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醫是怎麼認識感冒的呢?
首先,中醫從風寒與風熱辨感冒:主要根據惡寒發熱程度、汗出、流涕、口渴、咽痛、舌苔、脈象等進行辨證。
風寒感冒:若春秋冬季多發,一般體質或陽虛體質之人易感,症見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鼻流清涕、口不渴、咽喉無腫痛、苔薄白、脈浮緊等,多為風寒襲表,可辨為風寒感冒。
風熱感冒:若夏秋季多發,一般體質或陰虛體質之人多見,症見發熱重,惡寒輕或不惡寒、有汗、鼻流黃涕、口渴、咽痛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等,多為風熱犯表,可辨為風熱感冒。
其次,從辨表實與表虛辨感冒:主要根據病情輕重、病程、有無誘因、體質等方面進行辨證。
若形體壯實,病情較輕,病程較短,無慢性病,多有寒溫失調、過度疲勞等誘因,青壯年常見,可辨為感冒之表實證;
若形體虛弱,病情輕重不一,病程較長,多有慢性病,稍有不慎即可誘發,老年或體質虛弱之人常見,證候特點為虛實夾雜、寒熱錯綜、可辨為體虛感冒。
其中,體虛感冒又多見氣虛感冒和陰虛感冒,在感冒諸症的基礎上若兼有惡寒甚、倦怠無力、氣短懶言、身痛無汗、咳痰無力、脈浮等症,可辨為氣虛感冒;若兼有身微熱、手足發熱、心煩口乾、少汗、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症,可辨為陰虛感冒。
二、那在生活中,有什麼調護預防感冒方法呢?
①保持病室的空氣新鮮流通,環境安靜,光線柔和,炎熱天氣室溫宜保持在20~24℃。
②注意休息,減少外出,避免勞累,根據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被,以免復感外邪,體虛者尤應注意。
③保持床單清潔乾燥,汗出較多或汗出熱退時宜用溫水毛巾或乾毛巾擦身後更換衣被,避免直接當風,防止受涼再次感冒。
④保持口腔清潔,可用淡鹽水或金銀花煎水漱口,每日2次。
⑤髙熱者可溫水擦浴,擦拭腋窩、膕窩、腹股溝等大動脈循行處,使毛孔微開以散熱降溫。降溫30分鐘後觀察體溫變化,防止因體溫驟降而發生虛脫,年老體弱者尤要注意。
⑥掌握擤鼻涕的正確方法。擤鼻涕時,應按住一側鼻孔輕輕擤出,不可同時按住兩側鼻孔及用力過猛,防止發生耳咽部、鼻竇部的合併症。難以擤出時,可將鼻腔分泌物倒吸至咽喉部由口吐出。
⑦辨證起居:風寒束表、氣虛感冒者,病室宜偏溫暖,注意防寒;風熱犯表、陰虛感冒者,病室宜偏涼爽,但忌直接吹風;暑溼傷表者,避免溼熱環境;時行感冒者應注意呼吸道隔離,室內每日消毒1-2次。出現心慌、胸悶等症時,遵醫囑低流量吸氧。
三、出現感冒相關表現,可以用什麼中醫特色療法治療?
(一)惡寒
①拔罐:先在背部督脈和膀胱經閃火法拔罐,再走罐,每經均上下往返推罐3-5次,最後在大椎、風門、肺俞、脾俞穴留罐10分鐘後起罐。惡寒甚者,可加大椎、肺俞、風門穴刺絡拔罐。
②艾灸:獨取大椎穴,溫和灸,每次20分鐘,每日1-2次;或取風門、肺俞穴,隔姜灸,每穴灸2壯,每日1-2次。
③刮痧:在背部督脈(大椎至命門穴)、膀胱經(風門至腎俞穴),由上而下刮拭,刮至出痧為度,點刮大椎、膻中、列缺、肺俞穴。
(二)鼻塞
①中藥燻蒸:用桂枝、薄荷10g,加入中藥氣霧治療儀,以40℃中藥氣霧進行燻鼻治療,每次10分鐘,每日1-2次。
②穴位按摩:雙手指推搓面部,取迎香、印堂、素髎穴,用手指逆時針方向按揉50下,每日3-5次。體虛感冒者,加推背部足太陽膀胱經,同時足三里穴按揉50下,每日1-2次。
③艾灸:取風池、百會、印堂穴,溫和灸,每穴10分鐘,每日1-2次。
④溼敷法:用熱毛巾敷鼻額部,或薄荷、蘇葉各10g煎湯,毛巾浸藥熱敷鼻額部,均熱敷10分鐘。
⑤穴位貼敷:中醫經典科特製穴位貼敷膏,每晚睡前貼敷湧泉穴,每晚1次,次日晨起除去。
(三)體虛感冒者
①穴位貼敷:取大椎、肺俞、天突、膻中、中府、腎俞等穴,三伏(頭伏、中伏、末伏的第1或第2天),三九(一九、二九、三九的第1或第2天)貼敷中藥,藥物主要包括白芥子、細辛、延胡索、甘遂、肉桂等,共貼敷6次,每次貼4-6小時。
②艾灸:取足三里、懸鐘穴,春夏季節進行瘢痕灸,每穴灸1次,每年灸1-2次;或獨取外關穴,麥粒灸,灸至穴處面板潮紅。
③耳穴按壓:取腎、肺、內分泌穴,每日按壓10-15次,每次3-5分鐘。
④穴位按摩:取百會、勞宮、湧泉、神闕、足三里穴,氣虛者加氣海穴,陰虛者加照海、太溪穴,以中醫經典科特製穴位貼敷膏按揉各穴,每穴2分鐘,每日早晚按摩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