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五千年曆史長河中,有數不清的故事。他們是文明的積澱,漢語的精華,智慧的結晶,璀璨文化的瑰寶。一個典故的背後,往往是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或一段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歷史。這裡採擷一組歷史故事,與大家分享。
一、舉目見日,不見長安(晉明帝)
這是一個非常悲傷的故事。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司馬睿用王導計謀,主動申請到建鄴(今江蘇南京)駐防,向南方發展。
公元316年,西晉被匈奴建立的“前趙”政權滅亡。中原淪喪於胡人之手,長安洛陽以及北中國的大好河山淪於腥羶,被五胡蹂躪,這是華夏民族歷史上,一段不堪回首的痛史“五胡亂華”。318年,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即帝位,史稱東晉。東晉進入二十餘年“王與馬,共天下”時期。東晉據長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區。與北方的五胡十六國並存,史稱東晉十六國。
晉明帝(司馬紹)幾歲的時候,一次,坐在元帝(司馬睿)膝上。當時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起洛陽的情況,不覺傷心流淚。明帝問父親什麼事引得他哭泣,元帝就把西晉滅亡、王室東渡的故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他。於是問明帝:“你看長安和太陽相比,哪個遠?”明帝回答說:“太陽遠。沒聽說過有人從太陽那邊來,顯然可知。”元帝對他的回答感到驚奇。第二天,召叢集臣宴飲,就把明帝這個意思告訴大家,並且再重問他一遍,不料明帝卻回答說:“太陽近。”元帝驚愕失色,問他:“你為什麼和昨天說的不一樣呢?”明帝回答說:“現在抬起頭就能看見太陽,可是看不見長安。
晉元帝和南渡的大臣們聽到司馬紹的回答,不禁潸然淚下,掩袖長泣。
幾百年後,李白在南京登金陵鳳凰臺時,懷古感今,寫下: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二、柳樹為什麼姓楊?(隋煬帝)
隋煬帝修好大運河後,帶文武群臣、宮女萬人乘坐龍舟、樓船,三下江都巡視。隋煬帝舉目遠眺,看見堤岸上一群混濁的男子使勁拉著纖繩,立刻失了興致。負責船運的官員見龍顏不悅,趕緊召集數萬名年輕女子沿著河的兩岸,五人一組,十人一行,用綵緞扭成錦纜拉縴。隋煬帝見了龍顏大悅。行程途中,烈日當空,天氣炎熱,拉縴的女子汗流滿面,香汗淋漓。隋煬帝雖十分殘暴,但對美女卻關懷備至。便召叢集臣,要大家拿出個給美女遮陽的辦法。有個叫虞世基的大臣,提出可在堤岸上多栽柳樹,一柳樹可以遮陽;二柳葉可喂牲口;三樹根可以護堤。隋煬帝聽了很高興, 便下令沿河百姓分片包乾在河岸栽植柳樹。聖旨難違,百姓們只得把自家所有的柳樹連根拔起,帶著泥土運到河邊栽上,只幾天,千里運河兩岸便垂柳依依,綠蔭鬱郁了。
隋煬帝大喜,重賞虞世基,並派人在柳樹上遍掛綠綢,上書一個大字“楊”,並賜柳樹國姓。從此,柳樹便被稱為“楊柳”了。
三、金屋藏嬌(漢武帝)
劉徹是漢景帝寵妃王美人生的孩子,年少的劉徹聰明好學,母親王美人獨得漢景帝寵愛,劉徹很小的時候就被封為膠東王。劉徹的表姐陳阿嬌是漢景帝胞妹長公主之女,集萬千寵愛於一身。長公主認為自己美貌的女兒理應許配太子。但太子的母親慄姬反對,從此長公主與慄姬便成了生死冤家。
正當長公主為慄姬的驕橫心生怨恨時,劉徹的母親王美人向長公主提出自己有意與長公主結為親家。長公主抱著小劉彘(劉徹)問:“彘兒長大了要討媳婦嗎?”小劉彘說:“要啊。”長公主於是指著左右侍女百餘人問劉徹想要哪個,小劉彘都說不要。最後長公主指著自己的女兒陳阿嬌問:“那阿嬌好不好呢?”還是個小孩的劉徹說“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長公主非常高興,數次請求景帝,終於定下了這門親事。 後來,在長公主與王美人的努力下,劉徹繼承了皇位並立阿嬌為後。
但成年後的劉徹與陳阿嬌關係並沒有那麼好,陳阿嬌自始至終也沒有給劉徹生下一個孩子。等到溫柔漂亮的衛子夫進宮後,劉徹很少來陳阿嬌的宮裡。為發洩心中的不滿,陳阿嬌使出各種手段,還派人綁架了衛子夫的弟弟衛青。劉徹知道後,提拔了衛青,同時封賞衛子夫及與衛子夫有關係的人。陳阿嬌從此被徹底冷落。
金屋藏嬌本是一段青梅竹馬的愛情佳話,最終卻以悲劇收場。
四、一箭之仇(齊桓公)
公元前697年,齊襄公即位,讓管仲做長公子糾的老師,鮑叔牙,做次公子小白的老師。齊襄公12年,齊國發生內亂,管仲跟隨糾逃往魯國,鮑叔牙隨小白逃往莒國。
後來齊襄公被刺殺,齊國大亂,糾和小白為了繼承侯位分別快馬加鞭趕回齊國。管仲為了阻擋次公子小白回國即位,借魯國軍隊埋伏在途中進行攔截。
雙方激戰時管仲向小白射了一箭,箭頭正巧擊中腰帶銅鉤上,鮑叔牙讓小白立刻仰面躺下佯裝已死,駕車帶小白飛馳到齊國。到了臨淄城下,鮑叔牙先進城說服諸大夫,然後迎次公子小白進城即位,這就是齊桓公。
於是,齊、魯之間發生了戰爭。魯軍大敗,只得答應齊國條件,將公子糾逼死,又把管仲抓了起來。齊國使者表示,齊桓公要報管仲的一箭之仇,將管仲捆綁著,從魯國押往齊國。
管仲被押到齊國都城後,鮑叔牙親自前去迎接,並舉薦管仲。齊桓公以社稷為重,並沒有報一箭之仇,而是重用管仲為相國,尊稱其為“仲父”,全面主持齊國政事。
齊桓公在管仲、鮑叔牙等人輔佐下,終於“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創立了春秋首霸的赫赫偉業。
五、退避三舍(晉文公)
春秋時候,晉獻公偏愛寵妃驪姬。驪姬想把自己的兒子奚齊立為太子,於是陷害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晉獻公聽信讒言,逼死了申生,重耳和夷吾得知訊息,先後逃奔出國。
十二年後,晉獻公死了,太子奚齊也被下臣所殺。逃在梁國的夷吾,回國繼任為國君,即晉惠公。晉惠公恐怕重耳回來奪他的君位,便派人去狄國刺殺重耳。重耳無奈逃往齊國,後經過千幸萬苦,來到楚國。楚成王以國群之禮相迎,待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楚王問:“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回答道:“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兩國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果真兌現承諾,下令軍隊退避三舍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晉軍不敢應戰,一直追到城濮城下。最終,晉軍以逸待勞,大破楚軍,取得城濮之戰的勝利。
六、一諾千金(季布)
秦朝末年,楚地有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俠義好助。只要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楚地流傳著“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這樣的話。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部下,曾多次獻策,使劉邦軍隊吃了不少敗仗。劉邦當了皇帝后,下令通緝季布。並宣佈:凡抓到季布的人,似黃金千兩,藏匿他的人則滅門三族。敬慕季布為人的人,都暗中幫助他。
起初季布躲在好友家中,過了一段時間,捉拿他的風聲更緊了,他的朋友就把他化裝成奴隸和幾十個家僮一起賣給了魯國的朱家當勞工。
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後來,朱家又到洛陽去找劉邦的老朋友汝陰候夏侯嬰說情
。劉邦在夏侯嬰的勸說下撤消了對季布的通緝,還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
季布盡心盡力為漢王朝效力。進入朝堂後,季布依然保持正直的秉性,他甚至直言指出呂后、樊噲的錯誤,成為美談。在做河東太守時,河東郡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和樂美滿。司馬遷在《史記•季布欒佈列傳中》,對季布充滿了敬意。
七、奇貨可居(呂不韋)
呂不韋是姜子牙二十三世孫。編纂有著名的《呂氏春秋》。縱觀整個中國古代史,呂不韋都算得上一個奇人。呂不韋早年經商,是個生意奇才,天下沒有他賺不到錢的生意。
戰國時,呂不韋到趙國京城邯鄲做生意。機緣巧合,他在路上發現一個氣度不凡的年輕人。這個年輕人就是秦昭王的孫子,太子安國君的兒子異人,正在趙國做人質。
當時秦趙兩國經常爆發戰爭,所以趙國很不待見異人,異人在趙國非常貧苦,甚至天冷禦寒的衣服都沒有。呂不韋立刻想到,在異人的身上投資會換來難以計算的利潤。他不禁自言自語說:“此奇貨可居也。”意思是把異人當作珍奇的物品貯藏起來,等候機會,賣個大價錢。
呂不韋拿出一大筆錢,買通監視異人的趙國官員,結識了異人。並對異人說:“我想辦法,讓秦國把你贖回去,然後立為太子,那樣,你就是未來的秦國國君。你意下如何?”異人又驚又喜:“真有那一天,我一定重重報答你。”
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但他最寵愛的華陽夫人卻沒有兒子。呂不韋親自前往秦國拜見華陽夫人的姐姐和弟弟,透過他們見到華陽夫人。呂不韋在華陽夫人面前稱讚異人的賢能,勸說華陽夫人收異人為嗣子。最後,華陽夫人又成功說服了安國君,安國君給華陽夫人刻下玉符,約定立異人為繼承人。
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派兵攻打趙國首都邯鄲,作為報復,趙孝成王想殺死異人。呂不韋重金賄賂守城官吏幫異人逃出趙國,返回秦國。秦昭襄王去世後,安國君繼位,即秦孝文王,異人被立為太子。秦孝文王在位三天去世,異人繼位,即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即位後,任呂不韋為秦國丞相。這宣告呂不韋投資成功。莊襄王死後,其太子政即位,這即是秦王贏政,後來的秦始皇。
八、問鼎中原(楚莊王)
九鼎,是中國的代名詞,是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戰國時,秦、楚皆有興師到周王城洛邑求鼎之事。周顯王時,九鼎沒於泗水下。
古代泗水為禹治九水之一。據古史記載,伏羲、神農、黃帝、唐堯、虞舜、陶、大禹等活動或出生的地點,大都在曲阜及泗水一帶。
夏朝到了公元前1600年,因夏桀無道亡國,九鼎為成湯所得,成湯建立了商朝。商朝到公元前1046年,紂王暴虐亡國,九鼎為周武王姬發所得建立了周朝。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借伐陸渾之戎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的首府洛陽南郊,舉行盛大閱兵。繼位不久的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藉機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
王孫滿說:“統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楚君您別忘了,當初夏禹是因為有德,天下諸侯都擁戴他,各地才貢獻銅材,啟才能鑄成九鼎以象萬物。後來夏桀昏亂,鼎就轉移給了商;商紂暴虐,鼎又轉移給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雖小卻重得難以轉移;如果天子無德,鼎雖大卻是輕而易動。周朝的國運還未完,鼎的輕重是不可以問的。”楚莊王無話可說。
莊王不再強求,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投靠晉國之罪。
從此以後,人們就將企圖奪取政權稱為“問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