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4月15日,一架美國偵察機自日本起飛,飛越日本海到達朝鮮上空後,又轉向蘇聯空域並盤旋了幾圈,然後開始返航。這是一次越境偵察任務,自冷戰開始後,駐日美軍已經在同樣的空域中執行過上百次,沒有一次出現問題,但這次情況發生了改變。一架米格17突然出現,將這架美國偵察機擊落。這一事件引發了世界的高度關注,但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卻一反常態,沒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去進行反擊,只是命令駐日美軍進入朝鮮海域示威。為何一貫強硬的美國這次卻如此低調?
1969年,隨著美國偵察機被朝鮮擊落,全世界都認為第二次朝鮮戰爭隨時會爆發時,美國卻只採取了非常低調的處理方法。首先是透過聯合國向朝鮮表達了抗議,其次是命令第七艦隊出航,靠近朝鮮領海向其示威,可以說是低調至極,完全不符合美國一貫的作風。但如果仔細研究1969年這一時間點的話,就會發現美國選擇低調處理的原因。
首先在1969年時,美國內外的局勢都不太好,對外,已經打了14年的越南戰爭給美國製造了沉重的傷亡與經濟損失,超過五十萬美軍士兵、上千架各型別軍用飛機和多艘軍艦都陷在了越南戰場上。但依然無法壓制住北越軍隊與游擊隊,自己反而節節敗退,就在尼克松上任的前一年,北越人民軍剛剛發動了一次春節攻勢,向南越發動了全線進攻,逼迫美軍單方面宣佈退出戰爭,並開始撤離計劃。此時美軍如同泥足巨人一般,完全沒有能力對朝鮮進行任何有效的軍事行動。
而對內,美國新總統尼克松正是靠著‘結束越南戰爭’這一口號,打敗了前總統約翰遜,成功當選。並且一上任就開始著手推動美軍撤離程序,以及推廣自己提出的新亞洲戰略,在尼克松的設想中,美國不應該直接參與亞洲各地的衝突,而是要透過軍售、派遣教官等方式,扶持親美政權,以代理人戰爭的形式遏制親蘇政權在亞洲地區的擴張。
如果這時尼克松因為朝鮮擊落美軍偵察機這件事,而開始對朝鮮採取軍事行動,那就是在自己破壞自己的外交策略,同時也會讓支援尼克松的反戰群體,轉而反對尼克松,因此尼克松絕對不能讓美國再捲入另一場戰爭之中。他只能對偵察機被擊落一事採取冷處理。
1969年,美國對於朝鮮擊落己方偵察機一事,採取了低調處理的方式,這其中除了美國深陷越戰外,另一個原因則是美國的盟友,英法當時都處於內部混亂之中,無力支援美國。1968年,北愛爾蘭人民為了爭取公民權,在城市中爆發抗議,英國為了快速平息騷亂,派出軍隊進行鎮壓。但結果卻是引發了一場持續了26年的內部衝突,北愛爾蘭人組織的愛爾蘭共和軍在1969年和英軍爆發巷戰,並且在英國全境進行了數千次恐怖襲擊,使英國社會處於動盪之中,無暇他顧。
而法國此刻國內也爆發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由於法國經濟增長緩慢,無法為戰後出生的一代人提供足夠的工作崗位,使得許多年輕人走上街頭,開始抵制當時的法國政府,在1968年5月,超過九百萬人罷工,當時的法國總統戴高樂嘗試與工人和學生溝通,宣佈自己將進行社會改革,暫時緩解了人民的情緒。但隨著1969年戴高樂改革的失敗,法國社會再次發生動盪,使法國完全沒有辦法響應美國的任何提議。
1969年,為何美國面對自己的偵察機被朝鮮擊落這一情況,反常地採取了冷處理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當前亞洲局勢並不明朗。自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中蘇邊境糾紛就時有發生,並在六十年代末達到高峰期。這段時間中,時常出現蘇軍越境進入中國境內,襲擊中國人民與邊防軍。中蘇邊境上的火藥味越來越濃,隨時可能爆發交火。
對於當時的美國政府來說,這種情況意味著三種可能,第一種,中蘇爆發小規模邊境衝突,中蘇關係徹底惡化,這是美國最希望看見的局面,這意味著美國可以試著聯合中國,一同抵抗來自蘇聯的軍事壓力,遏制蘇聯在亞洲地區擴張勢力。
第二種,中蘇之間爆發全面戰爭,而這是美國最恐懼的事,當時的中國已經擁有了核武器,一旦中蘇全面開戰就意味著可能爆發核戰爭,從而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而即使不使用核武器,美國方面也擔心所有亞洲國家都受到波及,使自己在亞洲的投入功虧一簣。
第三種,就是中蘇之間在進行某種戰略欺騙,透過營造邊境衝突的假象,來誘使美國放鬆對中國的警惕,從而給中國在亞洲提供更大的活動空間,但第三種情況隨著珍寶島事件的爆發已無任何可能。
所以美國此刻就需要高度警惕中蘇之間爆發全面戰爭,這個時候去武力入侵朝鮮的話,美國方面完全無法預知入侵開始後中蘇方面的反應,因此只能採取冷處理的方式,等待中蘇兩國下一步的進展,生怕自己的任何行動都可能刺激到中蘇兩國,導致無可挽回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