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娃,法國存在主義作家,世界女權運動創始人之一。多數人聽到波伏娃的名字,會想到她那本關於女權的著作《第二性》。文中的名句:“男人的極大幸運在於,他不論在成年還是在小時候,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不過這是一條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則在於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更是為人們耳熟能詳。但於我而言,我最喜歡的還是她的《人都是要死的》這本書。
曾經有一段時間,這本書和《百年孤獨》一樣,讓我覺得做什麼都沒有意義,做什麼都是徒勞的,用當下的網路流行語來說就是躺平了。這本書的主人公,吃了一顆長生不老藥,在初期,他想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帝國,然而不管怎樣努力,不管如何嘗試,他始終不能如願。直到後來,他就只會在屋子外面的躺椅上接受風吹雨打。
在初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剛讀大學,那時和朋友聊起夢想,我說我的夢想是為家鄉的教育事業做貢獻。要賺很多的錢,給家鄉的高校修繕宿舍,改善硬體設施,和南方高校比,家鄉的高校在硬體方面真的是太寒酸了。給家鄉的高校,高中捐獎學金,讓他們知道,成績好是可以賺錢的。要成立旅遊基金,帶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去北上廣看看,親身體驗了大城市的繁華,有了明顯的對比,奮鬥翻身的意願也會更加強烈。
但在讀完這本書後的一段時間內,我經常會很困惑,就算我如願成了有錢人,把家鄉高校建設的和南方高校一樣,把家鄉的經濟教育都扶持起來了。那麼其他省份呢?非洲呢?那裡可是到現在都有人吃不飽飯呢。人性註定個人是會有差異的,何況由人組成的各地區呢?
再後來,畢業工作接受了社會的毒打,才發覺當初想的那些問題都不能稱之為問題,所謂理想,也只是空想罷了。再和朋友談及當初的理想,只覺得無地自容。事情是做出來的,是像張桂梅這樣無私奉獻的人做出來的。他們不會去想這樣做在歷史的長河裡有什麼意義,他們只會考慮當下,多一個人讀書,對於個人來說,就是好的。
最後想說,我寫的這些讀書有感,不是對書的內容的概括,更多是自己對於書裡比較有感觸的一些內容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做一個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