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猴兒與少年》(長篇小說)
載《花城》2021年第5期
《猴兒與少年》是“人民藝術家”王蒙的最新長篇力作,作品透過小說家王蒙的視角,講述了年過九十的外國文學專家施炳炎的人生往事。一九五八年,青年施炳炎來到大核桃樹峪村,開始了不同的生活歷練、體驗和遐思。他認識了一位與猴子“三少爺”有著奇妙緣分的少年侯長友,與長友長達數十年的交往中,可窺見大時代與人的命運變遷。熱火朝天的勞動,讓施炳炎換了一個活法,卻仍保留著火熱的心靈與信念,與少年的相遇是他幾十年後回想起來仍深感快慰的念想。王蒙筆下,往事永遠鮮活,青春仍然萬歲,老年美麗無邊。《猴兒與少年》中這隻名叫“三少爺”的猴子,他說,“是我小說作品中的最愛。”
範穩《太陽轉身》(長篇小說)
載《當代》2021年第5期
雲南文山壯族自治州地處南國邊陲,守衛著國家的西南大門,歷史上英雄輩出。這裡同時也是雲南貧困程度最深、面積最廣的地區之一。脫貧攻堅戰打響後,邊陲之地的人們義無反顧地向貧困宣戰。範穩善寫宏大歷史題材,這次從具體故事入手,描摹了一名遲暮警察、一宗千里懸案、一方故鄉水土,小中見大,講述了脫貧攻堅的當代史詩。
張煒《桂冠詩人》(隨筆)
載《天涯》2021年第5期
與李白、杜甫並稱為唐朝三大詩人的白居易,是唐朝文學版圖中看似最“接地氣”的詩人;他提出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他與元稹共同倡導的新樂府運動,都產生了廣泛影響。但是,這些僅僅是普通讀者對白居易的普通印象。作家張煒力圖從不同維度解讀白居易的“多面性”和“衝突性”,勾畫白居易在中唐詩壇桂冠之下的精神圖譜,重新勘察白氏詩歌的輕與重、得與失。
王小鷹《紀念碑》(長篇小說)
載《收穫》長篇小說2021年夏卷
改革開放初期,史引霄高票當選上海某區區長,她積極解決回城知青就業問題,啟動舊城改造工程。與此同時,她的丈夫平楚去蘇北根據地參加新四軍陣亡將士紀念塔修復典禮。小說透過二人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引出了厚重的歷史場景和豐富多彩的人物世界,歲月深處,時代的各個面影彼此交融,譜寫出一曲建設者之歌。
林白《北流》(長篇小說)
載《十月·長篇小說》2021年第3、4期
以一首《植物誌》的長詩為引子,作家開篇便將讀者帶入小說的繁複敘述之中。廣西小鎮北流是林白的家鄉,也是她最重要的文學資源,其長篇小說幾乎都與家鄉北流有著不同程度的關係。有評論者認為,在這部長篇新作中,她對北流作了一次整體性的描述,同時也是透過北流將自己對世界的認知作了一次整體性的表達,是“一種非常個人化的宏大敘事”。
黃德海《讀書·讀人·讀物——金克木編年錄》(非虛構)
載《江南》2021年第5期
金克木,一代學人,梵學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家,學貫東西,知兼古今,以小學學歷而卓然成家,和季羨林、張中行、鄧廣銘一起被稱為“燕園四老”。本文按年譜體例分上、中、下三編,以學習時代、為師時代、神遊時代為界,細緻梳理金克木近九十年的傳奇人生,得窺其讀書與治學的獨到之處。
任林舉《躬身》(報告文學)
載《人民文學》2021年第9期
《躬身》的故事發生在甘南,高原上的牧民卓瑪加布從撿垃圾開始自發地珍愛環境,在生計不愁之時,美麗家園意識得到了昇華。正因為有卓瑪加布們新時代的覺悟和偉大的勞作,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才無比牢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意義才得到最充分的彰顯,億萬中國人的水源地才蓄積起無窮無盡的生態波光。
《光明日報》( 2021年09月17日1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