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區寶興鎮虎形村趙家河壩有一座古墓,墓主人為趙萬莛夫妻合葬墓,修建於清代中期。從外表看古墓並不算很豪華,比起很多的大戶人家有點遜色,但就是這麼一個普通的古墓,竟然引來8位摸金校尉。很幸運的是,這8位摸金校尉光顧趙萬莛夫妻合葬墓後,大足區法院給他們辦法畢業證書,而且保送勞動大學,由於8位摸金校尉悟性高低有別,深造學業3—5年不等。
趙氏來源於贏姓,跟秦始皇同宗同源,贏姓的始祖為伯益,舜帝賜予伯益贏姓。伯益7代孫造父是西周時期的駕馭馬車能手,經常駕馬車陪同周穆王外出打獵,深受周穆王的喜愛和信任。有一回出遊西域,半途聽到徐國徐偃王造反,此時遠離府治之地,周穆王很是著急。造父看出周穆王急躁後,運用著急嫻熟的駕車技術,用最短的時間駕車千里返回駐地,平息叛亂後周穆王將趙城賜予造父,造父也就是趙氏的鼻祖。
西周至周幽王,造父後人遭到排擠,造父9代孫叔帶舉全家遷至晉城,造父子孫成為晉大夫。春秋末期,叔帶的12代孫趙襄聯合魏氏、韓氏攻打晉,三家分晉後趙襄建立趙國。由於趙氏不是正統諸侯,受到眾諸侯的抵制和排擠,好在趙襄的孫子趙籍有能力,把眾諸侯前來的挑戰都能夠得到有效的抵抗。隨著趙國的實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最終得到周烈王的承認,與魏、韓等並列為諸侯。
熟讀春秋戰國列傳的網友都知道,戰國時期的趙國實力有多強大,但是諸侯之爭誰都不會有百年不衰。公元前234年,趙國與燕國發生戰爭,秦國藉口幫助趙國,趙國都城邯鄲收入秦國囊中,趙王被俘,趙公子帶領宗族逃至代郡直立趙代王。公元前222年,秦國猛將王翦領兵攻打代郡,趙國從此滅亡。
趙國滅亡後,秦王把末代趙代王趙嘉派往甘肅天水,成為甘肅趙氏望族。趙王被流放到湖北房縣,後子孫一直都在湖北繁衍至今。趙國沒有被秦國所滅之前,趙氏族人一直生活在長江以北。秦國末年,派趙佗出征嶺南,使得趙姓家族更加的分散。以前有人說秦朝末年,劉邦、項羽攻打長安的時候,趙佗傭兵近百萬,為何不回援長安。趙佗是趙國後人,項羽是楚國人,這兩國都是被秦國所滅,項羽攻打長安,趙佗回援長安幫助秦國皇室,那豈不是傻瓜。
趙氏是佈局最早的一個姓氏,秦漢時期已經趙氏幾乎遍及全國。百家姓第一次編排,趙姓排在第一位,第一次編百家姓是在宋朝,宋朝又是趙家皇權,趙氏排在第一位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公元1127年金兵攻打汴州,俘虜趙氏宗親2000餘人帶回1五國城(松花江流域),趙氏此時小部分往北遷移。趙氏皇室成員又遷往臨安(杭州)建立南宋,南遷的趙氏宗室是最繁盛的一支。
後又有蒙古鐵騎的入侵和南宋的滅亡,趙氏宗族為了躲避蒙古鐵騎追殺而向全國各地逃竄,有部分又往嶺南一帶遷移,南越的趙佗這一支脈又在多年後融合。趙王這一支脈又往南遷移至洞庭湖,雲貴高原一帶躲避追殺,有少部分人則進入巴蜀。大量遷入巴蜀的趙氏族人應該是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川,不過最早入川的趙氏族人應該趙雲,東漢末年追隨玄德公(劉備)入川。
趙家河壩的古墓主人為趙萬莛,由於年代的久遠,墓門上所記載的文字不多,所以往下就沒有太多的資訊。要是墓門上刻有後代的一兩代人的班字輩,或許還能推斷出趙家河壩的趙氏出於那一脈。安嶽縣保安鄉餘家溝、大足區楠木園的趙氏族譜為萬學成世正,永遠立朝綱,忠良為國本,祖德發祥光,很顯然這兩個地方同一支脈系。榮昌區萬靈古鎮的趙氏宗祠的先祖為趙萬勝,不過孫字輩為富,雖然地域相近但輩分不符,這可能是另外一個支脈的,不過都姓趙,500年前還是一家人。
趙氏宋代修編百家姓的時候,出於趙姓王朝的原因,排在第一位可以理解,隨後的兩千多年遷徙和繁衍,目前趙氏全國人口大致2700萬人,現代修訂百家姓中排第7位。趙氏家族從來就不缺乏名人,除了戰國時期的幾位趙王,還有紙上談兵的趙括,輕盈名苑趙飛燕,蜀漢時期的常山趙子龍,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革命女烈士趙一曼等數不勝數。說句玩笑話,上學的時候女同桌也是姓趙,所以對趙姓印象很是深刻。
趙萬莛夫妻合葬墓,是一座修建於清代中前期的古墓,是湖廣填川而來的先祖,並不是大富大貴的土豪,想必隨葬物品也不會太多。但是就這樣一座普通的古墓,竟然引來8位想成為暴發戶的摸金校尉,最後什麼都沒有撈著,還去勞動大學進修好幾年,確實有點划不來。文物保護,人人有責,觀看即可,不可貪屢,以免一失足悔恨終生。
本文是記事性文稿,見物說物,見其所想,所想所寫,如有不對的地方,敬請大夥諒解。謝謝廣大讀者閱讀本文稿,敬請給予建設性意見。原創文章,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