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人對詩歌是什麼,已經詮釋得太多了,以至我們越是詮釋,越把詩歌詮釋得複雜,詮釋得不得要領。
於是我們不妨把"詩歌是什麼"這樣的問題,讓給那些天生就帶有詩之基因的孩子們回答,相信他們的回答,更簡單,也更明確。
一個叫孔昭仙的小朋友13歲之前寫下了這樣的詩——
"苦瓜
在它的瓜藤上
默默地成長
而我
在爺爺奶奶的柺杖邊"
在接觸到詩歌以後,她漸漸學會了詩意地去感知這個世界,用自己的筆寫下一個詩意的世界。她說,"我發現我漸漸喜歡上了詩歌。每次的詩都是我從腦子裡想象出來的,有的是透過身邊一些東西進行聯想而得到的,詩歌為我不常用的大腦帶來了一束光,我喜歡詩歌。"
詩無關成績與名次,也無關貴賤與貧富,它只有關心情。現在14歲的易飛揚漸漸懂得了什麼是詩,他回憶自己與詩歌的結緣:"我在初一的時候結識詩歌,語文老師告訴我們,詩歌是沒有年齡限制的,那是一種抒發情感的最佳方式。後來我寫出了我的第一篇詩歌,老師給了我極大的鼓勵。現在我已經是一名初二的學生了,也寫了不少詩歌。"易同學目前最滿意自己寫的《風可太幸運了 》:
"雲住在天際很高很高的地方,
不能摸,
但天空一直把它擁抱。
"風走在陸地很美很美的地方,
親吻它的臉頰很多次,
卻不能被看見。
“’風真是可憐’
’才不是不,風可太幸運了’"
接觸詩歌讓孩子們像風一樣幸運。12歲的陳治燚也是如此幸運的一位孩子,他說,""
我寫的詩,一般是寫我種的花花草草,或一個月裡我比較難忘的事件。有的時候,我就是在看書、發呆中突然得到了靈感,立馬如急流般地將靈感寫下。"
一首《嘆氣》,記錄下了他的一次靈感迸發:
"詩人因看到花謝
而嘆氣
醫生因看到病人死去
而嘆氣
我,因為看見作業
而嘆氣
但嘆氣,也是一種美
是從心底
散出的真誠"
13歲的趙安穎來自貴州省黔西市,平時和年邁的爺爺奶奶以及年幼的弟弟妹妹居住在鄉下,以往爸爸媽媽常年在外打工,今年媽媽才剛回來不久,基本上算是留守兒童。
陳同學五年級上學期,也就是2020年秋季學期從新慶小學轉入羊耳小學,也是來到這所學校後才接觸了人生的第一堂詩歌課。
在新的學期,老師上詩歌課,展示出“詩歌是什麼”這一課題時,陳同學想,到底什麼是詩歌?思緒不斷翻飛之後,她想起老師曾經說過,世間萬物皆可為詩,也皆可入詩。於是,她給詩歌下了一個定義,詩歌不就是表達我們自己對萬物的情緒嗎?然後回到家後,提筆寫下了這首《詩歌是什麼》——
"詩歌是什麼?
是那小鳥的翅膀。
詩歌是什麼?
是那蘋果的紅。
詩歌是什麼?
是那小溪嘩嘩的歌唱。
詩歌是什麼?
是那蝴蝶的飛舞。
詩歌是什麼?
是我無處安放的心情。"
"用語言揭示生存和世界的所有奧秘,用智慧和才華抵達萬物的真正本源……"這是評論家對詩的理解,孩子們或許對詩的理解更淺近,也更接近詩的本質,像一段影片裡主人公的喃喃自語,“可我不是一個詩人,我只是一個溫馴,沉思默想的孩子,我愛每一樣東西的普普通通的生命……可你為什麼叫我詩人?”
是的,平常的孩子,普普通通的生活裡,詩歌教會他們善感善思,於是他們寫出了"嘆氣,也是一種美","詩歌是我,無處安放的心情",這些讓我們感嘆不已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