,
他交給了一個外部小組來做研發,
而沒有動用他們強大的華生實驗室,
這個小組也還算不辱使命,
很快採用英特爾,
8088處理器的IBM-PC,
就被生產出來了,
他的效能要遠超過當時Apple1,
很受歡迎,一年時間就賣了10萬臺,
佔領了四分之三的微機市場,
那個年代IBM就是個人電腦的同意詞,
就跟今天谷歌之於搜尋,
淘寶之於購物一樣。
IBM做個人電腦,
也跟他原來的模式如出一轍,
基本就是B端銷售,
他們從未想過直接賣給個人,
因為那樣太麻煩。
那幾年電腦還是個稀罕物品,
沒人會用,所以除了銷售,
還要提供專業服務和支援,
IBM就把電腦和服務捆綁在一起銷售,
這樣每談下一個合同,
他們的收入就變成了永續收入,
幾年後更新換代,
還是會向IBM採購,
所以這才造成了IBM的持續高增長,
因為他永遠都是加法。
IBM正在自己的,
商業模式中不斷意淫,
所以他不可能會對,
個人電腦真正感興趣,
認為那都是扯淡,
象徵性的搞一下就好了。
特別是司法部天天盯著他,
他也急需給自己找幾個,
像樣的對手出來,
所以他也不怎麼,
阻止別人用它的技術,
這樣自己不發力,
也不阻止別人發力,
慢慢地康柏,
戴爾這些公司就做大了。
另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
那就是一個統治級的大神出現了,
這就是比爾蓋茨,
作者稱之為科技界第一人,
蓋茨看到了IBM做電腦,
但沒有系統這個痛點,
於是空手套白狼,
憑藉其母親是IBM董事的關係,
作了個DOS系統賣給了IBM,
如果一般的程式設計師,
會一把收入很多錢,
從此過上富足的生活,
但蓋茨不是一般人,
他看重的是未來的現金流。
他要從每一臺機器上,
抽一點版權費,
相當於把它的DOS系統,
跟IBM捆綁銷售,
而IBM當時也太自大了,
竟讓忘了跟微軟簽訂獨家協議。
所以最後比爾蓋茨,
打著IBM的旗號,
到處叫賣dos系統,
這一度讓IBM很不高興,
甚至因此發生了糾紛,
在美國這種以大欺小的官司,
是很難贏的,
更何況IBM確實不佔理,
所以最後也就算了。
他也覺得這塊沒幾個錢,
最後還是要靠硬體賺錢的,
但是跟他預想的剛好相反,
最後由於競爭者太多,
硬體越來越不賺錢了,
反而是軟體的利潤超乎想象。
後來微軟持續開發,
個人電腦程式,
並做成了喬布斯,
都沒幹成的視窗系統,
自打Windows3.1釋出開始,
微軟帝國就已經形成,
後來矽谷有個神奇的公式,
凡是和微軟合作的企業,
無一例外的都沒有好結果,
而IBM是首當其衝的那一個。
80年代PC市場蓬勃發展,
IBM意識到了危機,
拼命追趕,但已經為時已晚,
甚至80年代末,
他都要看微軟的臉色了。
IBM竟然也出現了嚴重虧損,
而大規模裁員的情況,
此時大家都認為,
藍色巨人有要倒閉的風險。
1993年一個人臨危受命,
改變了這一切,
這就是郭士納,
他把戰略來了個180度大轉彎,
把IBM的業務重心,
從硬體製造商,
改為了服務和軟體為核心,
竟然復興了這家百年老店。
郭士納原來是美國運通出來的,
後來做了食品公司總裁,
根本不懂技術,
也不懂計算機,
甚至一度成為了科技界的笑柄,
但就是這麼一個人,
卻讓IBM煥發了新生,
他將整個公司的層級做了重構,
也將工作流程大幅精簡,
原來有人調侃,
說把箱子從2樓搬到3樓,
這麼簡單的事,
在IBM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因為要先打報告,
再層層審批。
而郭士納所幹的事,
就是讓這些流程儘可能的加快,
裁撤掉了那些冗餘的部門和員工,
砍掉了毫無希望的專案,
甚至變賣了很多資產,
連蓋到一半的實驗大樓,
郭士納也下令停工,
就蓋到一半,
湊合用就行了。
郭士納也砍掉了,
一部分研發經費,
但他砍掉了更多的無用理論研究,
把資源集中起來,
讓研發和開發結合,
後來他還要求研發人員,
要跟產品專案績效掛鉤,
很快IBM在郭士納的整改下,
就走出了困境,
成了一家服務型的公司,
放棄了他已經,
跟不上時代的PC市場,
他的主力產品變成了,
Linux伺服器,
這是IBM百年來,
第一次賣的產品比對手便宜,
郭士納主政IBM的十年,
IBM股價漲了10倍,
郭士納可以說是,
IBM中興的首功之臣。
IBM的基因自始至終,
都是兩個字保守,
他死守著他的大客戶市場,
即使被放棄的個人PC筆記本,
他也是走大客戶的路線進行銷售,
直到2005年這塊業務賣給聯想,
身邊用IBM筆記本的人,
才逐漸地多了起來,
原來基本都是大企業裡才有。
IBM是申請專利的大戶,
每年都有幾千個,
甚至研究人員的考核標準就三條,
發表論文,申請專利和產品績效,
因此專利在IBM是一筆寶貴的資產。
甚至他每年要花上億美元,
養一支龐大的律師團隊,
在智慧財產權方面四面出擊收取保護費,
他每年從專利上賺的錢,
就高達幾十億美元,
甚至IBM很自豪的說,
不要看個人電腦市場上,
戴爾惠普領先,
但他們每年其實要交,
很多專利費給IBM。
提到了IBM就不得不說,
聯想這筆交易,
當年IBM的筆記本業務是虧損的,
IBM在賣掉筆記本業務之前,
收入是963億美元,
利潤是75億美元,
利潤率是7.8%,
而賣掉筆記本業務,
總收入下降到了914億美元,
但淨利潤卻增長到了95億美元,
利潤率提升到了10.4%,
所以對於IBM這個龐然大物來說,
他甩掉了一個大包袱,
每年多釋放了20億的利潤出來,
而聯想也不虧,
他本身就是賣個人電腦的,
所以銷售渠道都是現成的,
當時他在全球的市場份額不到2%,
根本沒辦法與惠普和戴爾競爭,
而蛇吞象吃掉IBM的個人PC業務之後,
他就有了7%的市場份額,
瞬間擠進了世界前5強。
另外,IBM的管理成本太高,
所以導致了巨大的虧損,
而把成本降下來,
這塊業務肯定是可以賺錢的,
其他幾家公司都是有20%的毛利,
和7%左右的淨利。
所以問題就出在費用上,
聯想拿到IBM筆記本業務,
馬上轉手改造,
用中國人工替代美國人工,
再用中國管理替代美國管理,
這成本一下就降下來了。
甚至釋放出來的利潤,
比惠普和戴爾還要多,
所以這兩家公司的併購,
是我們看到的,
為數不多的雙贏的案例,
夠柳傳志和楊元慶吹一輩子的。
第三章,我們看熟悉的蘋果公司,
喬布斯的神奇魔法,
剛才也說了1976年喬布斯,
和沃茲尼亞克在車庫裡,
創造了Apple1個人電腦,
這就是蘋果公司的開端,
當時他們跟IBM,
高舉高打的思路完全不同,
喬布斯想的是,
一臺電腦動輒上萬美元,
這對於美國老百姓來說,
根本負擔不起,
所以他要儘可能的降低成本,
把不必要的配置全都去掉。
Apple1除了一個磁碟插口外,
什麼外設都沒有,
他的價格只要幾百美元,
如果上年紀的人應該都還記得,
當年在中國流行過一陣的中華學習機,
不過那都是90年代的事了,
中華學習機的原型就是,
76年美國的Apple1,
他其實什麼都幹不了,
只能讓你簡單的,
體會一下程式操作,
還有玩一個簡單的,
警察抓小偷的遊戲。
蘋果的出現,
沒有對IBM造成衝擊,
但卻把原來IBM的對手,
DEC公司給打的夠嗆,
1988年DEC就因為。
連續虧損撐不下去了,
被美國康柏公司收購。
後來IBM 的8088處理器電腦,
搶走了巨大的市場份額,
而喬布斯他們開始致力於,
研發一種真正能用的個人電腦,
而不再只是箇中華學習機,
1984年他們終於成功了,
第二代蘋果,麥金託什電腦誕生。
那麼麥金託什電腦,
將給整個計算機行業,
帶來什麼改變呢?
咱們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