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
㊣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以上就是一般的原文與譯文。
【第五句】:
㊣原文: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01
數,通“速”,加速的意思;
中,通“衝”,中空的意思。
比如老子在第四十五章中就說:
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02
所謂多言,指政府的政令繁多。而政令太多,老百姓就會無所適從。為什麼呢?因為在古代沒有喇叭,也沒有電話,更沒有電視。發號政令基本都是:
“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①”
所以政府每釋出一次政令,老百姓就得聚會一次。每一次聚會免不了要討論,就像現在的開會一樣,三天一小會,五天一大會。後來唐代大文豪柳宗元還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叫《種樹郭橐駝傳》來批評這種現象。文章裡說:
有一個姓郭的駝背老頭,個子很矮,長的很挫,但是他種出來的樹長的又高又大,結出的果實也比別家早,而且更繁茂豐盛。所以遠近聞名,許多富豪地主都搶著高價僱傭。
柳宗元特別好奇,就專門前去請教,郭老頭子說:
其實我種樹也沒什麼特殊的技巧,主要是順應樹的生長規律去做,不要頻繁擾動,隨便折騰就行,
最後,柳宗元學到了種樹要“勿動勿慮,去不復顧”的規律,於是大受啟發,然後寫出來用於諷刺那些動不動就三令五申集合開會的擾民之官。
其次,開會也是有時間成本的,如果集體透過自然皆大歡喜。但如果領導者怕承擔責任,故意打太極,但凡有一個人提出異議,就重新討論,結果可能就變成所謂的:
“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不通。②”
所謂不通,即是“窮”,開會太多必定大事不成,所以商鞅說過一句名言:
“成大功者,不謀於眾。③”
司馬光更是在《資治通鑑》一開篇就寫道:
“聖人之慮遠......眾人之識近。”
03
所以“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意思是:
有些政策法令多說無益,召集開會是行不通的,不如守循社會的規律,無形中實行。
孔子就對這一句話佩服的五體投地,所以感慨說: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④”(人民可以把他們引導到某條道路上,但不能使他們知道具體的決策過程)
二百年後,孟子又從孔子的手裡遞過接力棒,仰天長嘆道:
“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⑤”(一輩子走這條路,卻不知路是什麼,這就是眾人)
這並非只有中國的先哲如此認為,西方的“孔子”——大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持同樣的觀點,他認為:
“國家的統治者,有時候為了國家的利益,甚至可以透過撒謊來引導民眾。⑥”
這不是愚民思想嗎?如果你非要這麼扣帽子,那我就先替他們四位老先生戴上。然後再替老先生們問你三個問題:
如果民眾不愚,蘇格拉底被判死刑,那些選票是誰投的?
如果民眾不愚,忠臣袁崇煥被凌遲,那些碎肉是誰搶的?
如果民眾不愚,戊戌六君子被斬首,那些白菜是誰扔的?
再舉一個現代的典型案例,如果民眾不愚,1992年美國總統選舉的時候,為什麼86%的選民都知道老布什家裡狗的名字,卻只有15%的選民知道老布什和克林頓都對死刑表示支援⑦?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只要引導正確,民眾也會展現出超群的智慧和無與倫比的創造力。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否認,在同樣多的情況下,甚至是更多的情況下,民眾極容易受情緒和輿論裹挾,被眼前的利益蠅頭小利所迷惑,變成短視、殘暴以及沒有判斷力的群體。
只是老子、孔子、孟子以及蘇格拉底,他們更多地強調民眾愚昧的這一面而已。再者,如果你覺得以上三個問題畢竟是關於意識形態的事件,資訊太過於寬泛,民眾難以從中做出合理的判斷。
那麼好,我們不妨再看兩個純粹關於利益的歷史事件。
04
【第一個歷史事件】:
中國春秋時期有一位家喻戶曉的清官名吏叫西門豹,沒錯,就是我們小學課本里的那個把巫婆扔進河裡然後拯救民女的西門豹。其實除此之外,西門豹還做過很多其他利國利民的好事,比如他當初在鄴縣當縣令的時候,為了提高當地的糧食產量,夙興夜寐,經過詳實的實地考察,終於制定出一個完美的計劃——在漳河的周圍開鑿十二條引水渠,用來灌溉農田。
於是他召集眾人一起開會商量,結果是什麼呢?結果是:
鄴縣的老百姓叫苦連天,統統反對!
氣得西門豹仰天長嘆,嘆出了一件千古名言:
“民可以樂成,不可與慮始。⑧”
意思是:
“可以和老百姓一起為某件事情做成功而同樂,但不可以在這件事情剛開始時和他們一起商量。”
最後怎麼辦的呢?西門豹無奈之下又不得不放棄做思想工作,說道:
“我知道,現在你們所有的父老子弟都恨我,但是一百年之後你們肯定會感念挖渠的好處。”
沒錯,他並沒有去苦口婆心的討好群眾,而是不顧百姓反對,一意孤行,幾年後,成功的把十二道水渠全部修通。修好之後,果然不出所料,老百姓享受到了糧食增產的好處,轉而開始敲鑼打鼓地歌頌西門豹。甚至據歷史記載,直到三百年之後的漢朝初年,鄴縣的人民依然滿懷敬意地感念西門豹當年開渠引水的功德。請問:
如果民眾不愚, 好的政策不會遇到任何阻力,一切都杆立影從,水到渠成,那麼天才史學家司馬遷何必在《史記》裡浪費文字專門為西門豹記上這麼一筆平淡如水的事蹟?
05
【第二個歷史事件】:
1867年3月29日,俄國沙皇派特使專門去求見美國國務卿西沃德。幹什麼呢?推銷!俄國特使向美國“推銷”了一個雞肋的產品——阿拉斯加州(面積171萬平方公里,相當於48個臺灣省)⑨。
最後雙方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以720萬美元的價格成交,並公開舉行了簽約儀式,這估計是人類歷史上最便宜的一樁大規模土地交易。阿拉斯加州,從此進入了美國的版圖。但西沃德這個名字,也從此進入了美國的詞典。
為什麼呢?因為這樁買賣:
在西沃德自己看來,是他為美國撿到了最大的便宜;但在美國人民看來,是他為美國貢獻了最大的愚蠢。
阿拉斯加州冰天雪地,窮山惡水,買來有什麼用?這不是浪費納稅人的錢嗎?為此,美國人民還專門發明了兩個詞彙來諷刺西沃德:
一個叫“Seward's Folly”,一個叫“Seward's Icebox”。翻譯成中文就是——西沃德的愚蠢,西沃德的冰箱。(阿拉斯加州冰天雪地,所以被稱為冰箱)
直至今日,這句諷刺語依然印刷在美國的詞典當中。然而當時的西沃德卻沒有替自己做太多的解釋,只講了一句話:
“現在我把它買下來,確實沒什麼用。但或許多少年以後,我們的子孫會因為買到這塊地而從中得到好處。”
那麼現在的阿拉斯加州怎麼樣了呢⑩?
第一、在1903年,漁產、皮毛、黃金的收入達1.5億元以上,早已經遠遠超過了購地時的價格。
第二、在1968年,探明石油儲量多達100億桶(1噸約等於7桶),被稱為“未來的中東”。
第三、作為軍事要地,它的戰略價值——透過控制白令海峽,防禦二戰時的日本,對峙冷戰時的蘇聯,更是難以用金錢來衡量。
06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
如果春秋時期的限制漁獵和不限制漁獵,讓人民開會討論,投票選一個;
如果當初鄴縣的“挖水渠”和“不挖水渠”,讓人民開會討論,投票選一個;
如果當年美國的阿拉斯加和720萬美元,讓人民開會討論,投票選一個。
結果會如何呢?我們的世界,我們的歷史,還會是現在這副模樣嗎?我想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清晰的答案。正因為如此,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對人性失望至極,所以曾經說過一句十分刻薄的話:
“所謂人民,就是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的那一部分人。⑪”
當然,老子早已歷盡滄桑,嚐遍人間的光明與黑暗,並不會像黑格爾那麼尖酸和悲觀,所以也並沒有給這種現象披上一層強烈的感情色彩,而是從事件的本質出發用客觀的灰冷筆墨寫道: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07
最後再補充一點,由於老子的這一句原文一直流傳著兩種版本:
第一種版本是:多“言”數窮。
第二種版本是:“多“聞”數窮。
因此這兩種版本的支持者們,自古以來就隔岸相罵,勢不兩立。但“多言數窮”的一方不僅有嚴君平、王弼和河上公三員文壇虎將做先鋒,更有天子唐玄宗壓軸坐鎮,所以歷朝歷代的各路文人騷客莫不望風而歸。相對而言,“多聞數窮”的一方則只有文子和張道陵等文藝界非主流人物當統帥,以致應者寥寥。
所以“多聞”的支持者們兩千年來一直都屬於地下黨,只能打打游擊,偶爾放幾聲沒有迴音的槍響。不過,隨著1973年馬王堆帛書甲乙本的出土。“多聞數窮”的一方終於得到了佐證,於是援軍陡增,士氣大漲。
現在的“多聞”派,已經與“多言”派勢均力敵,旗鼓相當。
最近這些年,雙方又開始摩拳擦掌,互相挑釁,隨時有決一死戰的跡象。我實在不忍心看他們自相殘殺,所以不辭萬難,特寫此文調停。
其實“言”跟“聞”本是一家人,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指的都是同一件東西。
比如政府頻繁的集會討論:
對於發號政令者來說,即是“多言”。
對於執行政令者而言,則是“多聞”。
08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老典故,恰好可以作為“多言”和“多聞”的共同闡釋:
春秋時期有一個文藝青年叫王壽,他酷愛讀書,連走路也是“負書而行”。一位長輩怕他誤入歧途,教訓他說:“一切都在變化,有智慧的人都懂得隨機而動,而不是揹著死書墨守成規!”
王壽聽得似懂非懂,於是這個長輩繼續開導:
“所謂書,不過是言論的集合;所謂言論,不過是智者的一時一地的說法,豈能死守?真正的智者根本不會藏書,遇到事情也不會從書本中去尋找答案。⑫”
王壽恍然大悟,於是激動地“焚書而舞之”。其實這個長輩是想告訴王壽: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斷變化的,如果你死守書中的教條,不懂變通,就等於是刻舟求劍。所謂的“智者不藏書”,就是指智者絕不會將書捧出來供奉於香案,頂禮膜拜。更不會將書本里已經死去的“文字殭屍”奉若神明,不敢越雷池一步。
真正的智者會從事物紛繁變化的表象中抓取本質,內化於心,外化為言。所謂言,只是思想的衣服,而非思想本身。所以孟子說過一句名言: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⑬”
09
雖然《淮南子》裡的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極端嗜書的例子。但值得一提的是,在故事結尾的時候也借用了老子的一句話提出警告,即: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顯然,我們同樣還可以下另外一個結論,即:
“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為什麼呢?因為同樣是一本書:
對於作者來說,即是多言。
對於讀者來說,則是多聞。
所以,“言”和“聞”本來描述的是同一件事情,只是角度不同,才會造成爭論。既然現在我們已經解開了這個誤會,那麼“言聞”之爭,自此以後可以休戰矣。
【參考資料】:
1、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
2、余光中《開你個大頭會》
3、《商君書:第一章•更法》
4、《論語•泰伯》
5、《孟子·盡心上》
6、柏拉圖《理想國•第二篇》
7、(美)布萊恩•卡普蘭《理性選民的神話•第四章》
8、《史記•滑稽列傳》
9、陳尚司, 尚麗霞. 19世紀人類最成功的地產投資——西沃德與阿拉斯加[J]. 金陵瞭望(教育), 2012(1).
10、王靜. 威廉·亨利·西沃德購買阿拉斯加原因探析[J]. 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 52(5):4.
11、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第三章•第301節(附釋)》
12\《韓非子•喻老》、《淮南子•道應訓》
13、《孟子•盡心下》
本文部分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