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米宅北京
先來看一組資料吧:
10月份,北京二手房網籤9340套,環比上個月下滑25%,創下了連續19個月的市場最低點。同時,這也是2021年以來的最低點。
前九個月的網籤量如下:
在《北京樓市:這個冬天出乎意料的冷》之中,我提到過:
10月份的二手房網籤量大機率會跌破一萬套。
當時很多人留言罵我,說我完全是胡說,不懂就不要瞎嗶嗶。
還有人信誓旦旦地說,10月份不可能跌破1萬套:
真實結果如何,大家都看到了。
最近,有一些讀者反映:我寫的文章太水了,沒有資料支撐,就是一些主觀的感覺。就比如十月份成交量這個,有人說:你不分析一下每天的成交量走勢,以及國慶假期期間成交少的原因,就在這紅口白牙說成交跌破一萬,依據呢?感覺太不專業了
其實有時候看房多了,不用看資料,市場的情況也能一目瞭然。反倒是資料,有時候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對判斷市場沒什麼幫助。所以,個人認為:能透過直觀感覺就能整明白的事,為什麼要用那些煩人的資料?
剛入行時,我也特別喜歡從各種網站上扒一些資料,然後貼到文章裡,就覺得這樣的文章賊NB。後來探盤多了,對各種成交資料、成交排行榜啥的,就絲毫不關心了。
因為,不看資料,也能知道哪個新盤專案賣得好,哪個賣得差;也能知道同板塊二手房哪個成交最活躍。而資料,反倒有時候會誤導你。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
如果你經常關注每月二手房成交量排行榜的話,就會發現:
天通苑這個樓盤,永遠排在前三的位置。
可,這真的說明這個小區好賣嗎?
排在前面,是因為它本身就體量大,掛牌多,幾個區加起來快到1000套的掛牌量,成交能不排在前面就怪了。
但,你賣二手房的時候,就會發現:它並不好賣,因為競品太多了,購房者都挑花眼了。同一個小區,有那麼多的房子可選,我為什麼非要買你家的呢?
扯得有點遠了,迴歸正題。
從上個月開始,北京樓市就正式入冬了,除了極個別變相有利好的板塊之外(比如廣外之類),大部分片區成交都挺困難的。
現在能賣得出去的,基本都是低於市場價的筍盤。
想扛著不降價?不好意思,連傻子都不願買單。
海淀那些試點指導價的樓盤,情況更糟糕。
上地片區的名盤“上地佳園”,“上地東里”,據中介說,成交分別只有2套、3套。
這些成交的,基本都是業主讓了價的。不讓價,幾乎就無人問津。
上週,一位朋友給我發了這樣一條資訊:
怎麼說呢,現在我嗅到一種“踩踏性出貨”的味道。短短兩個月,綠中介掛牌量直線飆升,現在直逼9.1萬大關,基本接近近四年來的新高了。
房產稅要來了,一個個都慌得不行,尤其是手握多套房的,想抓緊時間拋掉。
其實,這個思維,對,但也不對。
如果你手裡的房子都是好房子,那根本沒必要拋。即便是空置稅、遺產稅、繼承稅一起上,也不用太擔心。好房子就是好房子,好房子永遠是稀缺的(尤其是好地段的)。北京富豪千千萬,但北京只有一個“萬柳書院”,只有一個“北京壹號院”......
但如果你手裡的都是垃圾貨,就要抓緊時間做優化了。拋掉,或者是置換成優質資產。
最近,微信上諮詢賣房的特別多,而且這批人有一個共性——手裡的房子根本賣不出去,如果大幅降價,就意味著賠錢。
怕疼,不想割肉。
想等稍微漲一些再賣。
但你要知道:如果你手裡的垃圾貨都漲了,好房子只會漲的更多,這樣操作,無疑於“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所以,如果你需要置換的話,現在,立刻,馬上,降價出貨。不要心疼降那三四十萬塊錢。等明年行情回暖了,優質資產的業主,漲個幾十萬是分分鐘的事兒。
最後講一件事情:
今天,我去了房山調研二手房,長陽、良鄉、大學城基本都看了,最大的感受有兩點:
第一、房山人流量是真的不行,到處死氣沉沉的感覺,底商大片大片都關門了。
第二、主城成交下來了,房山就更不行了。
之前我在公眾號說這一波下跌是普跌時,很多人還很不樂意,說房山、石景山、通州很多區域都沒跟漲,憑啥要跟跌?
沒有憑啥,就是人氣不行,沒有足夠的客群支撐。按道理來說,房山線北延之後,到主城還挺方便的,但整體房價還不如平谷和懷柔。
保值增值,房山真的是禁區,誰買誰入坑。長點記性吧。
截止到今天,除了四個遠郊區和近郊一些特別偏的地方之外,北京幾乎所有的樓盤,我都已經調研過了。而調研完這些,我用了四年零三個月。有些樓盤談不上熟悉,但至少混了了臉熟。
有一些非常高階的樓盤,比如霄八、朝陽壹號院之類的,實在是進不去,但又很想見識一下,如果您是恰好是業主或賣豪宅的銷售,歡迎聯絡我踩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