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召開新書釋出會,向教育界人士推介由北京市朝陽區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王世元撰寫的《理想教育文化建構:“合作對話”教育教學正規化的理論與實踐》。北青-北京頭條記者瞭解到。該書是王世元繼2016年出版《教育文化構建的人性基礎》之後,對教育文化的又一次深入思考、實踐和梳理總結的成果。
作為有著豐富教育教學和管理經驗的教育人,王世元是教育改革的親歷者和踐行者。早在十年前,他就明確指出教育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是“育人”,但傳統教育一切以知識為中心,太注重知識的傳授、太在乎成績的高低,很難滿足這一要求。而且,學生人格教育的不足,必然導致不可持續發展,將來也難有擔當作為。
為了轉變這種局面,王世元強調首先要轉變教師單純傳授知識的教育文化,把學生從“知識的容器”中解放出來。藉助課堂改革,讓教育迴歸本來面目——傳授知識、開啟智慧、培養人格,讓學生們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實現知識與人格精神的共生,變被動成長為主動生長。
2018年,隨著全國教育大會的召開,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提到了新高度,基礎教育開始了綜合改革。順應改革的需要,朝陽區教育系統在王世元的主導下開啟了構建“理想教育文化”的研究和實踐,致力於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學生成長核心素養落地和“減負”的真正落地,並於當年在朝陽區非重點中小幼的十所學校開展課堂教學實踐研究。
2019年8月,朝陽區正式提出“合作對話教育教學正規化”,併成立了課題組、組建了專家團隊。三年多來,作為課題組總負責人,王世元和專家團隊走進學校課堂192次,聽評靶子課233次,單元備課說課177次,收集實驗校教師的教學設計及說課文稿近400篇;萬餘張照片存量、近4萬分鍾影片資料記錄了課題組成員的所有付出。而對話喚醒、確立主題及次主題、知識邏輯建構等課堂教學環節也在實踐研究中逐步豐盈、鮮活。
在實踐過程中,老師們的課堂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不斷提升,學生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北京工業大學附屬中學十八里店分校校長陳春紅就曾表示,“隨著理想教育文化的深入推進,孩子們在課堂上不僅能夠大方站、大聲說、大膽問了,而且敢於亮觀點、亮理由、亮結論,動腦、動手、動情的主動性進一步增強。”
此外,理想教育文化也讓學校受益良多,具體表現在一是較大幅度減輕了中、小學生、家長和教師的負擔;二是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提高;三是為青年教師專業化快速成長搭建了通道,縮短了成長週期;四是激發了中老年教師的教育熱情,為解決教師職業倦怠問題提供了新途徑;五是改善了師生關係,構建了新型家校關係,備受教師、學生和家長歡迎。
豐富的實踐成果為新書的創作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在書中,王世元立足人類教育發生、發展,對比中西方教育,揭示其教育本質——傳授知識、培養人格。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教育具備方向性與當前教育存在的問題,並從歷史和社會的視角,理性剖析當前學校教育問題,特別是對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原因做了歷史性和社會性的剖析,進而指出造成這一頑障痼疾的相關學校、家庭和社會原因,如家校邊界模糊導致家校關係、師生關係異化等。
從認識論的視角,王世元進一步審視在教育社會中存在的、教育發生的基本規律——合作對話。在此基礎上,揭示後現代教育時期,教育發生要素之間的關係:“合作成長共同體”。這一“共同體”恰是構成“理想教育文化”大廈的樑柱和基礎。而“合作對話”,既是“一個價值觀、兩個方法論、十二種教學策略、實現三個真正落地”的載體,也是教育教學的根本遵循。
本書還提供了中小學幼兒園、綜合實踐活動課、社群教育等“合作對話”的教學案例。描摹了“合作對話”教學課堂與傳統課堂不同的樣態,旨在進一步明示“合作對話”教學正規化的本質。而部分實驗學校的經驗體會,也是藉此說明從文化的視角解決學校教育問題不僅可行,而且更有效果,是對教育問題的根本改變。
另外,書中也提供了理想教育文化建設評價工具,目的是以此工具引導學校管理、教師教學改進和家庭文化建設。
新書的出版有著重要的意義,它給教育人留下了六個值得關注的方面,即在教育的方向性上,教育工作者心裡始終要有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羅盤;在教育空間上,要體現自在性、人為性和自為性,這是好學校和好老師的重要指標;要透過教育發生要素的運用,改善教育教學質量;要重新界定了師生關係,透過建立“合作成長共同體”,釐清家校邊界;要把握教育發生的基本規律,明確“合作對話”中“對話”是關鍵,“合作”是保障,教育者只有與受教育者真誠“對話”,教育才能真正發生;“合作對話”教育教學正規化為學校和教師提供了管理和教育教學的“作業系統”,有利於縮短新校長和教師的成長週期。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蒲長廷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楊益
編輯/高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