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完零食的袋子又沒扔掉,“你怎麼總是不扔垃圾?”……
孩子總是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的,“你都長這麼大了,怎麼還不知道收拾一下?”……
孩子總是做作業的時候玩上橡皮擦,“不要再玩啦,認真點!”……
孩子總是拖拖拉拉,磨磨蹭蹭,“我說你能不能快點,別那麼磨蹭啊?”……
在這些時候你是不是總是忍不住對孩子嘮嘮叨叨說道一番,結果自己不斷嘮叨,孩子還是一切照舊,似乎是天生的對嘮叨免疫,左耳進右耳出……
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
下面我跟你玩一個心理學的小遊戲,玩完之後可能你自己心裡就已經有答案啦~
請你坐下來,深呼吸一下,讓自己安靜下來。請你不要想一隻白熊,你要想一隻老虎。記住你不能想那隻出現在北極冰天雪地裡,毛茸茸的白熊。你一定不能想那隻白白的,胖胖的,笨笨的白熊。
好,現在請你閉上眼睛。請問你腦海裡出現一隻什麼動物?
不用說,你腦海裡出現的一定是那隻白白的胖胖的毛茸茸的笨笨的白熊。而不會出現那隻老虎。
為什麼會這樣呢?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的一個實驗。他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象一隻白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大家很快在腦海中浮現出一隻白熊的形象。當我們刻意轉移注意力時,思維也開始出現無意識的“自主監視”行為——監視自己是否還在想不應該想的事情,使我們無法從根本上放棄對事情的關注。
當你提示自己不要做這件事的同時,也是對資訊再確認和加深的過程。換言之,你越不想做了你不該做事的時候,其實你就是在強化你不想做的事,你反而記住了,做了。
所以當我們嘮叨讓孩子不要做這樣,不要做那樣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強化孩子的行為和想法。
我們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不要說不要做什麼,而是應該說你要做什麼,少用否定句,多用肯定句。
你今天嘮叨了嗎?[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