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著名哲學家、美學家李澤厚去世,享年91週歲。
他是一代人的美學啟蒙,網友留言說:“《美的歷程》曾讓我手不釋卷,培養了我對華夏文化和美學的基本認知。”
在很多高校裡,《美的歷程》和《美學四講》都是通識課的必讀作品。
哲學家馮友蘭評價《美的歷程》是“一部中國美學和美術史,一部中國文學史,一部中國哲學史,一部中國文化史。”
易中天評價:“單是每一章節的標題,便氣度不凡:龍飛鳳舞、青銅饕餮、魏晉風度、盛唐之音,更不用說每過幾頁就有一段華彩樂章了。”
木心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解救不了。”
因為審美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種能力,需要持續的浸潤與學習。
莊子提出,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認為自然的本色是最高的美;而儒學“入世”,“平衡”這兩個字成為中國美學的最重要的因素。
從遠古時期的圖騰,到先秦時期的建築藝術,再到盛唐之音、宋元山水意境,中國的美學,在各個時期都包含著中國人的思想和智慧。
瞭解這些歷史的脈絡,會讓我們更理性清晰地瞭解我們是誰,也更謙遜從容地面對時代的變化。
1954年,李澤厚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
當時,正值五十年代的美學大辯論,工作第一年,他就發表了一篇《關於中國古代抒情詩中的人民性問題》,之後一系列文章讓他在當時的美學論戰中自成一體。
李澤厚曾說:“50年代後期我有很多錢,1956年冬在《哲學研究》、《歷史研究》上發表兩篇文章,稿費加起來1000元。當時每月工資收入才幾十塊錢。”
從那時候開始,他就很少為金錢的事務發愁,幾部著作的版稅,也讓他多年衣食無憂。
《美的歷程》雖然只有十幾萬字的規模,但融入了中國美學史、文學史、哲學史、文化史等內容。
從古至今,“美”這種心理體驗是怎麼發展而來的?
生活中,我們怎樣提高審美能力,去感受更多的美好和幸福?
李澤厚先生把中國美學發展劃分為五大歷史階段:
遠古到商周,是圖騰崇拜青銅之美;
先秦到漢代,是理性之美與浪漫之美;
不羈的魏晉之風裡,藏著人的覺醒;
唐詩宋詞元曲,各有其美;
明清文藝,是世俗文化裡的人性解放。
有一種紅,叫中國紅。從遠古的山頂洞人開始,紅色就已經被視為一種符號來崇拜了。
他們會在墓穴裡撒上紅色的赤鐵粉,會把衣服染上紅色,這被認為是遠古圖騰崇拜最初的形式。
隨著巫術禮儀不斷髮展,人們又逐漸把這種符號具象化,形成了對龍和鳳的崇拜。
商周時期,青銅器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青銅之美,帶著強烈的宗教意味。
今天去博物館看青銅器,粗獷的器形和神秘的獸紋,會讓人感受到一種威懾力和猙獰味道。
它們的美,體現的是早期人類對力量的崇拜。
經歷了審美意識的萌芽,從先秦到兩漢,思想發展、百家爭鳴,美學上也迎來了理性與浪漫的碰撞。
儒家強呼叫理性來指導現實生活,鼓勵人們建功立業;道家則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追求不受世俗約束的獨立狀態,而以屈原為代表的楚文化,又洋溢著浪漫之美。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門閥士族分裂割據,各自為政,政權更迭頻繁、混亂不堪,但是卻留下了流傳千古的藝術作品。
李澤厚認為,魏晉之風,帶來的人的覺醒,人們開始張揚個性,反思自己的命運。
曹操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人生苦短,為什麼不抓緊時間,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呢?這是人們對生命和意義的思考與追求。
王羲之的書法,也把肆意揮灑的自由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唐代開啟了中國古代最燦爛奪目的篇章,百年的紛爭結束,經濟繁榮,社會穩定。
李白經歷了唐代最興盛的時期,也寫出了盛唐氣象,“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杜甫則碰上了國力由盛轉衰的時期,更關心民生疾苦和社會疾苦,“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發展到宋代,另一箇中國美學的瑰寶——宋詞發展到巔峰。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說:“詞以境界為最上。”
唐詩宏大厚重,宋詞細膩精巧,從“無我之境”到“有我之境”,各有其美。
《美的歷程》認為,圖騰崇拜和青銅藝術,是人們對美最初的感知;先秦到漢代的理性與浪漫之美,魏晉風度里人的覺醒,唐詩宋詞元曲之美,是美的綻放;而明清時期,文藝更關注人,是美的昇華。
明清小說裡,無論是描寫真摯的愛情,還是世俗的生活,都更關注普通人的命運,以及個人對自由的追求。
四大名著是明清小說繁榮的代表,《紅樓夢》更是小說文學性的巔峰。
無論何時,我們都能在裡面看到真實與虛幻、既有繁花似錦、富麗堂皇,也有白茫茫大雪真乾淨的虛空之美。
海頓說:“藝術的真正意義在於是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美學更是讓世界驚豔。但是大多數人都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審美教育,對中國美學的瞭解大多隻停留在經常在課本里出現的繪畫、書法、建築……
心理學認為,大概在三歲左右,人會進入審美敏感期,開始擁有了關於自我形象的意識。
女孩子會喜歡漂亮的髮飾和衣服、想偷穿媽媽的高跟鞋;
男孩子也開始關注鏡中的自己,從這時起,一個人就想被讚美“好看”,從這種正面的評價中獲得更好的自我形象反饋,從而建立對“美”的基本認知。
到了青春期,人要完成個性化的過程,我們更追求自我認同,也更加在意自己的形象。
人愛美的深層原因,是渴望用外表的裝束來塑造更好的自己、表達更完美的自己。
一個人從小接近美、感知美、擁有美,才會成為美的創造者。
林清玄曾發現一種奇怪的現象,現在一些茶館,會特意塑造古樸滄桑的氛圍,擺上一些老式的車輪、斗笠、籮筐等等。
他想,自己的祖父就用過這些東西,但是他用的時候,只是生產工具、是生活的必需品,不會想到有一天會被當作藝術品掛在牆上。
朋友告訴他一句土話:要發財三輩子,才懂得生活。
當人們只求生存的時候,只求飽腹、衣著只求蔽體,衣食無憂,才知道講究品位與美感。
所以他思考說:“我們要活出人的尊嚴和美感。”
點個【在看】,願我們能放緩節奏,感受生活中的點滴之美。
作者 | 甘藍藍,寫好別人的故事,過好自己的日子。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