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人按:
iBasso過往推出的DX200/DX220播放器,憑藉“可換耳放卡”的玩法以及後續所推出的一系列耳放卡,在燒友間長期保持著話題性。新推出的DX240播放器延續了招牌式玩法,同時又給燒友帶來全新的使用與聲音體驗。
-小巧輕便,便攜性較強;外觀設計較前代播放器有顯著改變,更加註重握持的手感;
-標配的AMP1 MK3耳放卡素質紮實,單埠和平衡口有著不同的聲音風格;
-相容AMP1-AMP8耳放卡,其中與AMP8的組合素質表現優秀,一定程度上接近DX300的水平。
【往事追憶】
HiFi發燒友在評論某個品牌時,多半會有一個專屬的評價。這些評價大多數是針對器材聲音貼上標籤,比如“某家耳塞女聲特別毒”“某家前端推力猛”等等;也有人會從品牌本身的特點來形容,像“這家總有黑科技”“那家產品很豐富”等等,不一而足。每次和朋友聊到這種話題,我便會不由自主地回憶起那些年玩各種器材時所獲得的諸多樂趣。
發燒友是一群喜歡折騰的人,而在HiFi圈中,同樣有不少品牌把“折騰精神”詮釋到了極致。他們可以找出許多種實現方法,來滿足燒友們刁鑽的口味;也可以針對一個器材不斷創新,演化出許多的可能性。燒友們說到這些品牌時,形容詞就不光是“好聽”“好用”,更是“好玩”了。
這一類品牌之中,iBasso一定是不容忽視的一個。iBasso算得上是便攜播放器領域一支老牌部隊,也是我最早認識的播放器品牌之一。每年iBasso推出新品的時候,我總是會格外地留意。當然這麼些年過來,我和身邊許多燒友一樣,一提及iBasso首先聯想到的還是DX200、DX220這個“DX2”系列(姑且先這麼稱呼吧)——畢竟iBasso“好玩”的可換耳放卡的設計,就是在這個系列上成形的。
實際上,幾年前標配AMP1的DX200剛上市時,我試聽過後並沒有產生很深刻的印象。隨後,iBasso官方耳放卡一個接一個地推出,聲音上的表現也越發有吸引力,出到AMP8時,“DX208”組合一度在燒友圈子中成為“霸榜”話題。後來的DX220不僅延續了可換耳放卡設計,還相容此前官方推出過的耳放卡,燒友們談論的器材也從“DX208”升級到了“DX228”。
近兩年間,燒友們談及iBasso,話題所聚焦的自然是更高階的DX300、“巨無霸”限量款DX220MAX與DX300MAX,“DX2”系列倒是有些受冷落了。因此,當新款播放器DX240公佈上市時,我既是好奇,更有詫異:在前兩代播放器的基礎上,DX240會有什麼改變?有DX300在上,DX240將達到什麼高度?
恰好“雙十一”將至,作為新產品的DX240也有一個小優惠,趁這個機會,我入手了DX240外加一個AMP8,並申請提前發貨以便試聽。
【小巧玲瓏】
DX240的外包裝與DX300在設計上有些相似,都是在盒子外邊橫向套上一層炫彩外封,內部則為上下兩層,分別放置播放器本體以及資料線、同軸線、煲機線、透明矽膠套、螢幕貼膜、說明書、保修卡等配件。
前一代DX220的造型整體上沿襲了初代DX200的輪廓,只是邊緣部分以及一些細節設計得更顯一體化,但一眼望去,兩部機器很明顯還是“兄弟款”。到了DX240這一代,外觀上的改變就有點大了。
DX240的便攜程度較前代而言有了質的提升。DX240的機身尺寸為124mm×71.5mm×19.4mm,與DX220大體接近;重量205g,明顯輕於DX220。這部播放器共有深綠色和黑色兩個款式,我購入的這臺是黑色款。機身採用鋁合金製造,表面經細膩的磨砂工藝處理,觸感較為舒適。機身正面是5寸1080P全面屏,邊框位置較窄,螢幕顯示效果比較鮮豔。外觀上與前代最顯著的不同在於,機身除了正面之外,另外五個邊都設計成了弧形,其中以背面的弧度最明顯,單手握持的時候手掌與機身貼合度比較高;不過邊緣的稜並沒有打磨圓滑,因而多少還是有點硌手,使用時最好還是給機器戴上矽膠套。
機身按鍵和介面的佈局與iBasso過往的播放器類似:左側為TF卡口;右側為滾輪和播放控制三個按鍵,其中金色滾輪有比較大的阻尼,手感良好;頂部是Type-C介面以及S/PDIF同軸輸出口;底部則是耳放卡的輸出口,在DX240標配的AMP1 MK3耳放卡上,從左往右分別為3.5LO口、3.5單端耳機口、2.5平衡耳機口。
實際上從外觀和上手操作體驗方面來看,DX240給我的感覺並不像一臺“DX2”系列的機型,反倒更接近於DX160:造型相似,便攜好帶,易於操作,比DX200和DX220用起來手感要好很多。當然,如果DX240能像DX160一樣多出幾款顏色的話就更好了。
DX240搭載了高通驍龍660作為SoC,採用4G RAM+64G ROM的配置。與過往型號類似,DX240搭載了開放式安卓和純音式芒果雙系統。其中,安卓系統已升級到9.0,主流的影音APP基本都可以相容;芒果系統相對獨立,將WiFi、藍芽等功能一應關閉,以減少電磁干擾。
過往iBasso部分播放器機型系統流暢度不算特別高,這一問題在DX300釋出時已經有較為明顯的改觀。DX240所採用的軟硬體配置成熟度是比較高的,無論是安卓還是芒果,在系統操作、播放音樂的過程中都沒有特別明顯的卡頓情況出現,最佳化效果還是蠻不錯的。
另外在續航方面,DX240搭載的電池容量為4400mAh,在執行安卓系統、搭載AMP1 MK3的狀態下,單埠續航時間大約為11小時,平衡口也達到約10小時,整體而言表現令人滿意。
回憶起DX200與DX220的使用經驗,我更加對DX240的把玩體驗感到驚訝。經過幾代播放器的迭代,iBasso過去被燒友們詬病的系統卡頓、操作手感不佳等問題,在DX240這一代播放器身上已經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這確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好在我們沒白等。
【有聲有色】
DX240所使用的DAC是ESS當前的旗艦晶片ES9038PRO。回顧iBasso過往的機型,會發現ESS晶片的出場率非常高,DX240也延續了這一傳統。
曾經有燒友認為,“DX2”系列的玩法精髓就在於換耳放卡。不同的輸出口、不同的聲音風味,讓DX200和DX220這兩部機器保持著茁壯的生命力。過往多姿多彩的聲音,從AMP1到AMP8,DX240都能夠相容。同時,隨DX240一同面世的AMP1 MK3耳放卡同樣不含糊,在32Ω負載下,AMP1 MK3耳放卡的輸出功率達到單端281mW、平衡878mW,輸出電平單端3.1Vrms、平衡6.2Vrms,推力相當充足。
除了解碼和耳放部分以外,DX240還運用了多項音訊技術,如FPGA-Master技術,配合飛秒級晶振,為系統提供同步單一的時鐘源、降低抖動;系統全域性繞過安卓系統SRC,避免取樣率被鎖定而造成音質受損的情況出現。
這次試聽DX240,我基於安卓模式,選擇了三條不同價位、不同單元配置的耳塞來進行搭配。首先,我用qdc Anole V14來測試DX240搭載AMP1 MK3時的聲音表現。
先測試單埠。DX240的單埠,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恰到好處。它的聲音沒有哪方面讓人覺得特別高人一頭,但整體上又有著比較強的表現力,圓融而自然。
素質上,解析力是較為出色的一項,DX240對於樂曲中細節採用了略微放大突出的表現形式,使得聽者不需要費太大功夫就可以抓住樂曲中的大部分細節。其他的維度中,聲場呈一個橫向略大於縱向的橢圓形,保留了一定的空間層次感,邊緣不是很明顯;分離度良好,樂器與樂器之間有較明顯的界線;結像精細,輪廓清晰;動態、瞬態的表現則較為一般,演繹交響曲目時不太容易展現出磅礴的氣勢或動靜的迅疾變化。整體上看,DX240單埠素質已經相當不錯。
DX240單埠有一點兒音染,但並不過分,沒有讓歌手或樂器的音色有太大改變,只是加了幾分感情在其中。單埠三頻的分佈,也是大體均衡、不偏不倚的狀態。如果單獨把每個頻段拉出來分析的話,會感覺低頻有彈性、下潛也有一定的深度,質感較好而量感並不特別多;中頻有一定的厚度但並不擁擠,人聲較為清晰,女聲的表現力優於男聲;高頻清亮,線條感比較纖細,有一些塗抹痕跡,延展性不錯。把三頻放在一塊兒,又讓人覺得諧和而不突兀。
再換到平衡口。相較於單埠而言,平衡口帶給我的感受是一種均衡基礎上的大氣。
一方面,平衡介面的素質表現有較為全面的提升:聲場上有所拓寬,聲音規整度也更高;動態範圍有所增大,能展現出一定的雄壯氣勢;瞬態響應速度也更快,樂曲的演進更加扣人心絃;解析的表現方式則有所調整,一些原本不算太明顯的細節不再得到刻意的凸顯,強弱更為分明。
另一方面,平衡口的風格也有一定的變化。三頻基本還是均衡的狀態,不過各頻段都稍微降低了些許張力,低頻減輕了彈性,中頻放鬆了人聲,高頻柔化了泛音。但與此同時,聲音密度不降反升,聲音的框架沒有垮掉,反倒更加穩固。
綜合單端與平衡口的表現而言,搭載AMP1 MK3的DX240,素質放在五千元檔播放器中完全站得住腳。這套組合的聲音乍一聽平平無奇,但絕非中庸,在紮實的基本功之上,這套組合表達出了成熟的聲音內涵。
當然,平衡口推力的提升能夠讓V14發揮出更高級別的水平,這是其對比單埠的一大優勢。但在仔細對比兩個耳機口的聲音之後,我認為風格上的適應性也是聽者需要著重考慮的因素。單埠對於泛流行人聲,尤其是女聲作品而言有著不錯的表現能力,對於有編制的樂曲而言稍顯不足;平衡口則稍微拓寬了曲風的適應性。而無論單端還是平衡,我都能從DX240身上,感受到一種自然的親和力。
除了qdc V14之外,我另外選用的耳機包括過往我常用來搭配試聽新播放器的飛朵Artemis,以及達音科新近推出的進階級耳塞隼PRO。
飛朵Artemis是一條服役時間較長的旗艦耳塞,採用了複合單元配置,屬於低阻高敏的型別,但對前端的推力和控制力都有所考驗。用DX240單埠驅動時,這套組合呈現出較強的安定感,在寬大的聲音空間中,各種音樂元素各就各位,井然有序,即使是應對一些大編制曲目、素質上有些束縛感時,聲音整體也沒有就此亂套。換用平衡口驅動時,這套組合密度更顯充實,聲音的架構也更趨於立體化。此外,平衡口少許的底噪在音樂響起後便不再可聞,對聽音過程沒有什麼影響。
其次是達音科隼PRO。這條單動圈耳塞易於驅動且有不小的潛力,聲音密度較高;此外,可換濾網的設計賦予耳塞三種不同的聲音風格。試聽的過程中,我給耳塞裝上的是“參考”濾網。單埠驅動下的隼PRO,聲音在中下盤的佔比相對更高,氛圍感十分濃郁,但絲毫沒有把人聲或者高頻樂器的聲音遮蓋住;加上較為溫潤的風格,用這套組合來聆聽流行樂會相當舒服、耐聽。換到平衡口時,最明顯的變化在於聲音空間寬鬆程度的提升,對於一些live現場版本的音樂能夠演繹出一定的臨場感。DX240對於隼PRO的潛力挖掘也相當到位,基本上能夠讓這條塞子發揮出相當足的實力。
【一脈相承】
相容AMP1-AMP8的DX240,無異於把這批耳放卡不同的風格特點打包繼承了下來。由於DX240整機在便攜性、使用舒適度等方面進行了非常多的最佳化,造型脫離了DX200、DX220的風格,原來的耳放卡外殼已不能直接插在DX240上邊。考慮到相容性問題,iBasso為老的耳放卡設計了一個專用於DX240的底座。在AMP8耳放卡的包裝盒中,就同時放著DX220的耳放卡外殼和DX240的底座,可以說非常貼心。當然,失去了外殼保護之後,耳放卡的內部電路結構就完全暴露在外,這也迫使燒友在更換、儲存耳放卡的時候需要格外小心。另外,DX240的耳放卡螺絲用的是六角梅花螺絲,並非DX220所用的一字螺絲。如果使用者想給DX240換卡,就需要另備螺絲刀了。
熟悉AMP8耳放卡的燒友都知道,這塊耳放卡與標配卡兼顧多種聽音需求的設計方式不同,只配了4.4平衡這一個耳機口。我也直接用V14換上4.4插頭來測試換卡後DX240的聲音。
搭載AMP8的DX240,一耳朵就給人以宏闊而沒有明顯邊際的聲場表現;細細聽下來,會發現這套“DX248”組合無論是動態的張合、瞬態的反應還是解析的精度,都保留著相當高的水平。AMP8從DX200時代流傳至今的聲音,依然有著很強的表現力。
實際上,如果給DX240搭配上AMP8耳放卡的話,價格上就比較接近更高階的DX300了。那麼和這位“老大哥”比起來,DX240能達到什麼樣的高度?
DX300採用了數字和放大各自獨立供電的設計,從源頭上確保了訊號的純淨,聲底非常乾淨。這一天生的優勢,DX240怕是難以趕得上了。但純粹論聲音素質的話,DX240+AMP8的組合已經十分接近DX300+AMP12,只是聲音整體凝聚力與力量感、部分片段的解析細密程度等有點差距。當然,無論如何,只要可換耳放卡的玩法存在,這一系列的播放器就有向更高階對手挑戰的底氣。
【不止回味】
在五千元價位上,能換耳放卡的DX240的確顯得非常獨特。對於使用著DX200/DX220的老燒友而言,DX240是輕便易攜帶、流暢好操作、解碼更強悍的選擇,可以用它來升級替換老型號,過去投入購買的耳放卡換個底板之後依然可以再戰。同時,DX240也為新接觸iBasso的燒友開了一扇回顧品牌歷史的大門。“換新”與“嘗新”,DX240,成了新與舊的交叉點。
我們也不要忘了,比DX240更高階的DX300本身也是一款可更換耳放卡的播放器。iBasso官方介紹DX300首發標配的AMP11時曾表示,這塊耳放卡基於AMP8的分立元件耳放線路打造,可見這兩個系列播放器之間有著不小的技術交匯空間。如果後續DX300的耳放卡獲得成功,是否可以再“技術下放”給DX240,打造出新的耳放卡?或者是兩個系列齊頭並進,共享耳放卡研發的成果?
以上。
耳邊燒友團閑雲散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