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曆十月初一,也是傳統的“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是我國民間傳統的祭祀節日。很多人沒有聽說過寒衣節,其實它與“清明節”和“中元節”是一樣的,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寒衣節是入冬前的標誌,人們要準備過冬的棉衣,在這天祭祀,謂之送寒衣。
寒衣節歷史悠久,有傳說最早來自於周國的臘祭日,後來在宋代、明代和清代的典籍中均有所記載,寒衣節流行於我國北方地區,南方比較少聽聞。寒衣節最早的習俗就是為已故親人準備紙質鞋帽衣物,然後燒給他們。如今提倡文明祭祀,這個習俗在很多地方已經沒有了,但是節日留下來的一些老傳統,人們往往在這天要“吃3樣忌3件事”,來表達對故去親人的思念之情,同時也為家人祈福,保佑子孫平安。
一、吃3樣
1、麵條
北方人喜歡吃麵食,尤其是麵條、餃子等。寒衣節過後,天氣逐漸變冷,人們更喜歡吃熱乎乎的食物,這個時候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麵條,可以驅散一天的寒冷。麵條有健脾開胃,促進消化的作用,北方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吃法,比如炸醬麵、打滷麵、刀削麵、熱湯麵等等,吃法有幾十種。
牛肉麵的做法
1、把牛肉放入水中,放入料酒,蔥姜大火燒開水把牛肉焯燙出血水。
2、把牛肉撈出來放入砂鍋中,然後倒入足量的清水,在鍋裡放入蔥姜,八角,香葉,陳皮等香料,小火慢燉一個小時。
3、燉湯的時候全程小火,燉湯的時候不要加鹽,會影響牛肉中的鮮味被燉出來,燉一個小時後,湯汁顏色變深,牛肉軟爛,這個時候再加鹽,白胡椒粉,調成自己喜歡的鹹度,白胡椒粉一定多放一些。
4、用漏勺把湯中的香料,牛肉等固體全部撈出來,然後接著小火加熱牛肉湯,把牛肉切成牛肉片,邊緣的筋切成小丁,再放回牛肉湯裡面。
5、另起鍋加清水燒開,放入麵條煮熟,然後撈出來放入碗中,加入之前煮好的牛肉湯和牛肉片,放點香菜末就可以吃了。
2、餃子
餃子是北方人節日必備的食物,各種傳統節日都要吃餃子。餃子有吉祥的寓意,而且一家人在一起吃餃子,可以一起包餃子,聊著天,節日氣氛比較濃郁。餃子餡料豐富,味道鮮美,可以用各種蔬菜配上肉餡,比如青椒豬肉、白菜豬肉、芹菜豬肉等等,可以做成水餃、蒸餃或者煎餃。各種吃法每一種都味道獨特。
青椒豬肉餃子
1、把麵粉倒入一個大盆中,分次加入溫水,用筷子攪成面絮狀。
2、用手揉成光滑的麵糰,蓋上保鮮膜,放在一旁醒面。
3、青椒切成小丁,放入10克鹽醃製一下,殺一下青椒中的水分,等青椒出水之後,把水分擠出來放在一邊備用。
4、把豬肉攪成肉餡,正常肥瘦的比例是三七分比較好。
5、在肉餡中先加入一些涼開水,邊加邊用筷子順著一個方向攪拌,慢慢的肉餡吸收了水分變得很順滑。然後加入玉米油或者熟的花生油都可以,然後也沿著一個方向攪拌,讓肉餡充分吸收油,這樣肉餡油分會鎖住肉餡的水分,然後加入20克生抽,20克蠔油,10克鹽,10克白糖,2克胡椒粉,最後加入蔥末和薑末,攪拌均勻。
6、麵糰醒好之後拿出來,這個時候麵糰會變得很柔軟,整理成長條,然後分割成大小均勻的面劑子。
7、把面劑子擀成餃子皮,在餃子皮中間放上肉餡,肉餡成團可以多放一些,這樣餡大口感更香。
8、按照個人習慣把餃子皮捏起來,餃子就包好了。
9、鍋中倒清水燒開,下入餃子,水開之後加一些涼水進去,然後接著煮,一共加三次涼水,煮到餃子全部浮起來,餃子就煮好了,撈出來控幹水分,放入盤中,晾涼就可以吃了。
3、餈粑
農諺所說的“十月朝,餈粑碌碌燒”,很多地方有在寒衣節吃餈粑的習俗。包餈粑,最初是用石舂將蒸熟的糯米舂成黏團狀,或是用布將糯米飯包起用大木板打壓成團,收成的花生炒熟、舂碎,拌上熟芝麻末和白糖,糯米糰捏出一小塊壓平攤在手上,放上餡料,溜溜一轉,收口捏緊,一個白胖胖的餈粑就在手心。餈粑香甜軟糯,有健脾胃的功效,香甜的餈粑入口,象徵著生活也能甜美幸福。
紅糖餈粑做法
1、250克糯米在清水中浸泡一晚,然後放入電飯鍋,加入與糯米平齊的水,然後按煮飯鍵煮熟。
2、把蒸好的糯米飯放入大碗中,加入20克白糖,用擀麵杖搗爛,越搗越好吃。
3、找一個方形模具,周圍抹油,把搗好的餈粑放入模具中,表面抹平壓實,然後放入冰箱冷凍一個小時。
4、冷凍完糯米就不粘了,拿出來切成條。
5、放油鍋裡煎到表面金黃,然後擺入盤中。
6、紅糖加水熬至粘稠,然後淋在餈粑上,再撒上黃豆粉。
二、忌3事
1、忌嫁娶
寒衣節是祭祀節日,是緬懷親人的日子,所以人們在選擇婚嫁之日時,都會避開這一天,既是為了尊重先人,也是為了避免懷念親人的悲傷情緒,影響到結婚的心情。所以在祭祀的節日,都有忌嫁娶之說。
2、忌夜裡晚歸
寒衣節是祭祖節,也是傳統的鬼節,夜晚的時候陰氣較重,人們往往會在外面燒紙紀念,所以這個時候晚上儘量少出門,尤其是老弱病幼,更是不要在天黑之後出門,容易對身體和運勢不利。
3、忌體弱祭祖
體弱之人包括老人、小孩、孕婦、久病纏身或者大病初癒的人,在寒衣節的時候,儘量不要參與祭祖,一是為了怕勞累過度對身體不好,還有就是陰氣重的地方容易對體弱之人身體造成傷害,這也是老傳統留下來的說法,至今人們還是要遵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