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芭比娃娃,俄羅斯有套娃,德國有陶瓷娃娃,您知道我們中國有什麼樣的娃娃嗎?我國自古便有自己的娃娃——絹人。
絹人是以鐵絲為骨、棉花為肉、紗絹為皮、真絲為發、綢帛為衣,塑制而成的立體軟形人偶,因其表面材質得名。
2021年,北京絹人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
北京唐人坊從事“北京絹人”及衍生品創意、設計、生產及銷售,其在“北京絹人”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創新設計出的衍生品“中國芭比”唐娃娃,做工巧妙精緻,造型栩栩如生,具有濃厚的中國風,曾因多次作為國禮、北京禮物而享譽國內外,也向世界講述了異彩紛呈的中國故事。
唐人坊將北京絹人的捻絲編花、手繪妝容、手工盤發、刺繡等傳統技藝與現代化審美元素相結合,大膽設計、巧妙構思,並融入現代科技和材料加以創新,兼顧當代美學和設計特色。改良後的“唐娃娃”面部和手部採用特殊石膏,細膩如瓷,凹凸有致,表情豐富,栩栩如生,在手繪的基礎上結合電腦製作,提高人工效率。多項工藝的改進,豐富了創作題材,突破了表現侷限,降低了製作難度,使得小小的唐娃娃真正走入尋常百姓家。
場景娃娃——新四大美女系列
場景娃娃——敦煌系列
可動關節人偶——新版戲曲系列
題材創新 成為“三有”文化載體
唐人坊不斷在探索多維融合的發展新模式,打破傳統題材,以北京絹人制作技藝為核心,以“非遺+文創”“非遺+跨界延伸”為方向,設計研發並製作了“冬殘奧會”主題的冰雪娃娃、“京劇系列”精品娃娃,和具有地域特色的少數民族娃娃等多系列產品,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更多地融入產品設計中,使唐娃娃成為有溫度、有內涵、有紀念意義的文化載體。
京劇系列——穆桂英(左)、王昭君(右)
少數民族系列人偶
經營創新 打造地標式場館
近兩年,唐人坊積極調整發展模式,在唐人坊文化創意園區內建立了人偶藝術博物館,並積極研發非遺手工體驗專案,涉及唐娃娃製作、蠟染、扎染、織布、漢服體驗等十餘項體驗活動。透過“旅遊+體驗”的模式,將園區打造成具有文化特色的地標式場館。
唐人坊人偶藝術博物館
“唐娃娃”身上所承擔的,不僅有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開啟旅遊商品市場、拓寬文化創意產業的任務,更重要的是為傳統文化產品帶來生命力。
“要讓科技創新為傳統文化產品帶來源源不斷的生命力、新活力,我們期待著在絹人手辦的方寸之間展現傳統文化與科技發展融合的魅力。”
——創始人唐燕
唐人坊在打造“中國娃娃”的路上,不僅重視傳統文化的創新,將非遺生活化、時尚化,逐漸走進大眾視野;還透過公益、教育雙驅動精準扶貧,增強傳統文化的“造血”功能,使更具溫度的唐娃娃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傳播——走向世界的唐娃娃
脫胎於北京絹人的小娃娃承載著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能量,曾在G20峰會、一帶一路、東盟論壇、中非論壇等國事場合中,被贈與國際友人,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之美。
北京禮物——唐娃娃
傳遞——小娃娃傳遞大愛心
多年以來,唐人坊熱衷於教育扶貧的公益事業,並於2012年在貴州成立非遺學院。截至目前已有300餘名貴州地區貧困家庭子女學習絹人、刺繡、蠟染等手工藝技能並獲得就業機會,實現從個人脫貧帶動家庭脫貧。
唐人坊非遺學院
與此同時,唐人坊創始人唐燕也一直帶領自己的團隊為需要幫助的人群提供社會服務,在北京、貴州、四川阿壩等地區分別開辦扶貧就業、助殘培訓、失業婦女再就業等非遺手工技能培訓。
唐燕在四川阿壩幫助當地失業婦女再就業
下一步,唐人坊將以“非遺傳承+電商新媒體+家庭手工坊”為就業創業模式,加大對於有手工勞動能力的殘障人士的就業幫扶,促進殘疾人就業和脫貧。同時,也會在未來積極推動教育培訓、失業婦女再就業培訓和殘疾人培訓事業,將非遺手工技能分享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正在接受技能培訓的孩子們
圖文內容來源:北京非遺中心、唐人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