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新疆遊記。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了在塔什庫爾幹縣城裡偶然間打卡的一間巴基斯坦人開的小飯館兒,當時他們牆壁上掛著的幾何圖案工藝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篇就聊一聊對這個東西的認識,未必完全準確,算是旅行的一類總結吧。
一家飯館兒,牆上張貼誘人的美食圖片或是餐廳海報是最常見的,但巴基斯坦的小店卻鄭重其事地將這些“抽象”的圖形鑲嵌在框框裡——在我個人的理解中,這種軟裝飾特色是“清真”的代名詞(之一),具有“潛在的無限能量”:
穆斯林從不會像天主教徒在家中懸掛耶穌像那樣去供奉“造物主”,他們杜絕搞任何形式的“具象崇拜”。“真主”不是神,清真寺裡也沒有人像,取而代之的則是這些覆蓋文化、藝術、生活方方面面的獨特的“伊斯蘭幾何”圖案。
它們看起來只是普通的四方連續,一把直尺+圓規就能完成,透過不斷重複一組圖案,達到向四面無限延伸的璀璨效果。這讓我想起了此前我在喀什參觀玉素甫墓的時候,發現那整個“棺材”上都鑲嵌著這樣的蔓藤花幾何圖案。
玉素甫是11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在他出現之前,(成熟的)伊斯蘭幾何圖案剛剛在世間存在200多年。由於缺乏文字記載,沒有人知道這些線條和色塊的真正起源究竟是什麼,但我斗膽覺得,這樣的藝術形式之所以能夠覆蓋阿拉伯世界且經久不衰,與玉素甫所在的王國有著很大的關係。
在那200年中,巴格達政權日趨衰落,中亞和中國新疆的中西部正在經歷著一個以(我在之前的遊記中分享過的)喀什噶爾(古城景區)為首都的新帝國:喀喇汗王朝。關於這個王朝的歷史世人所知甚少,所以只能推測——包括本文這幾筆微不足道的觀點。
喀喇汗統治者做了一件(如今看來算是)比較明智的事情:
大力發展文化和藝術事業——這當然不是出於什麼發自內心的善舉,其目的歸根結底還是為了給自己的統治披上哲學思想和精神意義的外衣,並鞏固它們——
包括對這種幾何圖案的改良和傳承:將它們更多地裝飾在聖所之上。在民間,它們被做成各種各樣的“馬賽克”,鋪天蓋地。
同時,他們還選擇了聽從智者的指導和建議。
在這一時期,玉素甫以一些至今看來都不算過時的“心靈雞湯”、人生哲學和處世智慧將當時喀喇汗王朝上流社會的“思維力”輕鬆把玩於股掌之中。
“宮中人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比你高的顯貴大官,尊敬他們,你的心願一定會實現……還有你的同僚,疏遠會成敵人,親近會成友好……還有一類是比你低微的人員,應與他們同嘗生活酸甜,但要留神,莫閒嚼舌根,莫和他們戲言……”
權貴們一邊享受,一邊想著擁有更大的權利,而哲人的話則讓這些暴發戶非常受用。
也是在這一時期,這一支由原本信奉基督教和猶太教的草原部落後人組成的王朝統治者“咔嚓”一下子就轉信了(當時“多數派”的)伊斯蘭教。
佛教消失在了這片土地上。
為了籠絡民心,這個人類歷史上最強盛的帝國(之一)一邊大力捍衛伊斯蘭教的各種意識形態,一邊加速擴張——這直接影響了亞洲的格局。
那是一個但凡藝術家(包括數學家)說一句諸如“具象的東西是不值得崇拜的,無邊界的圖案才是具有神聖力量的”之類的話,王室就會忙不迭把它們奉為值得弘揚的東西的時代。
所以我猜想,伊斯蘭幾何圖案之所以一千多年來能夠被整個穆斯林領域認可,有可能就是在這樣的朝代更替過程中由那些統治者發揚光大的。
當一個迅速斂財的朝代不知道該咋折騰才好的時候,大批的學者、藝術家、哲學家就會湧現出來,他們代表著幾代人的審美,而這審美背後,是上層社會的認可、支援和利用。
上千年的時間過去了,有的歷史被世人銘記,而更多的則永遠地淹沒在了茫茫過去,唯有這些符號保留了下來,這是一份寶貴的旅行收穫,咱們可千萬不要忽略掉它。很多人眼中的伊斯蘭藝術,就是從認識這些建築和器皿上的幾何圖案開始的。
姑且先說這麼多,剩下的回頭咱們在關於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遊記中再分享吧。
至今我都特別慶幸,當時花“重金”買了一張票,走進了這座落寞地站在喀什角落裡的、一個遊客都沒有的景區,將我的新疆遊記以一種特別的方式“串”了起來。
新疆遊記還在繼續,下一期遊記預告:還是塔什庫爾幹。記得關注我,記得來看。
我是大紅姐姐,有聲電臺旅遊頻道主播,職業旅行玩家,專注小眾玩法,分享冷門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種態度,而是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