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9月22日,貧病交加退居香港的陳炯明病逝家中,享年五十五歲。因一時無錢購地安葬,靈柩暫寄香港東義莊。嗣後陳炯明舊部葉舉起首集資,民國名人徐傅霖為作《陳競存慕捐啟》,向全國海內外華人發起募捐。時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西南委員長兼廣州綏靖公署主任陳濟棠鼎力支援。惠州籍十屬鄉親各界熱心贊助。1933年底購得惠州西湖紫微山地為陳炯明營造墓園,並於當年興工,於1934年底竣工,1935年4月3日運陳炯明靈柩歸葬惠州西湖紫微山。當時陳氏舊部,惠州父老,國民黨一眾政要,社會名流等多往參加葬禮。其中有不少名家輓聯與祭文,其中徐傅霖為撰的《陳競存募捐啟》切情切景,文采斐然,謂之“知人之深其文亦真”,徐傅霖者何許人也,與陳炯明有如此深的交情?
徐傅霖(1878-1958),字夢巖,筆名半溪、莊周等,廣東和平縣下車鄉石含李坑村人。光緒四年(1878)三月九日生幹耕讀之家。其父徐鳴珂,秀才,三歲失怙,兄弟姊妹四人,由母陳氏撫育成長。徐自幼天資聰明,七歲即入立雪齋村塾,後進和邑龍溪書院,熟讀四書五經。光緒二十二年(1896)中秀才,後郡廩。
光緒二十三年(1897)20歲的徐傅霖入惠州豐湖書院就讀,與陳炯明為同窗同庚好友。當時一併遊學於豐湖的還有海豐馬育航、博羅張友仁等一眾熱血青年。光緒三十三年(1907)惠州知陳召棠兼任清鄉督辦,以捕盜為名濫執無辜,引至公憤。惠州鄉紳具列陳召棠十大罪狀,欲赴省控告,但無人敢出首簽名,有鄉紳願出一千大洋獎勵起首者。此時已入讀廣東法政學堂的陳炯明毅然應充第一個簽名,並謝絕獎金,聯同徐傅霖、張友仁、馬育航等400餘惠州籍同鄉具名向省控吾陳召棠。粵督岑春煊迫於與論民憤,當堂宣佈革除陳兆棠之職。
不久,徐傅霖考入京師法政專門學堂就讀,畢業後赴日本早稻田大學深造,在東京加入同盟會。宣統元年,膺選廣東諮議局議員,主張嚴禁菸賭以解民困。民國元年,任北京臨時參議院議員。二年,任第一屆國會眾議院議員,時眾議員伍漢持以提案彈劾袁世凱,為袁氏爪牙槍決於京市,無人敢問,獨傅霖挺身而出,購棺殮運回籍,並籌款七千餘元,以撫其孤,時人鹹推重之,好友陳炯明大加讚賞。三年,察知袁世凱竊國野心,南下至滬,創辦中華新報,反對帝制。袁恨之,懸十萬金購緝,被迫東渡日本。
民國四年返滬,任正誼及新中華雜誌編輯。是年八月,楊度等承袁氏意旨,發起籌安會,傅霖則以谷鍾秀、楊永泰等發起共和維持會以抗之。旋蔡鍔入滇,乃與梁啟超合力籌款以助。十二月,護國軍興,唐繼堯宣佈雲南獨立,傅霖任護國軍駐滬代表。袁氏逝世,國會恢復,北上與李根源等成立政學會。六年八月,段祺瑞毀法,應孫中山先生電請,南下護法,開府廣州。傅霖任廣東省高等審判廳長。八年,升任司法部長兼大理院長。九年十月,軍政府瓦解,傅霖離職留穗,竟為徐某誣陷,縲紲數月,繼且被判無期徒刑,輿論大譁 。迨至十年四月,孫中山先生任非常大總統,陳炯明聯同鄒魯、鄧鏗等國民黨諸要,及廣州七十二行商會群起申訴,始獲大赦,赴杭養痾。十二年,曹錕賄選,議員或受曹賄,或受反曹者之賄,甚有並受雙方之賄者,惟傅霖登報堅謝雙方之賄,名記者張季鸞為文彰其德,一時稱為義舉。此後以個人主張難行,不復出仕。
1925年,國民革命軍兩次東征後,陳炯明敗退香港。1931“九一八事變”起,激於救國熱枕,下野後的陳炯明、徐傅霖與在野名流建議中央共赴國難。廣州淪陷後,有日本人知陳氏在港生活拮据,欲以8萬元支票為餌拉其下水,被陳斷然拒絕,並當即在支票上打叉,大聲疾呼“還我東三省”。同時亦有日本人神田正雄,持其首相近衛文印信,強請徐傅霖出任廣東首長,並以扇面乞書,傅霖為書兩絕諷之。神田正雄知其大義不可犯,乃赧然而退。陳、徐二人,在國難當頭,同樣表現了不畏強敵的凜然大義。1933年9月22日,陳炯明香港病逝,徐傅霖聞之,悲憤不己。聯同陳氏舊部葉舉等積極為陳歸葬惠州向各界募捐,徐傳霖為之親撰《慕捐啟》,全文摘錄如下:
為陳競存擇葬惠州西湖募捐啟
徐傅霖
敬啟者:陳公競存,諱炯明,廣東惠州海豐人也。不幸去秋病歿於香港,當時一因葬地未定,一因財力不及,遂將靈柩暫寄於香港東華義莊。茲由同人擇定惠州城外西湖之萬壑松風為公葬,外江內湖,山環水抱,蘇長公之故宅,近鄰白鶴峰頭,葉少保之高墳,同在飛鵝嶺下。同人以公葬其間,今人古人,後先輝映。況公有腹內詩書萬卷,率江東子弟八千,豐湖精舍,為丁年求學之場,梁化舊邦,乃辛亥立功之地。迨入民國,公嘗小住西湖,每喜其山水之佳,輒有終焉之志。同人以公葬其間,亦欲以慰公之素願也。
現訂於民國二十三年三月,舉行開工典禮,鳩工庀材,披荊斬棘,因江陵之形勝,為建築之經營,欲求壯乎觀瞻,未敢過於簡陋。惟是工程浩大.費用殊多。就公而論,以嶺表之英雄,作天南之保障。此邦雖多寶玉,斯人弗要金錢,卒僚屬以廉勤,遺子孫以清白。晏平仲之相齊國,妾不衣帛,馬不食粟,而公則妾與馬俱無。白樂天之守吳門,一石貯酒,一石支琴,而公則酒與琴未有。是以董宣卒後,惟以布被覆屍;劉晏終時,祗有雜書盈架。上有白頭老母,誰承菽水之歡;下有黃口佳兒,誰教箕裘之學。論公生前之法節,固為舉世同欽;論公身後之蕭條,真是令人慾哭。公家既一貧至此,更有何法以籌葬費耶?
同人雖具熱誠,自慚微力,爰披肝而瀝膽,特藉筆以陳詞。諸君之與公,或為同官;或為同志,或為同學,或為同袍,或為桑梓之親,或為芝蘭之契,或為朱陳之戚誼,或為伍蔡之世交,或見面而遂不忘,或聞名而輒相慕。當公之逝世也,近者遠者,鹹吊死而唁生,及公之出殯也,千人萬人,爭獻芻而執紼。張裔敬楊公之母,愈覺難能;朱震恤陳蕃之孤,尤為深感。海外爭為追悼,國人自有公評。諸君義薄雲天,情逾金石。範堯夫運五百斛麥,悉以助石氏之喪;查湛然攜三萬貫錢,盡以助呂翁之葬。本屬一時義舉,遂成千古美談。諸君媲美前賢,卷懷舊好。不以死生而異,不以今昔而殊。伏望慨然饋以兼金,賜以尺璧。積流自能成海,集腋始可成裘,俾同人等得以按照計劃進行。
俟建築功成,即將靈柩,運回西湖,敬行安葬典禮。行見衣冠會葬,徐孺子親奠黃瓊,碑碣刊文;蔡中郎獨稱有道,巍巍華表,特彰李靖之殊勳,鬱郁佳城,永安滕公於此室。斯
則同人之義務稍盡,亦諸君佳惠孔長也。
“此邦雖多寶玉,斯人弗要金錢,卒僚屬以廉勤,遺子孫以清白。” “上有白頭老母,誰承菽水之歡;下有黃口佳兒,誰教箕裘之學。論公生前之法節,固為舉世同欽;論公身後之蕭條,真是令人慾哭。公家既一貧至此,更有何法以籌葬費耶?” 今人讀此章句不禁擊節浩嘆,不勝唏噓!陳炯明戎馬半生,一度為粵軍之首,粵省都督,廣東歷為富庶之區,而陳氏身後僅死無棺槨,最終用其母親的棺材入殮,出殯之日,長子陳定夏又亡,真是禍不單行。徐傅霖以深厚的國學功底,及對好友同庚的深情悼念,文章至情至性,催人淚下。故《募捐啟》一經發出,海內外同人紛紛響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再來看祭文:
陳公競存歸葬西湖祭文
徐傅霖
今日何日也?乃公當年禁賭之日;此地何地?乃公當年立功之地。時勢縱有變遷,人心未能忘記。以此地葬公,紀公第一次革命之功;以今日葬公,紀公第一次除害之議。公之功高,公之徳備,為國家治亂所關,為民族安危所繫。人為貪官,公為廉吏;人為私圖,公為國利。涇渭本不同源,薰蕕豈宜同器。只因一著之差,遂為全域性之累。鳴呼!倭寇猖狂,群雄割據;內戰方酣,外侮突至。訓政四五年,失地數千裡;食抗日之言,樹親日之幟。致令文物之邦,炎黃之裔,將為越南,將為高麗,此周伐舉國所痛心,亦公畢生之憾亊也。公救國之忱,復仇之志,不屈不撓,再接再勵。正值囤危,忽驚公逝,遺恨千秋。閱時兩載,茲當葬公之時,舉行葬之禮。傳霖誼屬桑梓,交深道義,生死雖殊,精神無異,敬醊公墳,聊表吾意。
爰為之歌曰:西湖兮,如鏡之光;我嶺兮,如鷹之揚。好湖山兮,公之故鄉;百花洲兮,公當年駐節之場。選湖山之勝兮,葬公幹湖之濱嶺之陽。公之遺愛兮,孔長;民之愛公兮,水不能忘。築公墓兮,將建公祠堂。明德之後兮,必昌。願公再世兮,出而救中國之亡。徐傅霖,一九三四年四月。
“今日何日也?乃公當年禁賭之日;此地何地?乃公當年立功之地。”文章一開頭便交待了陳公生平功業。然後筆鋒怱轉,“鳴呼!倭寇猖狂,群雄割據;內戰方酣,外侮突至。訓政四五年,失地數千裡;食抗日之言,樹親日之幟。致令文物之邦,炎黃之裔,將為越南,將為高麗,此周伐舉國所痛心,亦公畢生之憾亊也。公救國之忱,復仇之志,不屈不撓,再接再勵。” 如椽巨筆直斥親日漢奸賣國求榮,大聲疾呼救亡圖存,以承陳公救國復仇之志。文章雖短,言簡竟賅,條理清晰。《啟》、《祭》兩文很好的概括了陳公生平功業及人格志尚。不難發現,陳、徐二公同為辛亥名人,其個性人格有諸多共性,那就是愛國,愛鄉,廉潔,剛直,疾惡如仇。他們自幼熟讀四書五經,後又受西方民主及憲政思想的影響,歷經國家民族“千年未有之變局。” 所以形成了這種以國家興亡為己任,雖萬死而不辭 的儒家傳統士大夫精神。
作者簡介
曾祥凱,廣東和平縣人,定居惠州。中華詩詞學會,中國楹聯學會,廣東楹聯學會,惠州市詩詞楹聯學會等會員。惠州文化研究會理事,豐湖詩社理事。惠州市及惠城區政協文史研究員,惠城區書法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