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時期:二王並立,持續20年。周鄭互質,自降身價。
周恆王時期,宗室鄭莊公挑戰周天子權威,發生鄭國強割天子家的麥子,鄭將箭射周天子。
周莊王時期:王子克之亂,王子克深受其父周桓王的寵愛,周桓王臨終前將王子克囑託給周公黑肩。周莊王三年周公黑肩打算殺死周莊王,改立王子克為君。周莊王在辛伯的幫助下殺死周公黑肩。王子克見事情敗露,便逃亡到燕國。
周釐王時期:齊桓公稱霸;晉國曲沃封君曲沃武公攻殺晉國國君晉侯緡,兼併晉國土地。曲沃武公用所有的珍寶器物賄賂周釐王。於是,周釐王承認曲沃武公的合法地位,派虢公命令曲沃武公建立一軍,正式冊封他為晉國國君,是為晉武公。
周惠王時期:天子對諸侯有所策命,封爵地位不一樣,禮儀的等級也不一樣。周惠王非常貪婪,即位後佔取蒍國(亦作媯國,在今山西省境內)的菜園來畜養野獸。持續二年的王子頹之亂,周王朝的疆土再一次縮小。
周襄王時期:晉文公、秦穆公稱霸,這時候周王朝發生史稱“子帶之亂”。王后隗氏與王子帶(周襄王的弟弟,與王后私通)秘密勾結,立即廢黜了隗後。王子帶得到訊息,再次引導西戎兵攻周,攻佔了都城。姬鄭倉皇逃出,避居於鄭國的汜(今河南省襄城縣),向各國諸侯求救。即位不久的晉文公打著勤王的旗號,於公元前635年出兵攻克王子帶當時所在的溫,生擒王子帶,然後迎姬鄭回都城,將王子帶押到都城處死,平定了內亂。
周頃王時期:時王畿已縮小,王室財政一貧如洗,無法安葬襄王,頃王只得派毛伯衛向魯國討錢。後來魯文公派使者送錢到都城,才安葬了周襄王。
周匡王時期:在位六年,沒有發生什麼大事。
周定王時期:在位二十一年,大諸侯國對周王朝及周天子已無尊敬可言,中央權力繼續削弱。
周簡王時期:在位十四年,周天子的權威已經蕩然無存。
周靈王時期:在位27年,長子姬晉天性聰明,喜歡吹笙,能吹奏出如同鳳凰歡鳴一般的樂曲,令人陶醉。周靈王對他十分鐘愛,立他為太子。太子於20歲時突然得病身亡,周靈王哀痛欲絕而死。
周景王時期:在位25年,財政困難,連器皿都要向各國乞討。有一次,景王宴請晉國大臣知文子荀躒,指著魯國送來的酒壺說:“各國都有器物送給王室,為何晉國沒有?”荀躒答不出來,讓副使籍談答覆,籍談說當初晉國受封時,未賜以禮器,現在晉國忙於對付戎狄,自然送不出禮物來。周景王列數了王室賜給晉的土地器物,諷刺其“數典而忘其祖”,這是“數典忘祖”的典故。此時周天子的地位已經一落千丈。
周悼王時期:景王在位時,因長子太子壽早死,就立姬猛(周悼王)為太子。但景王又寵愛庶子姬朝,於病重時要大夫孟賓扶立姬朝,姬朝沒來得及繼位,景王就病死了。景王死後,貴族劉卷、單旗將孟賓殺死,仍擁立太子姬猛為王。姬猛繼位後,姬朝很不甘心,就帶領失去職位的舊官吏和百工以及一部分兵士叛亂,爭奪王位,劉卷被打敗逃跑了,單旗保護著姬猛待在王宮內。姬朝的黨徒乘深夜潛入宮中,劫走了姬猛。單旗突圍而逃,姬朝的徒眾挾持著姬猛追趕單旗。半路上,晉頃公遣大夫籍談、荀躒帶兵救出了姬猛,護迎他避於王城。不久,派兵護送他回都城。公元前520年10月,姬猛病死。
周敬王時期:周悼王繼位。王子朝攻擊並殺害周悼王,晉國攻打王子朝而擁立周敬王,敬王與王子朝不時仍有衝突。前516年王子朝逃到楚國。前505年春,楚國被吳國擊敗,險些亡國,周敬王趁機派人在楚地殺死王子朝。儋翩帶領王子朝支持者在次年起兵舉事,敬王出逃,在前503年得晉國幫助下回都。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起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求和,並獻上美女西施。
周元王時期:周敬王姬匄之子。前476年至前469年在位,在位8年。山東省滕州南)約齊、晉、魯、宋等國會盟。會盟後,派人給姬仁送去貢品,姬仁也回贈勾踐以祭祖用的肉,冊命他為伯,承認他處於諸侯的領袖地位。
周貞定王時期:在位期28年,三家分晉。
周哀王,繼承王位三個月後,即遭其弟王子叔襲所殺害。
王子叔襲,殺哀王而即位,是為周思王。同為周貞定王之子,哀王之弟。在位僅五個月,八月又被弟王子嵬所殺。
王子嵬,貞定王之子,哀王及思王之弟。殺兄周思王,是為週考王。
王子揭,貞定王之子,疑似是週考王的同母弟,受週考王冊封,是為西周桓公,是中國戰國時期小國西周的首任國君(這是東周再一次分裂,國土縮小)。週考王將他封於河南(王城),以續周公之官職。
周威烈王時期:週考哲王之子。在位24年,在位時承認趙魏韓三家分晉,政治立場上支援趙魏韓,從而間接引發田齊代姜,導致戰國臣克君、父克子、兄克弟的混亂時期。
周安王時期:在位時封齊國大夫田和為齊侯,是謂“田氏代齊”。
周烈王時期:當時周王室已經十分衰弱,諸國都不來朝拜,唯獨齊威王來朝拜,因此天下都稱齊威王賢德。
周顯王即位。周顯王二年(前367年),顯王將最後的王畿之地封周國公子根於鞏,建東周國,周王僅餘成周王宮,寄居於東周國。
周慎靚王時期:在位6年,正是合縱連橫的熱鬧期。
周赧王:名為天子,實寄居於西周。西周武公盡獻其地於秦,王亦卒,周王朝亡。在位五十九年。相傳赧王負債於民,因逃債避居宮內臺上,周人稱其臺為“逃債臺”,債臺高築的成語即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