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世紀,大航海時代的西風已吹遍大半個亞洲。無數曾相對孤立的區域海岸,被相互競爭的商團給逐個串聯起來。
但位於阿拉伯海北部的俾路斯地區,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例外。由於正巧夾在波斯灣和印度河口之間,使得那些跑長途的大船往往不屑於停靠當地。結果自然是海盜行為蜂擁而起,成為各方都不願去面對的地頭蛇勢力。但直到1581年的葡萄牙人興兵討伐,這片以瓜達爾港為中心的海岸才重新為外界所重視。
廣義的大俾路支斯坦地區
事實上,俾路支沿海自古就有比較要緊的戰略地位。從最初嘗試楊帆遠航的蘇美爾人開始,那裡就是從波斯灣通向印度河流域的必經之路。儘管整片區域都是典型的沙漠性氣候,有著大片起阻隔作用的高山和荒漠,卻還是能利用非常有限的沿岸水氣,供養起少數幾個綠洲城鎮。同時,內陸商人也可以走自己熟悉的山間小道,將各類貨物由中亞腹地販運過來。從而形成了規模不大卻始終生機勃勃的洲際十字路口,以及周遭強權都難以統御的三不管地帶。
然而,過於刁鑽的地理位置,還是讓俾路支沿海的貿易沒法真正壯大起來。因為放眼望去,西方的伊朗南部與東方的次大陸北部,都有更適合的地點建立大型港口。因此,志在開拓印度洋航路的古希臘人,就沒有選擇到瓜達爾建立一座亞歷山大城。後來的阿拉伯商人也遵循著類似舊俗,常在絕非必要的情況下就選擇直接路過。乃至中世紀末的葡萄牙人探索至此,也不願意把有限的資源浪費到這裡。
大部分俾路支人 是世代生活在內陸的兇悍牧人
相比之下,俾路支的內陸地區雖更加荒涼,卻成功滋養起大股行走四方的蠻族部落。特別是在經歷斯基泰、波斯、阿拉伯和突厥人的多方洗禮後,原先的遊牧集團日益擴大,定期朝富庶的印度河流域發起突襲。更多時候則滿足於小本經營,充當從阿富汗山地去往阿拉伯海的渠道中間商。不少因戰亂而失去家園的流亡者,會逃亡到當地躲避起來。他們的後代則索性換上馬幫或海盜的新身份,替自己的祖輩實現故地重遊。
公元12世紀,擁有君主頭銜的俾路支大貴族們正式登場,建立起西方人筆下的卡爾馬公國。雖然曾在名義上臣屬於突厥近衛軍建立的加茲尼、古爾和德里等北印度強權,卻總是會在帝國力量衰退時又重獲自由之身,所以也容易為內外雙方的記錄者所忽略。但當地部族卻很好的利用起這些動盪反覆,將自帶貿易屬性的移民社群向東拓展。最晚到14世紀,已經有部分人遷徙到旁遮普地區的主要城市--木爾坦,北方的支系也發展到阿富汗南部重鎮--坎大哈。
早期的俾路支部落國家 基本都是以內陸堡壘為權力中心
另一方面,日積月累的區域鏖戰與造船技術的穩步升級,又讓傳統的陸上貿易顯露出頹勢。特別是在14世紀的義大利槳帆戰艦東傳後,俾路支人就以本地建造的複製品充當重要載具。於是,本為沿海綠洲的瓜達爾城發達起來,開始取代山地要塞榮升王都所在。原本熱衷於騎馬打劫的部族勇士便紛紛改行駕船出行,升級為區域內最具實力的海盜集團。在1475年的一場大規模戰爭中,就有40000名俾路支士兵從海上進攻信德。甚至在奪取重鎮卡拉奇後,還逆著印度河向內地又挺進了很長距離。
可惜,這樣一個冉冉上升的地方海商國度,最終居然因大航海時代的來臨而趨於“沒落”。從1498年起,葡萄牙人以極快速度掌控了印度洋海權。從打通航道的達伽馬,再到構建帝國基礎的阿爾布克爾克,全都有派兵探查過俾路支地區。只是將精力都用於兩翼的波斯灣和坎貝灣,才始終未能對瓜達爾等中間地帶實施直接佔領。傳統的穆斯林陣營則迅速做出反應,將所有的次要海區發展為貿易疏散網路。因此,俾路支海盜雖在明面上跌入頹勢,實則是依靠暗箱操作而收穫良多。
16世紀 使用火器和弓箭的俾路支海盜
公元1550年,俾路支海盜還迎來了執掌奧斯曼東方戰略的大將阿里-雷斯。雙方就合作事宜達成一致,並讓前者成為土耳其人的重要同盟。加之奧斯曼軍隊還不斷在西線牽制波斯的薩法維王朝,所以也是在可觀上維護了俾路支陸上部族的安全利益。於是,有更多海盜船被逐次送往霍爾木茲海峽或馬斯喀特,對當地的葡萄牙佔領軍展開不定期襲擾。更多時候則索性埋伏在航路半道上,直接對缺少護航的商船實施掠奪。由此積累起來的更多財富,也讓卡爾馬公國繼續有能力對信德鄰居保持壓制。
當然,海盜行為的不斷增多,也終於讓習慣忽視俾路支的葡萄牙人不能再淡定下去。特別是在當地酋長向土耳其人開放港口的情況下,位於波斯灣沿線的幾處堡壘經常會遭到穿梭攻擊。也就是在對方從巴士拉向東航行時,以及休整完畢從瓜達爾往西返回途中,都能將炮彈打到霍爾木茲島上。為此,剛剛上任不久的總督梅內塞斯,期望能以主動出擊緩解此類尷尬。
1581年 葡萄牙遠征俾路支海岸的航行線路
1581年10月的第二週,由資深船長阿爾梅達率領的小規模艦隊,透過阿曼海岸開往俾路支水域。由於是要在漫長海岸間的淺水區內搞突襲,他們的座駕全部是能不依賴風力驅動的槳帆船。包括1艘加萊級別的25排槳大船、6艘僅有10排槳的福斯塔小船、1艘6排槳的快艇和2艘繳獲來的本地仿製戰艦。上面一共搭載著400名混搭冷熱兵器的普通士兵,以及少數負責指揮的貴族子弟。
本次突襲的第一個目標,就是位於俾路支海岸最西面的商業城市--查巴哈爾。早在亞歷山大大帝的時代,這裡就有活力充沛的貿易港口提斯,此後又始終是波斯灣與錫斯坦之間的海上門戶。乃至21世紀的今天,還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東南重鎮。因此,阿爾梅達等人並不敢在白天進行強攻,而是靜候到日落才派1艘船去摸黑偵查港灣情況。然而,他們的行動卻被2艘偶然離港的俾路支海盜船所發現。儘管葡萄牙人很快就以跳幫肉搏佔領了其中1艘,卻沒能阻止第2艘船上的海盜將訊息帶回城內。此外,他們還發現港外存在有大片沙洲,只能先行調頭去向本方艦隊報告成果。
葡萄牙海軍在亞洲慣用的幾種槳帆船戰艦
次日,阿爾梅達和所有部下就選擇在沙洲上登陸,準備從海陸兩頭夾擊城市。結果,以盜賊和商人為主的本地居民,居然早在昨晚就逃之夭夭。因而進攻方是不費吹灰之力,就將擱淺在內港的47艘海盜船給悉數摧毀。許多來不及帶走的財務也遭洗劫一空,卻並不能滿足全體作戰人員的分紅需求。
於是,葡萄牙人立刻丟下已是空城的查巴哈爾,徑直殺向東面的更富庶城市--瓜達爾。結果,當地的海盜人口也很快獲悉大禍臨頭,毫無顧忌的將這座本方最大港口相讓。阿爾梅達的屬下也不客氣,依照慣例將所有發現的船隻都付之一炬,隨後是大家喜聞樂見的戰利品分配。由於瓜達爾本身已貼近產糧的印度河平原,所以在城市內有比較豐厚的農產品儲備,便宜了這些一槍不發的入侵者。
16世紀的瓜達爾 已經是俾路支最富裕的港口城市
最後,阿爾梅達還有率部沿俾路支海岸前行,攻擊了一座名為泰姆的小型港口城市。由於繼續向東就是信德地區,所以無論有無戰鬥、戰利品數目多寡,都預示著本場懲戒突襲的完美落幕。在順利折返霍爾木茲島的回程中,葡萄牙人堅信那些土著海盜將會消停很長時間。可惜,事後的情況卻與他們的推測完全相反。俾路支人在沒有獲得奧斯曼帝國援助的情況下,以最短時間就完成了槳帆船隊重建工作,繼續在阿拉伯海上神出鬼沒。
畢竟,土耳其盟友和葡萄牙對手所看到的俾路支人,不過是以瓜達爾為核心的少量沿海分支。真正讓他們維持人口規模、好戰本性與戰略地位的基礎,是更多填滿山地牧場的兇悍部落。無論哪個帝國出現在伊朗高原、阿富汗山麓或印度次大陸,都很難做到實際層面的管轄統御。
偌大的中亞內陸,才是支撐其挑戰海洋的根本底氣。相似的機制甚至被保留至今,在不斷醞釀區域衝突的同時,左右著許多大國戰略本身。
常駐霍爾木茲島的葡萄牙貴族軍官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