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家長和檸檬說,他的孩子平時就很乖,很聽話,家長說一他不做二。可有時卻又顯得木訥的很,比如她寫作業時總是三心二意的,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很多知識點教了他很多遍他就是不會;沒有自己的想法,總是隨波逐流,甚至沒有辦法一個人完成老師交代的任務;甚至有一次,孩子遇到了一個難題,孩子爸爸需要處理一些事情,就讓他等爸爸處理完再來教他,結果他一直呆坐在那裡等爸爸結束,不去做別的事情。
類似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從表面來看:走神可能是注意力有問題,遇到難題不主動去思考可能是思維拓展不夠深,不知變通可能是想象力不夠;一直呆坐在原地等著大人結束手頭上的事情可能是他太聽話。
但深入分析就會發現,這個孩子身上的所有問題其實是——不會思考,尤其是不會自主性的思考。這個問題在“乖”孩子身上尤其明顯,因為“乖”意味著順從、聽話,聽話就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那麼“乖”久了,自然也就失去了思考能力。
所以很多時候,乖孩子是在等別人給他答案或者指導他該做什麼,如果沒有指令,他就一直“乖巧”地待在那裡。即使有時候看著在思考,實際上思維並沒有張開。也許家長覺得孩子就是偷懶,這不是問題。但不怕孩子偷懶,就怕孩子不思考,思維懶惰,這對他以後的工作生活都沒有益處。
那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在培養孩子主見的同時也要重視孩子的思考能力。思考能力指的是一個人在生活中,學習中遇到問題時,想到的解決思路。可以說,如果一個孩子他願意主動的思考問題,那麼他的未來往往也會更有競爭力。
一味的培養孩子的主見,而沒有思考能力,培養出來的只能是無知而任性的熊孩子。想要改變孩子思考懶惰的情況,首先我們要了解兩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是溝通渠道:
溝通渠道有三種:外在資訊偏好、內在表徵偏好、以及評估偏好,但每個孩子可能會有不同的偏好方式:比如視覺、聽覺或者感覺。像案例中的這位孩子,他從外在到內在以及評估都偏向於感覺方式,即偏好操作與指令,所以外在層面,沒有指令時,他都不知道做什麼;內在會表現為他面對很多問題時,常常會頭腦一片空白;在評估層面,他找大人時大人有事情要處理,我該怎麼辦,接下來我該做什麼,他一無所知。
第二個維度是孩子的精神生活,它以維度一為基礎的:
大腦作為身體的指揮家,是透過感受來接收外界的資訊來判斷周圍的情況,然後指揮身體作出反應。我們對外界的身體感覺有聽覺、面板覺、視覺、味覺、嗅覺五種,感覺各通道都暢通,對外部世界的感受就越敏銳。比如你只看到火可能不害怕,但感受到火快燒到自己的溫度,那你就會害怕了。
案例中的孩子屬於偏好操作與指令,沒有透過視覺等其他通道接受資訊。所以當他聽到大人說“忙完了再找你”的明確指令,他就原地待命。當大人不在沒有人給他發號指令時,他自己沒有辦法去思考他接下來該做什麼事,只能呆坐等著...
可能正是因為孩子的偏好,需要聽到指令才會行動,一開始讓家長和老師很省心,覺得他很乖,也就沒有注意到他的單一方式造成的問題。久而久之,“聽指令”就變成了“懶於思考”了。
另外,因為接收到的資訊太少了,孩子對生活中的事物都沒有深入的瞭解,只有成年人給出的知識,自己缺乏知識與技能,也就更加依賴成年人的指令了。有時,太乖並不是一件好事。因此,作為父母,應該明白,我們不能永遠陪伴在孩子的左右。總有一天他們要獨立地去面對這個社會,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讓他們有主見的去解決問題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