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打金」由遊戲開始,未來或將演化出搭建建築、開發遊戲工具等更加豐富的形式。
本文是一篇寫給 MaoDao 社群以及元宇宙賽道投資者的文章,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間內會出現各種各樣的 DAO、公會以及元宇宙專案,我們覆盤過去的成績和失誤,在快速發展的 NFT 賽道調整方向,繼續出發。
同時,期望跳脫出從業者的桎梏,從更大的視角俯視整個行業並展望元宇宙的未來。MaoDao 將在本文中開誠佈公過去半年內參與打金的財務資料、運營經驗、未來暢想等,以作啟發。
公元前 12 世紀,「荷馬史詩」描述邁錫尼文明衰落,古希臘充斥著戰亂紛爭,群雄逐鹿,這一時代也被稱為「希臘的中世紀」。但隨後,燦爛的古希臘城邦時代開啟,大城邦如雅典、斯巴達興起,開始擁有各自的子民、文化以及獨立鑄幣的能力,城邦民主制度誕生。
公元 2021 年,11 月伊始,臉書改名,蟄伏許久的 Metaverse 板塊迎來新一輪爆發,在一輪周圍熱鬧嘈雜的討論之中,又恍惚體會到身處加密行業的某種宿命感,「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所有的攔路者都將被碾碎」。
此時也恰逢 MaoDao 成立鏈遊 Axie Infinity 玩賺公會的第 180 天。這半年時間,MaoDao 從零開始,打怪升級,擁有核心遊戲打金以及 NFT 社群,也孵化創造出 Ready Player Cat 這一具有東方元素的加密原生 IP。
不可否認的是,所謂的「元宇宙」還處於早期,或許目前我們一切所做的都是探索在元宇宙的雛形。如果把 Metaverse 看作未來世界的大潮流,那我們或許正處於大潮流開啟史前精彩的「荷馬史詩」時代。
如今的加密世界孕育著元宇宙的精神內涵,各式各樣如同「荷馬史詩」時代們英(神)雄(經)們的故事重演正在發生,穿過迷霧,過去和未來押韻,彷彿看到幾百年之後的一場腦機教學的片段中是這麼寫道:
「公元 21 世紀,各種早期遊戲公會以及 Dao 已開啟探索嘗試,隨後開始發行各自的通證和治理制度,在數字世界中擁有自己的社群成員,形成獨特的虛擬經濟體,輝煌燦爛的 Metaverse 時代也即將開啟。」
Play-to-earn 我們在做什麼?
我們通常將 Play-to-earn 稱為「邊玩邊賺」,簡單通俗一點說,我們在做一項「帶著玩家去打遊戲」的事業。事實上,目前 Play-to-earn 模式的門檻非常低,但由於模式簡單,也易於上手以及傳播。
想要搭建一個 Axie Infinity 公會非常簡單,你只需要三樣東西:擁有一部分 Axie 小精靈資產、擁有一幫每天可抽出約 3 小時打遊戲的玩家、擁有指導玩家的方法以及管理社群的流程。
事實上,由於門檻較低、行業較新,公會的玩家等資料也易於產生誤區,比如鏈遊公會玩家數量的表述就是一個很模糊的資料。由於目前切實存在的一個玩家玩多個賬號、玩多個遊戲等情況,如果某一個鏈遊公會表示自己有 XXX 名玩家卻沒有加上「具體時效內」和「哪一個遊戲」則可看作一個不準確的說法,正確的統計應該是在鏈遊公會在某一遊戲長期的平均玩家數量。
我們發現,受限於基礎設施的匱乏,目前 Play-to-earn 打金的流程是極其人工化的,比如我們的社群管理員既需要具備擁有指導玩家的方法,也需要每日統計資料以及管理社群的流程。在此期間,我們遇到的問題包括:
- 新玩家在體驗遊戲後的幾天至第一週的時間內停玩(Quit)的機率很高。以 MaoDao 從 5 月 30 日釋出 Axie Infinity 教程文章開始,參與報名的玩家一直踴躍積極,前後共大概有近 600 名玩家曾經嘗試過或者體驗過 Axie,而最終穩定且堅持下來的大概在 150 位左右的核心玩家,形成 MaoDao 的核心遊戲社群。
- 鏈遊的社群管理員需要具備擁有指導玩家的方法,並學會處理並協調大量社群內的瑣事,這些都是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及精力。主要包括需要帶領新手玩家進行遊戲上手、對前幾日的遊戲需要進行指導教學、以及後續如何在 PvP 對戰中提高勝率等。另外,如果玩家不滿意分配到的 Axie 小精靈,也需要找管理員協調。
- 目前仍然存在一個玩家使用多個賬號去玩的「作弊」現象,這對於我們是極其具有風險的,因為一旦被官方發現作為封號處理的話,我們就會損失賬戶內的 Axie 小精靈資產。所以,我們的遊戲管理員會在初期去檢視每一名玩家的對戰記錄,並每日做出相應的統計分析,針對不同的玩家進行指導、交流、協調或者警告收回等操作。
MaoDao 對於新手玩家的對戰記錄統計片段
Play-to-earn 幫助我們理解並實踐元宇宙最底層的邏輯
經過半年的時間的打金及遊戲社群建設,我們認為,元宇宙最底層的建設是圍繞著三個核心維度展開的,分別是:「人」、「資產」、「平臺及標準」,分別對應公會中的「玩家」、「Axie 小精靈」、「社群管理的平臺及方法」。而以 YGG 為代表的鏈遊公會則是在最早期側重於「人」即「玩家」開展業務,並隨後側重於「資產」鋪開規模。
如果再進一步規模化,一些具有實力的大公會比如 YGG 已經具備了元宇宙底層建設的兩大核心即「人」和「資產」,再去進行產品化打造「平臺」,乃至於制定未來元宇宙的「標準」也是未來可期的。
基於過去的技術難點,英礴專家給出了一條“元宇宙”的新思路
“其實內容創作者也不是沒有參考的目標,只不過你拿不出類似《GTA6》那樣的產品”,一位從業者這樣解釋原因,“很現實的情況是,太吃成本了。”大家都知道“開放世界”和“大型多人線上”是元宇宙遊戲發展可知的方向,卻難解決人員和技術等難題。
成立於2012年的英礴正是基於這種環境找到了自己在元宇宙浪潮下的定位:透過技術賦能其他遊戲團隊,來幫助合作方解決技術難題,實現降本增效,從而落地元宇宙的前期實踐。
具體來說,英礴是透過兩個核心技術來打造的多人遊戲服務(IMS)系統的:
一個是IMS網遊後端引擎(SpatialOS),它主要服務於開發階段,可以解放開發者在底層技術搭建方面的壓力,只需要做好內容;另一個則是IMS 混合雲(zeuz),它可以為合作方提供定製化的服務,在全球都有伺服器佈局,實現玩家就近靈活接入,從而在保證玩家遊戲體驗的基礎上,實現運營託管成本的壓縮。除此之外,IMS還提供了研發流程最佳化和線上服務協作開發等解決方案,致力於幫助工作室解決後端技術挑戰。
英礴中國的售前架構師田桑曾在某次會議上用《堡壘之夜》虛擬演唱會和元宇宙電影《頭號玩家》的區別來闡述了內容創作者走向元宇宙的技術難點之一:受限於渲染技術的效能範圍、擬真度對伺服器的壓力和網路資料量,實際能承載的使用者數量有限。
而基於英礴IMS提供的服務,田桑給出了一組資料“渲染60幀每秒,1萬個角色,包括500個高保真角色” 、“模擬最高30幀每秒,角色基於物理的運動和碰撞。另外,可同時支援上萬的AI行為樹模擬。”以及“1萬個客戶端連線,最高30幀每秒的同步頻率,每個客戶端頻寬均值350kb/s”。這已經足夠內容創作者去嘗試大型即時互動類遊戲的設計。
圖片來源:Steam商店介面
而為了實現這一底層技術的保障,英礴做了大量負責的技術搭配調整,例如“利用多種渲染技術來處理不同的‘相關性’的角色”、“搭建一個新的伺服器架構”、“透過預測演算法,對不同優先順序的資料採用差異化的同步頻率”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英礴提供的技術服務並不需要內容創作者去重新學習新的工具,而是自己最佳化設定保證讓開發流程“依舊熟悉”。英礴的這一套服務,可以看作是一塊元宇宙的敲門磚。
元宇宙的參與門檻可能沒那麼高,已有CP聯手英礴大展拳腳
達成元宇宙的最終形態或許還需要十年甚至是二十年的,但從很多跡象都可以看出,在3-5年內元宇宙至少會邁出階段性的一步。
Facebook計劃在5年內轉型元宇宙公司,而最新統計顯示國內元宇宙商標註冊也已超3000個。遊戲廠商都在按照自己的理解向著元宇宙方向探索,而英礴走的這條路集中瞄準技術問題,旨在用更專業的、更貼合需求的服務為同行的夥伴保駕護航。
據瞭解,英礴與網易、悠米互娛等遊戲廠商都有過合作,9年的發展過程中英礴也在不斷完善自身的服務生態,已經不再像是傳統的服務商而是更具體深入地參與到了開發過程中。
英礴曾對外透露正在與巨楓娛樂(創始人是巨人網路前總裁紀學鋒)合作開發一款3A級生存射擊遊戲,後者主要負責策劃和美術,大部分技術和效率方面的由英礴承擔。這種合作使得產品的開發投入與傳統相比降低了70%左右,紀學鋒也表示英礡的參與者是核心開發成員。
此外,英礴旗下的遊戲工作室開發的大型射擊產品同樣也是在用IMS服務搭建自己的後臺和伺服器,或許正應了那句“一個不會做遊戲的團隊做不好遊戲服務商”。
彙集了來自虛幻、Epic、Steam、Unity專業人士的英礴,能夠基於使用者需求提供定製化的技術解決方案。從遊戲前期的開發、中期的測試到後期的穩定運營,全範圍助力遊戲團隊用更少的成本把產品更快做出來,同時用自身資源來為產品運營做好預測與支撐。
圖片來源:英礡專家發言分享
在這一套工業化流程基礎上,未來,英礴還打算與雲遊戲、VR和引擎方一起合作,探究如何實現元宇宙電影《頭號玩家》裡的綠洲場景。
透過英礴自主研發遊戲《拾荒者Scavengers》的ScavLab測試影片中可以看出,英礴目前的技術,已可以實現1700名玩家同臺競技。無論是平臺定位,還是目前的技術效果,都可以看出,英礴給出的合作方案,除了大廠團隊之外,也能讓更多相對小規模的內容創作者更容易向“開放世界”和“大型多人線上”邁進一步,觸控到元宇宙的內部。
Play-to-earn 可以產生真實的現金流並支援後續發展
首先,雖然上文我們提到的「玩家數量」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但是鏈遊公會產生的真實現金流是不會撒謊的。以 Play-to-earn 作為開始,包括 MaoDao 在內的許多自下而上的鏈遊組織逐漸開始產生真實現金流以及核心社群。以下是 MaoDao 打金公會從 5 月 30 日以來的資料:
從 Play-to-earn 打金開始,到後續的遊戲社群建設,未來我們還可以做的事情包括:
- 圍繞著遊戲玩家的社群建設,擴大規模化
- 圍繞著玩家開發 NFT 或遊戲工具,進行產品化
- 圍繞著 Dao 的治理建設,增強去中心化
- 圍繞著鏈遊資產的投資配置,進行資本化
Play-to-earn 讓我們思考元宇宙的意義和未來
Play-to-earn (邊玩邊賺)的概念因 Axie Infinity 而興起,並在全球範圍內爆紅,東西方玩家都可以加入像 Axie 這類遊戲中來,要麼投入時間,要麼投入金錢,或者投入技術,在這個和現實更加貼近的新網際網路中創造和交換價值、彌合差異。
上面所說的都是 Play-to-earn 好的一面,那這個機制是否也具有缺陷仍然需要改進?事實上,我們在早期參與打金的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困惑,以下是我們的自問自答:
Q:首先,我們為什麼選擇 Axie Infinity 為主的鏈遊?是因為該款遊戲較高的遊戲性嗎?
A:我們選擇 Axie Infinity 主要是因為鏈遊的共性 —— 區塊鏈和加密經濟模型,可構建一套包含稀缺資源的內生資產。具體體現在,遊戲中不論是寵物角色本身、土地、裝備還是貨幣,都可以圍繞 DeFi 自由二級市場和自流通,意味著可為玩家帶來實際的收入。同時,Axie Infinity 擁有成熟的 Scholarship (獎學金)模式,方便世界各地的玩家組織進行打金的組織。
Q:Play-to-earn 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如果有一個完全模仿人類行為的 AI 打金,那麼我們(包括公會或玩家)現在在做的事情有什麼意義?
A:Play-to-earn 已經為鏈遊行業帶來全新的敘事,廣而熟知的是,對於某些發展中國家的居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謀生之道,比如 Axie Infinity 主要玩家市在於菲律賓,他們花費時間在遊戲打怪中謀取生活費,遠高於當地居民的平均工資水平,虛擬遊戲已經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了。
在我們的概念裡,連通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邊界,打通雙邊的維度的每一個嘗試都是在探索元宇宙的雛形,比如 VR 打通人體觀感的邊界,NFT 打通身份和資產屬性的邊界,而 Play-to-earn 打通是時間與收入的邊界,而所有的的維度再經過長期發展後,最終會形成一個擁有完全獨立閉環的元宇宙生態。
除此以外,我們認為 Play-to-earn 帶來的意義和創新包括:
- Play-to-earn 帶來可拓展性極強的遊戲及社交生態,以及不同於傳統遊戲以遊戲性吸引玩家消費的主流模式,創造出一種全新元宇宙背景的遊戲敘事;
- Play-to-earn 是依託於無許可的加密金融基礎設施,基於傳統遊戲打金模式所創造出的新型遊戲激勵模式。但受限於目前鏈游水平的發展,還處處帶著傳統遊戲的影子;
- Play-to-earn 模式嘗試在收入及時間的維度上打通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邊界,目前單純的「時間換獎勵」的模式是形成未來元宇宙與現實生態閉環中「收入與時間」閉環的早期雛形;
- Play-to-earn 規模化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凝聚以玩家為主的社群及共識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產生的真實現金流以及資產運作可以讓整個打金組織嘗試 Dao 的治理、遊戲資產的配置、搭建平臺或工具,這些都是社群驅動而積累的財富。朝更遠的未來去想,制定元宇宙的「標準」或許也未來可期;
關於 AI 打金的意義,這是一個我們與我們的好夥伴 RCT AI 共同探討過的問題。MaoDao 認為,針對目前的 Axie Infinity 的模式,AI 打金雖然可做出不錯的資料並獲得不錯的收入,但無法吸引玩家(除去 AI 以外的玩家)更多的投入,包括時間的投入、社交上投入、新的資產上投入,過度的 AI 打金也有可能打破目前遊戲內經濟模型的平衡。但不意味著 AI 打金是沒有意義的,未來總會出現一型別適合 AI 參與的遊戲。由於想象力有限,我們還沒辦法想象出具體遊戲機制。
Q:目前越來越多所謂的「打金工作室」開始參與 Play-to-earn 並且發幣。打金的門檻是不是越低越好?未來會如何發展?
首先,我們不認為目前以人工為主、用時間換獎勵的 Play-to-earn 的模式是打金的終極形態,未來元宇宙的「打金」包含的不僅僅是打遊戲,或將包括建建築、使用技術開發遊戲工具等等元素。
同時,我們也不認為擴大打金規模併發行治理代幣的模式是遊戲公會的唯一形態,MaoDao 嘗試使用 RPC NFT 進行資金池的治理,並且將不斷探索嘗試新的遊戲公會模式,比如加入類似 BlackPool 遊戲經理的模式等。
目前,我們已暫時暫停 Axie Infinity 打金稍作調整,並在近期內積極與其他有潛力的鏈遊展開合作。最後,我們認為元宇宙的底層建設依然以「人」為核心,MaoDao 正式宣佈將這半年 100% 的資金拿出來開設一個 Dao 的資金池,並開啟 RPC NFT 治理以及其他圍繞社群進行創新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