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和法又稱和解法,為中醫八法之一,包括和解表裡、疏肝理氣、疏肝和胃等。和法在臨床的應用範圍很廣,對多種疾病的治療都能起到作用。沈紹功教授對和法進行了總結,包括適用病證、主方等,還不快來學習一下——
和解表裡法
用於少陽證,邪伏半表半里,主方是小柴胡湯。方子組成: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甘草、生薑、大棗。方出自《傷寒論》。方中有3味主藥,第一味是參,或者黨參,或者人參;第二味是柴胡;第三味是黃芩。這3味藥是小柴胡湯的主藥,還應加上抗病毒的藥板藍根。本方可以用於經期發熱或不明原因的發熱,或外感發熱,經期發熱就是《傷寒論》講的熱入血室,用小柴胡湯效果非常明顯。
調和營衛法
用於營衛不和證。主要症狀有二:第一,後背怕風,覺得有冷風吹著後背,後背發涼;第二,汗出,出汗比較多。主方是桂枝湯。方子組成:桂枝、芍藥、生薑、大棗、甘草。方出自《傷寒論》。桂枝湯裡面一共有5味藥,應用時只取桂枝、白芍,而姜、棗、草不用。但是要加葛根和生黃芪。
疏肝理氣法
這個方法在臨床很常用,用於氣滯證、肝氣鬱結證,主方是四逆散。方子組成:柴胡、炙甘草、枳殼、芍藥。方出自《傷寒論》。主藥是柴胡、枳殼和白芍。應用此方時一定要加鬱金,就是考慮氣和血的關係,氣行則血行,鬱金既能理氣又能和血,有利於疏肝理血;還要加丹參進一步加強和血活血。四逆散和逍遙散怎麼區別?四逆散用於單純的氣滯,逍遙散用於氣滯克土,除了氣滯還有胃腸道的症狀,這時不但要理氣還要健脾,多用逍遙散。
疏肝和胃法
用於肝胃不和證,肝氣鬱結加上胃不和,主方是左金丸。方子組成:黃連、吳茱萸。方出自《丹溪心法》。應用此方時一定要加3味藥:生牡蠣30g,川楝子和生梔子。生牡蠣除了軟堅外,也是和胃的藥,尤其是在應用左金丸時,如果病人吞酸,用生牡蠣最適合,既可中和胃酸又可以和胃。川楝子加強疏肝作用,生梔子加強清肝作用。
抑木扶土法
用於肝脾不調證,即肝氣鬱結、脾失健運,虛實夾雜,主方是逍遙散。方子組成:柴胡、當歸、茯苓、芍藥、白朮、甘草、生薑、薄荷。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此方既能疏肝,又能扶土。
和胃降氣法
用於胃氣上逆證,主方是半夏瀉心湯。方子組成:半夏、黃芩、乾薑、人參、黃連、大棗、甘草、代赭石。方出自《傷寒論》。半夏一定不能生用,毒性很大,一定要用姜半夏,半夏用生薑制後,增強和胃降氣作用。另外,用了姜半夏,就不再用乾薑,因為生薑比干姜降逆的作用更強。一定要用黃芩,還要加代赭石。降逆用旋覆代赭湯、橘皮竹茹湯的效果,都不如半夏瀉心湯。
降氣定喘法
用於肺氣上逆證,症見喉鳴、痰多,這時才能降氣平喘,主方是蘇子降氣湯。方子組成:紫蘇子、半夏、川當歸、甘草、前胡、厚朴、肉桂、生薑、大棗、萊菔子、葶藶子、紫菀、川貝母、川牛膝、桔梗。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中的主藥是紫蘇子、萊菔子、葶藶子,這是三子養親湯變化的方法,同時加紫菀、厚朴、川貝母、川牛膝和桔梗。應用桔梗和牛膝是運用升降理論,許多高血壓的病人,用升降理論治療,血壓就降下來了,治療喘的病人也用升降理論。
降逆止嘔法
用於胃逆和肺逆並見,既有胃氣上逆,又有肺氣上逆,主方是旋覆代赭湯。方子組成:旋覆花、代赭石、人參、生薑、甘草、半夏、大棗。方出自《傷寒論》。主藥是旋覆花、代赭石,旋覆花一定要布包,裡面有小毛,不包沒法喝。除原方的藥外還一定要加兩味藥:一味是蒲公英,和胃健胃;另一味是扶正的藥,用參或生黃芪都可以。
名醫經驗錄
此為名醫沈紹功先生的經驗總結,沈紹功為沈氏女科第19代傳人,在京行醫50餘年,醫人無數,經驗豐富。本書明確中醫診病之關鍵,點明準確辨證之技巧,精煉中藥實用之功效,強調方劑靈活運用之方法,創新各科常見病症巧治之策略,確為理法方藥均具備的切合臨床之佳作——
本書是韓學傑、沈寧、連智華等根據沈紹功在沈氏女科經驗講授班中的數次講稿編輯整理而成,書中分別講述了辨證與論治的具體方法。本書分為四章,第一章是辨證精要,從五部分講述了辨證的具體方法。第二章是論治精要,從六部分講述了論治的具體方法。第三章是各科治要,從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面板科、骨傷科、肛腸科、腫瘤科具體講述了治要方法。第四章是疑難病治要,具體涉及冠心病、中風、糖尿病、外感病。
版權宣告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沈紹功臨證經驗輯要》(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韓學傑 沈寧 連智華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推薦發表。封面及文中圖片來源於攝圖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