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詞牌名。詞牌,是由曲牌發展而來,是曲牌分類的一種。水調歌頭是以曲牌“水調”首章另倚新聲而成。明末清初毛先舒在《填詞名解》中說:“歌頭,又曲之始音”,“水調歌頭”擷取“水調”始音,因而得名。
唐代劉餗在《隋唐嘉話》中記載:“煬帝鑿汴河,自制《水調歌》”。因而,“水調歌頭”詞牌是截取了隋煬帝《水調歌》首章而成的宋詞詞牌。北宋時期,文人詞客多以此詞牌填新詞,其中,以蘇軾《水調歌頭·中秋》最負盛名,成為千古絕唱。
因此,《水調歌頭·中秋》是隋煬帝作曲,蘇東坡填詞,傳誦千古的一曲絕唱。
水調歌歷久不衰,終成詞牌
明代王冀德在《曲律》中說:“曲之調名﹐今俗曰'牌名'”。也就是說,詞牌是由曲牌發展演變而來的。曲牌有器樂曲牌、文詞曲牌之分。器樂曲牌主要是用於演奏,文詞曲牌則是按照曲調填詞。因而,更為準確地講,詞牌來源於文詞曲牌。
古代宮廷演奏大麴,在曲中填詞,載歌載舞,其場面十分壯觀。文詞曲牌,便因此誕生。
依曲牌或者詞牌填詞,猶如按照歌譜作詞。比如,歌曲《化蝶》就是按照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最後一章填詞而成。依照曲牌演變為曲牌的說法,《化蝶》若是作為一種詞牌,就可以叫“梁祝尾調”。
現在的歌曲創作,有《化蝶》之類的依曲填詞,更多的則是以歌詞或者詩詞譜曲。中國古代的歌曲創作,與現在的詩詞譜曲是一回事,最先是以詩詞製成曲子,以便傳唱,因而,詩也叫“詩歌”。
在長期的詩歌創作中,“樂府”、“樂坊”漸漸地把好聽的、傳唱經久不衰的好曲子保留了下來,反倒以這些曲子制約詩詞創作,要依曲填詞。於是,就產生了詩詞格律。
詩詞格律誕生於魏晉,成型於南北朝齊梁時代,成熟於唐宋,這也是唐詩宋詞成為中國詩歌難以跨越的巔峰的原因所在。古人深究漢字聲律,把文字與音樂完美地融為一體,為人類奉獻了最為優美的旋律。“水調歌頭”就是最優美旋律之一,而這個曲牌或者詞牌,卻是隋煬帝所創。
“水調歌頭”有很多別稱,又叫“元會曲”、“臺城遊”、“凱歌”、“水調歌”、“花犯念奴” 、“花犯”。這些別稱,其實也記錄了“水調歌頭”詞牌的大致演變過程。
隋煬帝在開鑿大運河汴河這段時,創作了《水調歌》。《水調歌》也稱《水調》,問世之後,一直傳唱不衰。之所以又叫做《水調》,是保留了《水調歌》的曲牌,後來的人在隋煬帝曲牌中填了新詞,不一定唱的是隋煬帝原詞。舊曲填新詞,只用其曲不用原詞,“水調”就逐漸演變成一種詞牌。晚唐詩人杜牧寫過一組《揚州》詩,其中一首中有這樣兩句:“誰家唱水調,明月滿揚州”。杜牧證實了隋煬帝的曲子依然在傳唱,而這曲《水調》有可能就是隋煬帝在揚州創作的。
《水調》不僅是在揚州一帶傳唱,還被南來北往的人們傳誦。王昌齡《聽流人水調子》詩:“嶺色千重萬重而,斷絃收與淚痕深。”
唐玄宗時,音樂家許和子被選為宮廷樂師,改名永新。安史之亂後,永新避難揚州,在舟中奏《水調》。金吾將軍韋青聞得此曲,說了這樣一句話:“此永新歌也”,《水調》盛名當時,由此可見一斑。因此,“水調歌頭”叫做“永新歌頭”也是不會錯的。可惜的是,“永新歌”歌詞沒有傳承下來,這個詞牌也沒有被文人接納。
五代時期,《水調》依然傳唱不已,南唐元宗曾經在宮廷中演奏此曲,馮延巳也曾經在《拋繡球樂》一詩中,提到過《水調》。
到了兩宋時期,文人騷客紛紛以《水調》的歌頭填詞,其中毛滂填《元會曲》詞,賀鑄填《臺城遊》詞、張矩填《凱歌》詞,吳文英填《江南好》詞, 汪相如填《水調歌》詞,姜夔填《花犯念奴》。到了明朝的時候,楊慎又填《花犯》詞。
唐代開始興起長短句,北宋時期繼承和發揚了唐代的文化傳統,唐人依律作詩,宋人則依曲填詞。因而,著名曲牌《水調》就有了這麼多新詞,也得了這麼多詞牌名。
《水調》為何定調為“水調歌頭”
此處所說的“定調”有兩層含義,其一是依曲譜而確定了詞牌的格律。其二,是“元會曲”、“臺城遊”、“凱歌”、“水調歌”、“花犯念奴” 、“花犯”為何都不會大多數詩詞愛好者所知,只有“水調歌頭”成了最終的“公知”。
隋煬帝制《水調歌》,與齊梁時代的樂府一樣,屬於宮廷音樂。唐代時,民間廣泛傳唱,宮廷同樣演奏。因此,《水調》在唐代就有了大麴、小曲之分。《水調》的大麴音律被記錄了下來:“凡十一疊,前五疊為歌,後六疊為入破”。
疊,就是“遍”,詞牌中又叫“片”。大牌曲《水調》總共有十一疊,也就是反覆演唱十一遍。這個曲牌的前五遍是歌,應當是填詞演唱部分,也就是文詞曲牌。以下六疊則是結尾部分,“破”,是唐宋大麴的專用名詞。大麴一般要演唱十餘遍,共分為三個大段:散序、中序、破,“入破”就是第三大段的第一遍。
《水調歌》中“歌”的部分為演唱部分,隋煬帝當年曾經填詞:”王孫別上綠珠輪,不羨名公樂此身。戶外碧潭春洗馬,樓前紅燭夜迎人。”隋煬帝的詞是七言,而唐代大麴歌的第五遍則是五言調。白居易曾經說:“五言一遍最殷勤,調少情多似有因。不會當時翻曲意,此聲腸斷為何人?”白居易的這首詩,證明《水調歌》有七言、五言,這也是初唐詩駱賓王《帝京篇》五言七言夾雜的原因。同時,也是後來“長短句”的來歷依據。
白居易的詩還證明,《水調歌》是在隋煬帝元曲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同時,又填了新詞。
宋代文人像唐代文人那樣,加入了依曲填詞行列,因為這些高人韻士的加入,就進一步提升了歌詞的質量和品位,宋詞便在歷代傳唱的曲牌中隆重問世。為了更便於傳唱,他們削繁就簡,擷取大麴的部分章節加以改進,《水調歌頭》就此定調。
因為大麴傳唱時間久遠,期間又經歷了改造和翻新,所以,很多曲牌都有變調和變格。“水調歌頭”有很多別稱,其實也是這個詞牌有好幾種變調。以龍榆生所著《唐宋詞格律》,《水調歌頭》的定格為: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中中中,中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中平仄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水調歌頭》總共九十五字,分上下片(闕),各四韻,葉平韻。龍榆生先生所給出的詞例,是北宋蘇舜欽所填之《滄浪亭》。
宋人填詞,早期一般只書詞牌名,並沒有加詞的題目,以小序標註所填之詞的主題。比如,蘇東坡的《水調歌頭·中秋》,“中秋”應為後人所加,蘇東坡只在“水調歌頭”詞牌之後寫了個短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宋詞依曲填詞,因為曲牌本身的演變,故而,詞牌也有變格,蘇軾的《水調歌頭》就屬於變格。
《唐宋詞格律》在舉蘇軾《水調歌頭》例時,龍榆生特別標註道:“‘宇’與‘去’、‘合’與‘缺’,葉仄韻”。“葉仄韻”,就是押仄聲韻,蘇東坡的《水調歌頭》就屬於變格,其中夾雜了仄聲韻。
但是,因為蘇東坡這首《水調歌頭》乃這個詞牌的壓卷之作,但凡讀宋詞,必定少不了這一首。因此,《水調歌頭·中秋》儘管是變格,也是一種定格。在手邊沒有宋詞格律時,就背誦蘇軾的《水調歌頭》,依此格律填詞。
也是因為蘇軾壓卷《水調歌頭》,這個詞牌的其他別名也就淡出更多的認知範圍。而且,“水調歌頭”這個詞牌保留了原創曲子的曲牌名,曲牌、詞牌的傳承關係也包含其中。所以,以這個詞牌填詞,很少有人再標註“元會曲”、“臺城遊”等詞牌名。
蘇軾與《水調歌頭》
隋煬帝作曲《水調》經歷時代的演變,衍生了詞牌“水調歌頭”。儘管蘇軾所填《水調歌頭》已經不再是原汁原味的《水調歌》歌頭,但卻能印證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揚光大。假如沒有蘇東坡等宋代詞人的才華,恐怕《水調》也難以傳唱至今。因而,就“水調歌頭”這個詞牌而言,可以說是隋煬帝與蘇東坡一道,隔空演繹了一曲千古絕唱。
蘇軾似乎對“水調歌頭”十分青睞,在他的三百餘首詞作中,就有好幾首用的是這個詞牌。除了非常著名的《水調歌頭·中秋》之外,還有《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水調歌頭·落日繡簾卷》、《水調歌頭·暱暱兒女語》等。這其中,當然是以《水調歌頭·中秋》最為有名: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闕《水調歌頭》並沒有“中秋”這個標題,後人有的還標註為《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以這闕詞的第一句為標題。蘇軾以一個短跋,註解了這闕《水調歌頭》的寫作時間和創作緣由。這闕詞創作於“丙辰中秋”,也就是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宋神宗,指出新法的種種弊端,惹怒了新法的制定者與推行者王安石。王安石身居宰臣,指使御史謝景在皇帝面前數說蘇軾的過失。蘇軾得知這一情況後,主動要求外放,出京做官。宋神宗批准蘇軾的請求,當年就任命他為杭州通判。北宋時期的通判,是知府知州的佐官,也就是副職,協助處理政務,監督州府長官,行使兵民、錢穀、戶口、賦役、獄訟等州府公事終審職權。
蘇軾在杭州任上也留下了不少詩作,其中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最為著名。
在杭州做了三年通判後,熙寧七年秋出任密州知州。密州就是現今的山東諸城,《水調歌頭·中秋》就是蘇軾來到密州的第三年中秋節的作品。
蘇東坡獨在異鄉,逢佳節而倍思親人,這闕詞就是他對兄弟蘇轍的思念。蘇轍,字子由,蘇東坡的弟弟,他們父子三人號稱“三蘇”,同列唐宋八大家。蘇軾寫這首詞的時候,蘇轍被貶在齊州任掌書記。齊州,即今之濟南,掌書記是一路軍政、民政機關的機要秘書。
這首《水調歌頭·中秋》既表達了蘇軾遠離朝廷,依然關心“高處”、思念親人的家國情懷,與“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屢遭謫貶,難免流露出孤身異地的悽清情緒,但曠達豪邁的蘇東坡卻依然對人生充滿美好的樂觀,如李太白那樣獨酌月下,飄飄欲仙。
中秋之夜,萬般憂樂湧上心頭,月下徘徊難以成眠,蘇東坡便想到了同樣被謫貶出京的兄弟,也在他鄉的子由還好嗎?
蘇軾在詞中以“不應有恨”鼓勵自己和子由,並不是因為政見紛爭而導致咱們兄弟骨肉分離,不能像中秋之月那樣團圓。人生的悲歡離合,猶如明月的陰晴圓缺,過了十五就是另外一番樣子了。因而,咱們得珍惜人生,共享中秋月圓的美好時光。
這闕詞幾乎平白如話,通俗易懂,尤其是最後兩句,無需做任何解讀,若做解讀便俗不可耐。但正是因為這一句,讓蘇軾這闕《水調歌頭》成為傳誦千古的名篇佳作,中秋盼團圓,中秋慶團圓也是中華家國文化的美好傳承。蘇軾這首詞,無愧《水調歌頭》壓卷之作的千古絕唱。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是千古第一文人,想必他一定知道“水調歌頭”的來歷。“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隋煬帝、蘇軾雖然遠隔時空,但卻也是“千里共嬋娟”,《水調歌》、《水調歌頭》都是同一輪明月之下的燦爛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