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對於人們來講想要了解前人的文化總是通過後代的史書記載。
司馬光砸缸發生於宋朝時期,這件事情被作為主流思想記錄了下來,人們欣賞著司馬光的機智聰敏,卻沒有想到有人會去質疑這個故事,這個質疑者正是馬未都,那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司馬光砸缸
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大家從小就在課本上都學習過,這個故事發生在宋代的河南光山,司馬光和他的好朋友們一起在外面遊玩,年齡尚小的他們對新鮮的事物都有著強烈的好奇感,而此時小孩子們歡聲笑語的聲音讓大人們也忽視了危險的降臨。
突然噗咚一聲,一個小孩子掉到了大缸裡面,孩子們此起彼伏的哭聲使他們慌亂的不知如何去救他,眼看著同伴在大缸裡面呼救他們卻無能為力。這時候年少的司馬光站了出來,他迅速冷靜下來,思考著救同伴出來的辦法。
突然,司馬光看到了面前的一個石頭,靈機一動,就搬著那個石頭朝著大缸砸了下去,大缸隨即裂開,缸中的水流了出來,同伴也順勢得救。
聽到聲音的大人們聽著周圍的小孩子們的話語瞭解清楚了事情發生的根本原因,不禁對司馬光的表現表示讚賞。
縱觀司馬光的一生,他主編《資治通鑑》,為宋朝鞠躬盡瘁,歷任四代君主,讓宋神宗以及其他君主看到他的實力與才華。在他去世後被追贈太師,讓後代祭奠他的豐功偉績。而司馬光憑藉小時候的壯舉與長大後為國效力名留青史。
遭到質疑,司馬光砸缸並不存在
在大家都教導孩子學習司馬光沉著冷靜應對緊急事情之時,卻有人對此產生了質疑。這個質疑者就是馬未都,那麼馬未都是誰?他為什麼又會對司馬光砸缸產生質疑呢?
馬未都1955出生在北京,母親家裡經商家境優越,這使得馬未都可以去學習他所感興趣的事情。他住在老北京的四合院裡,周圍的鄰居都是對中國文學史產生重大貢獻的葉聖陶等作家,而馬未都和高曉松是從小長到大的好朋友。
就是在這樣的文化薰陶下,馬未都對於瓷器與文物產生了濃重的興趣。1980年起他開始了自己的文化創作之路,在1981年他在《中國青年報》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而他也在文章發表後成為了《青年文學》的簽約編輯。
生活順風順水的馬未都很快就和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創作出了中國電視劇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作品《編輯部的故事》。
在文學上收穫巨大的成就後,他開始收藏中國古代器物,僅僅十年間他的收藏已經初具規模,涉及陶瓷、古傢俱、玉器等諸多領域。
藏品巨多的馬未都很快在好友的建議下,在1996年創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傢俬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1997年觀復博物館對公眾開放,透過精美的藏品和獨特的展覽方式給公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馬未都此時已經是中國有名的作家,學者,編劇,創辦了《馬未都說收藏》等節目,榮登2008第三屆中國作家富豪榜以及中國收藏界十大人物稱號。自此馬未都的名號徹底被大眾所瞭解。
令人震驚的是,馬未都在節目中公開表示,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是假的。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馬未都對於古代的瓷器很有了解,他覺得缸這種大型的瓷器在宋代完全燒製不出來,所以他才稱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很有可能是虛構的,或者是司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甕。
在古代有甕與缸兩種形制的大容器,甕是收口的,而缸是敞口的,雖然看起來區別很簡單,但在燒製技術上卻表現得千差萬別。可唐代的一個成語卻讓馬未都打臉。
被請君入甕這成語打臉
馬未都對於司馬光砸缸這件事情的評論很快就引起了大眾廣泛的討論,大家議論紛紛表達著自己的想法。但是他沒想到,打臉來得這麼快,唐代的一成語請君入甕讓他感到十分羞愧。
請君入甕這個成語發生在唐代武則天當政期間,武則天當政時期是為了鎮壓反抗她的人。武則天的得力助手中,有兩個最為狠毒,此二人分別是周興和來俊臣。他們利用各種喪心病狂、心狠手辣的方法殺害了許多正直的官吏和百姓。
突然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則天手裡,內容竟是告發武則天最信任的周興私下聯絡謀反。武則天大怒,立馬安排來俊臣來調查此事。
來俊臣知道周興這個人陰險狡猾,僅憑一封告密信是不足以讓他說出實話,而如果他不交代自己的問題,武則天也不會輕易地放過自己。
來俊臣一時間不知道如何去做,突然靈機一動的他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他將周興請到了自己的家裡盛情款待他。
酒足飯飽之時來俊臣問周興如果辦理的人不說實話該這麼辦呢?周興冷笑了一聲說:“這還不簡單,你將翁放在柴火上,將罪人放在甕裡面,點上火罪人什麼都會說。”
來俊臣聽到周興這樣說,就將他按照自己所說的辦法拷問他,周興看著眼前的東西,慌亂之中將一切事情都交代了出來。而請君入甕這個成語也因此事被大眾所熟知,流傳至今。
所以在馬未都說宋代造不出大型瓷器時,就有人以此成語來反駁他的話語。畢竟在唐代就有翁的出現,而宋代經濟已經達到了頂峰的朝代一定會比唐代的造瓷技術更高超。所以馬未都也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竟然會被一個成語打臉。
但歸根到底,人們並不糾結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究竟是真是假,他們也分不清翁和缸究竟有什麼區別。
因為對大眾來說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是教導人們遇到緊急的問題時,不要慌張不要自亂陣腳,而是沉著冷靜地去應對問題,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