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花費了大把的時間操心孩子的教育問題,孩子學習怎麼樣?學校是否合適?以後能否進入理想的大學?未來能否找到好工作?是否能成為成功人士?
然而有時候,父母只去關注孩子將來會有什麼樣的工作,卻忽視了正在塑造的這些孩子將會成為這個社會未來的組成部分,而孩子對於這個世界的作用將遠不止於他們的事業。
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從長遠角度來看,相對於孩子未來的工作問題,“他們能夠成為什麼樣的人”才是重中之重,那麼首先就是要轉換孩子看待和對待這個世界的方式。
每個人生下來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視角認識世界,所以看到的只能是自己眼裡的世界。
然而還有另外一套生存法則:要想獲得幸福快樂,不是關注自己想要什麼,能得到什麼,而是去付出自己能給出的。當我們能給出的時候,才證明這些真的屬於我們自己。
要想創造富足幸福的體驗,首先就要行動起來溫暖身邊的人。世界上沒有世外桃源,但公益可以潤化人的心靈,當自己的心美了,一切就會變美。
很多國家其實也早早地意識到了這一點。
西方國家把公益課設為必修課
在課堂外,公益實踐性體驗課程對青少年的成長非常重要,美國等西方國家把公益課設為必修課,學生必須具有90-150的小時數才能畢業,獲得更高小時數的學生可以在畢業典禮上獲得榮譽表彰。
哈佛大學在內的世界頂尖名校,都設立了相應的招生標準。哈佛大學在對未來社會精英的描繪中提出:“我們在尋找有互助心、愛心並且有責任心去領導社會未來正向發展的人才。”
哥倫比亞大學在拒絕一位申請者時,郵件中寫道:“不只學術成績優異,我們更看重的是學生的社群公益服務,和課外活動的成長經歷。”
由此可見,西方國家的教育,不僅僅重視學生的學科成績,更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看重孩子是否擁有一顆“公益心”。
中國同樣重視孩子的“公益心”
2017年8月22日第685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 》釋出,明確指出國家對公益的重視,例如:
第二十九條 學校、家庭和社會應當培養青少年的志願服務意識和能力。
高等學校、中等職業學校可以將學生參與志願服務活動納入實踐學分管理。
第三十二條 對在志願服務事業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志願者、志願服務組織,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按照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予以表彰、獎勵。
國家鼓勵企業和其他組織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招用有良好志願服務記錄的志願者。公務員考錄、事業單位招聘可以將志願服務情況納入考察內容。
公益的意義在於用愛心溫暖他人,喚醒世界的善意,同時也開闊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可見公益的對孩子的影響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