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十月一
作者 | 馬元金
有詩曰:
南山頂上一墓田,男女祭掃各紛然。
紙灰化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詩句描寫了,人們在墓地中祭拜的情景。十月一又稱“寒衣節,自古有之,是我國傳統祭祀祖先的節日。與清明、七月十五並稱三大鬼節。另,據馬書田所著“華夏諸神"一書記載,“城隍"老爺出巡,一般每年春、秋、冬各一次,春季定於清明節為“收鬼”,秋季定在七月十五為“訪鬼”,冬季定於十月初一為“放鬼”。從以上來看,這也許就是農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和故去親人的由來吧。
我們家鄉,十月一也有祭祀祖先的習俗稱為上墳。每到這天,家家戶戶都要上墳。所以,在通往公墓林的路上上墳的人,來來往往絡繹不絕。路邊停著各式各樣上墳的車。有高檔的寶馬”,有多排座的“麵包”,有“摩托車"有電動“三輪”,有腳蹬“三輪”。
人群中,有西裝革履繫著領帶的幹部;有頭髮稀疏,凸著大肚子的老闆;有穿著工作服的上班族;也有挽著褲腿的農民;有青年,也有老者。他們,有的提著包有的拎著方便袋,也有的提著食盒,每人還都帶了一大捆紙錢。來到墓地,各自停在親人的墓前,焚香擺上各種祭品,再倒茶,斟酒,焚化紙錢然後磕頭叩拜。那幽靜肅穆的公墓林中,一時香菸燎続飛揚的紙灰向墳頭落去。人們各自盡了一份孝心,了卻了各自的心願。大家相信,那些陰陽兩隔的親人,在另一個世界裡,從此豐衣足食,永不缺錢!
地域廣大,風俗各不相同,禁忌也不一樣。過去在我們家鄉,每到十月一這天,那些吃齋唸佛的老奶奶和她們的道友們,就到野外“舍林”處,一邊唸叨,一邊焚香化紙,為那些沒人上墳的孤魂、野鬼送上錢財,使他(她)們也衣食無憂,手中有錢。
若有人夢到,故去的親人要衣服,就到十月一這天,太陽末出之前,把做好的衣服,拿到墳前,放到站著的簸箕裡,稱呼著親人來穿衣裳,然後同紙錢一塊焚燒。故去的親人穿上衣裳後,就不怕陰間的寒冷,身心溫暖了。
要是誰家有親人,故去在異地他鄉,未遷回本土的,就到十月一這天,到附近十字路口,焚香化紙,叫著親人的名字來收錢財。這樣,故去的親人就能在遙遠的他鄉收到紙錢,家中之人從此也得到了內心的安慰。
為了趨吉避凶,十月一上墳也有很多禁忌。餃子餡不能用豆角子,不能用茄子,也不用爬秧的蔬菜。
據說上墳的時間,不能是正午,正午上墳,家中會出“猙漢子”,落了太陽再去上墳,家中會引進鬼來。上墳時,不能戴葦笠,戴了葦笠上墳,墳裡的親人是不敢出來享用的。
隨著時代的變化,以前的許多老風俗,老禁忌,都漸漸淡化了,有的也被人們遺忘了!
記得小時候,十月一上墳,母親總是把上墳用的碗筷洗刷乾淨,用布擦好,己備所用。到了墓地,父親把供桌清掃乾淨,把祭品擺好,然後上香,還每個墳頭各壓一張墳頭紙。事做完後,父親和我坐在一邊,等待故去的親人們慢慢享用。待香快著滿後,父親就焚燒紙錢,並把茶和酒一杯一杯的奠下去。隨著地上散發出茶與酒的清香,父親就教我怎麼磕頭,怎麼跪拜。我學著父親的樣子,對故去的親人們一一跪拜。
現在,父親、母親都已去世多年,十月一再上墳,便是我領著兒子、孫子去了。尊循著“朱夫子”治家格言中,“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的教誨,和父親的諄諄教導,我用虔誠的心,對祖先和故去的親人們進行祭奠。
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上墳用的祭品也豐富了許多,雞鴨魚肉,水果糕點樣樣齊全,就是紙錢也比以前增添了許多。由此我想,不僅我們的生活邁進了小康,就算在另一個世界裡的親人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許多。正象人們常說的一樣:天地喜逢盛世,人鬼樂享太平!
過去,祖父帶著他的孫子上墳,父親也曾帶著他的孫子上墳,而現在,我又帶著我的孫子上墳,以後我的孫子也會帶著他的孫子上墳。子又生子,子又生孫,子子孫孫一輩接一輩都會給祖先和故去的親人們上墳!歷史久遠的十月一上墳,各地都有,只是形式各不相同而已。
上墳,能尋根問祖,上墳能飲水思源。上墳不僅是一種文化,更是“孝”的一種傳承。它的根已深深的、牢固的紮在人們心中,並不是用一句“迷信”的話就能輕易概括的。而這種根深蒂固的風俗習慣,和各種禁忌,也是世世代代,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
馬元金,冶源街道大店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