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幾十元至上千元不等,不到15分鐘就能拿到結果,精準判斷兒童健康情況。”
曾幾何時,兒童微量元素檢測風靡一時。
“不愛吃飯是因為缺鋅”“缺鈣可能長不高”家長們在一個又一個數據中,尋找所謂的“健康模型”。這項檢查,在二三線城市尤其火爆,產業鏈瘋狂擴張。
但其實,過量補鈣可能導致關節疼痛,補鋅可能帶來慢性中毒。
這就是當下的現實:許多年輕父母嘲諷“相親相愛一家人”群裡的健康謠言有多狠,在自家孩子健康問題上就有多抓瞎。
沒系統學過醫學或健康學知識,卻要照顧一個從零開始的新生命,從頭髮泛黃到炎症發熱,事無鉅細。
兒童健康,不僅是專業醫療最關注的部分,也是微商、偽科學趨之若鶩的一塊“肥肉”,兒童健康知識科普更是科學和醫療工作者們的“燈下黑”。
今年9月,新一版《中國兒童發展綱要》(以下簡稱新兒綱)釋出。新兒綱中,兒童健康知識普及首次被著重強調:加大兒童健康知識宣傳普及力度,鼓勵醫療機構、醫務人員、相關社會組織等開展健康科普活動,促進兒童養成健康行為習慣。
但這條路要走好,單純依靠醫療機構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許多人的長久努力,有趁著週末時間為之奔走的兒科醫生,有將前沿學術成果帶到鄉鎮地區的科學家,還有持續進行公益嘗試的愛心企業。
飛鶴面對面研討會現場,準爸爸媽媽們在學習哺乳期營養知識
專業、熱情,乃至擔當。
這些美好的詞語背後,逐漸凝結成一個開端。當科普連線社會力量,當兒童健康知識普及走入基層,關於我們兒童的未來,也許會有一個不一樣的答案。
兒童健康科普,一條漫長的路
在中國,父母對於孩子的健康問題,往往存在兩個極端:過度醫療和沒有及時干預。
一方面,孩子一旦出現咳嗽、發燒、流鼻涕的情況,三甲醫院就是第一選擇。過度擔心的父母不小心就會陷入過度醫療。
但也有一些父母,顯得有些“心大”。遇上孩子生病、過敏、溼疹等,就拒絕接種各種常規疫苗。更有甚者,鼓吹“疫苗有害”,連乙肝、天花疫苗都拒絕接種。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曾經做過一項調查,該醫院從2008年到2017年的麻疹住院患兒中,有41%的患兒是延遲或漏種疫苗導致的。
類似的情況,在孕期保健中也時常出現。
“孕期自身的體重管理常常被忽視,如何科學防控,前期的工作一定要做足。”
被精心照料的產婦孕婦,一天喝上好幾碗紅糖水、鯽魚湯,卻仍然碰上健康危機。他們不知道過度增加營養,也會帶來危險。
人們開始發覺,如果不做好前期的健康知識普及,任何保健行為都無法發揮最好的作用。即便在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加強兒童健康知識普及依然是當務之急,兒童保健也不應僅僅停留在疾病的改善和預防這2個層面。
事實上,對於兒童保健,有四個層次的健康管理。
第一個是疾病管理,就是針對疾病情況的改善。第二個是預防疾病,比如打預防針,常規體檢。第三層面是健康潛能的開發。第四層次就是滿足心願的健康管理。
從預防疾病到激發健康潛能,其實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誰能來幫助家長呢?婦幼保健體系是目前最為穩妥的安全網。
中國的兒童保健體系模式呈現出“樹根狀”,從上往下依次是國家婦幼保健中心、省級婦幼保健院、地市級婦幼保健院、縣級婦幼保健院。基層社群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鄉村衛生室構成了“網底”。
省級單位的保健院,資源比較豐富,有時候可以藉助其他社會力量,來保障宣傳手段的多樣性,但進入縣級部門和基層醫療機構,很多情況就不一樣了。
孕期建卡、葉酸發放、營養包的普及,從這些基礎服務來說,鄉村和城市已經基本做到了同質化,差異不太大;但專業知識傳播方面,發展階段中的地域差異,依舊無法忽視。
城市有條件引進高級別專家,也有資源支撐組織形式豐富的活動,吸引年輕父母的參與。但在基層,醫生時間有限,繁忙的臨床工作已佔據了大部分時間,即使組織保健宣講,也很難做到內容的及時更新和形式的豐富多樣,對年輕父母的吸引力自然不盡如人意。
飛鶴面對面研討會現場,孕媽們在學習科學的孕期運動方式
至於如何發揮身體潛能,實現健康願景,已無暇顧及。
城鄉之間的差距,臨床和科普的矛盾,健康教育的困境接踵而至——誰能成為解決問題的輔助力量,幫助中國2億多兒童實現健康管理的三四級目標?
“科普出圈”,不止靠醫護
科普界最成功的典範大概是《網路熱門生物鑑定》。
從“博物君”到“無窮小亮”,“藏狐”和“水猴子“的出圈,造就了無數網際網路熱梗,也給科普指了一條明路:要有趣,要讓大家看得懂,要把冷僻的專業知識與普通人相關聯。
這一經驗當然也適用於兒童保健領域:兒童健康方面的科研工作者和一線醫護,變成科普工作者,擔任起“分享發現”和“敘述故事”的角色。
他們要做的——第一就是簡化,忽略數學和細節記憶,第二就是翻譯,用普通的大眾語言來解釋前沿的重大發現。
前不久,在飛鶴直播間就看到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專家梁衛蘭,在向直播間的寶爸寶媽講解育兒知識。
每年一到秋冬季節,流感橫行,總有新手家長們詢問同一個問題:“流感疫苗每年都要打嗎?嬰兒可以打嗎?”
作為一線醫療人員,梁衛蘭對這些憂慮耳熟能詳,她在鏡頭面前娓娓道來,用專業知識幫助年輕的父母抵禦育兒焦慮。
“6個月以下不推薦打疫苗,6個月至3歲可以接種,且應接種兩針。”沒有多餘的話語,梁衛蘭的科普簡短有力,接著,她還從世衛組織的研究出發,給每一位家長打了一針強心劑。“流感疫苗非常成熟,對於每年流行毒株的預測已經很準確。”
這一場長達兩小時的直播圓滿落幕。
“越來越多的企業承擔起社會責任,積極開展兒童健康知識的普及。”
飛鶴也在兒童健康知識普及的路上不斷摸索,構建出一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科普模式。
“兒童健康知識普及很有意義,
但我總是在想可不可以更有意義”
在基層醫院掛職的周煒(化名)表示,感覺隨著科普深入,許多落後地區的觀念已有了明顯的改變,但某些瞬間還是會擊碎他的信心。
掛職期間,他經常走訪縣級鄉鎮地區,那裡的所見所聞,常常提醒著他:健康知識普及的下沉迫在眉睫。
一個16歲的早婚媽媽引起了周煒的注意。早婚這種情況在當地並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當地人似乎沒辦法想得更遠,比如新生兒缺陷,比如對母親身體的傷害。
“我當時感到很震驚,在想該如何改變人的觀念呢?”在周煒看來,燈下黑的地方也許更需要集中力量。
他的想法,也得到了飛鶴的呼應。周煒聯合飛鶴在短影片平臺做了一系列直播,最多的時候,一個月能達到五場。直播採用問答形式,基本就是課堂複製,有相似問題的受眾群體透過彼此的問題查漏補缺。
“你直接解決他的問題,很多老百姓喜歡這樣,而且在聽你的同時也在聽別人,這個毛病或者這個問題我有,但是他也有,其實大家都有,不會覺得恐慌。”
為了幫助更多的新手媽媽解決育兒難題,在線上,飛鶴還搭建了矩陣化的育兒服務平臺——星媽會,從孕期開始,圍繞“生養教”全階段,開展月齡定製、餵養攻略、專家課堂、1對1問答等服務,並調動來自全國各地的名醫,按月齡編制兒童營養膳食意見,提供科學育兒支援。不同地區的家長,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免費優質的兒童科普知識服務。
飛鶴面對面研討會現場,婦產科主任在講解母乳餵養的注意事項
像這樣的公益探索,飛鶴還做了很多。線上下,飛鶴也在持續開展育兒科普活動。2009年時,梁衛蘭就隨著飛鶴的“科普小分隊“到許多地方巡講。他們一般都是週五出發,趁著週末兩天,推進育兒知識的普及。
北京來的醫生,總能吸引到許多人,還沒到開講時間,會議室早已人潮湧動。那時候網路還沒有這麼發達,媒介還沒有如今多樣,每一次宣講都是實打實靠醫生的一雙腿,一張嘴。“咳咳”兩聲試音之後,講臺上開始娓娓道來,妙語連珠。
這種線下兒童健康科普教育也一直延續到了今天。僅2021年上半年,飛鶴就舉辦了40萬場使用者交流活動,其中就包括39萬場線下面對面研討會。
企業等社會力量進場,使得兒童保健的關口前移,大步朝著實現滿足健康心願,開發健康潛能的目標前進。
在社會力量的補充下,每個家長都能夠去思考關於孩子的健康願景,然後根據願景去對孩子進行環境營造。
每個小孩,都值得更健康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