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中原地產“二代”接班再進一步
據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發布內部檔案,施永青之子施俊嶸將從老將黎明楷手中接過中原地產(中國內地)主席一職。而李耀智將接替賴國強擔任中原地產(中國內地)總裁。
“香港地產教父”施永青創辦的房產中介中原地產已有40多年曆史,一度被稱為房產界的“黃埔軍校”。中原地產的門店,曾遍佈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35個城市。
近年來,中原地產在內憂外患之下麻煩不斷,市場份額已大幅縮水。
如今,中原地產的水逆期仍未結束,繼“吃差價”“裁員自救”等風波後,又現人事強震。
(中原地產內地總裁賴國強個人宣告)
賴國強在其離開中原的個人宣告中,稱“因循守舊,搖擺猶豫扭轉不了中原的頹勢,在此我和股東就經營戰略產生了較大的分歧,30年的互信也被打破。”
這個老牌房產中介,因何崛起,又如何一步步滑落的?
01、中原逐鹿
1968年,香港工業時代拉開帷幕。在朋友的介紹下,19歲的施永青一時衝動,去了一家工人夜校教書。他在這個崗位上一做就是8年。直到1976年,26歲的施永青決定離開學校,去見識一下商戰浮沉。
此時的香港,已經從進出口為主,變成輕工業為主的城市。沒有職場經驗的施永青,在吃過很多閉門羹後,找到了一份做練習生的工作。這是一家房地產公司。
那時香港的地產公司,大多數是兄弟檔、夫妻檔,沒背景沒學歷的施永青,只能從跑腿打雜開始。這並不妨礙施永青嚴格要求自己:透過收發信件摸清企業組織架構;透過閱讀大量檔案瞭解房地產。
1978年,施永青已經比房地產專業人士還專業了。此時,他卻做了一個決定:創業。這一年,香港地產亂象叢生,地產代理業興起,人們都在炒樓賺差價,專注於服務的鳳毛麟角。
(施永青)
施永青打定主意:摒棄炒樓、專注代理,透過為買賣雙方服務賺取佣金。於是,29歲的他與同學王文彥,各自拿了5000港元開始創業。
在一個寫字樓中,一張小桌、2個合夥人、5名員工,中原地產的浮沉史,就這樣開始了。
誰也沒想到,施永青會掀起地產江湖的一場旋風。憑藉二手房交易誠信服務、絕不炒樓的行事風格,中原地產大受購房者的歡迎。在短短一年時間裡,施永青賺到了100萬港元。
上世紀80年代,在確立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後,香港吸引了大量人才,房地產市場也紅火起來。這給中原地產帶來較大發展空間。
中原地產推行“公盤私客”的模式,即要求員工將拿到的盤源資訊放入公司內網,讓所有經紀人共同分享。這樣的方式,不僅大大提高客戶和盤源的配對成功機率,更讓中原地產在香港市場一騎絕塵。
九十年代初,內地的經濟騰飛,施永青將目光瞄準了上海,開始拓展內地市場。內地市場成為中原地產的風水寶地。1992年,內地居民對房屋購買需求劇增,二手房市場爆發,中原地產順勢進入二手房中介行業。
這一年,因管理模式、用人理念不合等原因,王文彥選擇了退出,施永青全面掌管了中原地產。自此,中原地產正式進入“無為而治”時代。所謂“無為而治”,即施永青不會定下具體的計劃,只會給出一個大方向,由手下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具體決策。
中原地產會每個季度發放一次獎金,每名員工拿到獎金後,都有一次機會可以提出離職。離職的員工如果願意,也可以隨時回到公司上班,“好草不怕回頭吃”。
這種模式下,“中原地產單兵作戰能力,談單能力、業務處理能力都不錯,有較強的個人英雄主義。”一名曾任職某頭部房產中介機構的人士告訴市界。
那些年,中原地產不僅收購了香港三大中介機構之一的利嘉閣地產,還全面滲透入廣州、北京、深圳等城市。
然而,中原地產在內地逐鹿的故事,卻在2008年戛然而止。
02、步步敗退
轉折點始於2008年。
當年2月27日,施永青宣佈正式退休,只留任中原地產的非執行主席,將“江湖事”交由時任集團副主席的黎明楷負責。
這一年,是胡楠來到中原地產的第二個年頭。胡楠猶記得,那時的中原地產人,對集團總部有很強的歸屬感,大家每天都會檢視集團郵件、集團官網。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並迅速向全球蔓延。受此影響,基於對經濟形勢的預判,當年10月,中原地產在內地裁員接近20%,全面收縮全一二手房代理業務,如瀋陽、杭州等。
“公司裁員關店,是認為金融危機沒有那麼快結束。”胡楠向市界回憶道。但讓人想不到的是:政府很快出手救市,經濟於2009年反轉,房地產也迅猛增長。形勢一片大好之際,中原地產此時卻“沒人、沒店”。
這一步,雖然讓中原地產錯失良機,但它仍是內地的房產中介老大。2011年11月,在“金九銀十”的希望幻滅後,中原地產再次裁員關店,這回是深圳關閉了60家門店,裁掉1000餘人。
再次裁員背後的邏輯是:中原地產華南區在好幾個月裡,每月的二手房成交僅為2000-3000單,而2010年同期,每月則成交12000-13000單。
很多老員工也被裁了。“不管你以前做的多麼輝煌,沒有業績馬上就要走人,沒有賠償。太無情了。”當年,一名被裁掉的深圳中原員工向媒體抱怨道。
這僅僅是暴風雨來臨的前兆,更慘烈的打擊始於2015年。這一年,借力資本的鏈家地產,透過收購上海房產中介老二德佑地產,迅速將其在上海的店面數量翻番。
為了在上海還擊鏈家,中原地產與之展開了角逐。然而,中原地產三天開1家門店,一年才開100多家的速度,遠遠比不上鍊家地產一天開3家,一年差不多1500家的速度。
兩軍對壘,必有勝負。坐上上海頭把交椅的,最終是市佔率超過20%的鏈家地產。而中原地產從第一滑至第二,市佔率不足10%。這一年11月,66歲的施永青不得不迴歸中原。
重出江湖的施永青,除了重啟上市計劃外,還在多個維度進行“守”和“攻”,如加強內部管理、薪酬制度改革,以及提升資料系統。具體而言,即行業裡的人才挖角混戰、內部互聯互通的制度提升,以及網際網路平臺的搭建和完善。
施永青的上市計劃並未實現。另一邊,中原地產在上海落後鏈家地產的狀態,也很快蔓延至另一主陣地深圳。
空降1000名經紀人南下深圳後,鏈家地產收購了本土中介中聯地產。僅僅一年多後,鏈家成為深圳房產中介老大,市場佔有率超過15%。中原地產防守鏈家地產這一戰失敗了。
2016年,中原地產內地市場利潤佔比,從之前的10%下降至4%。深圳公司的佣金收入,也從2015年的40億元,滑落至2016年的32億元。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房地產和網際網路研究院創始人相國良告訴市界,中原地產的“無為而治”文化階段性的確促進了公司業務發展,但在市場快速發展時,這種文化是否還能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需要中原地產反思。
“我們可以看到,隨著貝殼找房的崛起,強管控的平臺型經紀公司,已經甩開競爭對手太多。這幾年的發展中,中原地產已經錯失良機。”
這一年,規模不敵鏈家地產的中原地產,已有江湖遠去的跡象。
03、二代接班
其實,施永青並不願在內地採取“退守”戰略,他也希望慢慢變革,伺機“中興”。不過,他對自己並沒有信心:“不是說我出山,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我也沒有這個能力。”
在防守與反擊鏈家地產兩年後,2017年11月,施永青再次萌生退意,“本月起,逐步把工作交棒到兒子施俊嶸手中。公司需要新陳代謝。”
中原地產“中興”這一希望,被施永青寄託在兒子施俊嶸身上。
施俊嶸出生於1988年,是經濟學本科學士、IT碩士,他很明白自己要走的路,“去讀經濟、房地產金融專業,也是暗地裡為自己鋪路,為了以後可以配合到(父親)。”
施俊嶸一直將IT當做工作重心,但身處競爭激烈的中介市場,想要突圍又談何容易?中原地產的競爭對手,除了鏈家地產等房產中介機構外,還有主打線上交易的網際網路房產平臺,比如愛屋吉屋等。
所有同行都在向前奔跑。鏈家地產在2016年,先是更名為“鏈家”,接著在2018年推出“貝殼找房”房產中介加盟平臺。而此時的中原地產,賺取的仍是直營的佣金收入。
四面埋伏的蕭殺下,中原地產終於有所行動。2018年6月,中原地產的中介加盟平臺“原萃”面世,開始介入加盟市場的競爭。這是面向中小中介的全流程服務平臺,類似於易居房友。然而,這一年,樓市降溫明顯,萬科高喊活下去,中原地產又“動”了起來,這一次是上海中原降薪求存。
當年10月,時任上海中原總經理的陸成釋出公開信,“我預計這次行業生存危機,不會像2008年金融海嘯一樣,那麼快就過去。現在就是‘排隊去死,看誰有實力排在最後’的淘汰賽。”
儘管上海中原在“退守”,但施俊嶸這個懂IT的“二代”,仍正試圖追趕變了的時代。2019年1月1日,施俊嶸升任中原集團副主席,管理集團事務。兩個月後,在“原萃”之下,中原地產推出共享加盟品牌“幾畝置業”。
施俊嶸大刀闊斧改革時,2020年初,一場疫情打亂了所有的節奏。當年前兩個月,中原地產在內地市場,迎來成立42年以來的至暗時刻。2月份,中原地產的實際業績只有正常月份的2%,加起來不到1000萬元,“現金流只夠支撐公司三個月時間。”
儘管4月份內地房地產市場開始復甦,中原地產並沒有陷入自己預期中撐不下去的死局,但中原地產的發力仍然顯得頗為平庸。這一年8月,在各大資本的加持下,貝殼找房在美國成功上市,市佔率達到13.5%,而中原地產的市佔率僅為3%-4%。
對於中原地產經營不理想這一事實,中原地產(中國內地)主席黎明楷在2021年2月坦言,過去兩年門店數量有所減少,面對對手衝擊,自己反應“有點慢”。下半年會推出新的合夥人制度計劃,門店增速可能會加快。
04、難以掉頭
現實並未朝著黎明楷的計劃那樣發展,“門店增速加快”的局面,卻並沒有到來。
在牽手中原地產10個月後,2021年8月,大股東房多多決定不再支援原萃和幾畝置業的發展,這導致未盈利的原萃走向關店、拖欠員工薪資的絕境。
另一邊,中原地產又一次“裁員自救”。10月中下旬,中原地產內部下發檔案稱:受市場持續低迷,適度收縮規模,保留核心資源過冬。
中原地產在職員工王聰對此見怪不怪。他告訴市界,這一次裁掉的大部分是中後臺研發人員,賠償都是單談,沒有統一的標準。每一次交易下滑,公司都會裁員自救,一般內部波動很小,“老員工都懂”。
無論是2008年砍掉二手房業務,還是2020年撤掉上海新房事業部,中原地產的每一次動作,都挑動著員工們的神經。變化就是從這時候發生了,“原來做的事突然不做了;不適應新來領導的風格;企業的文化變了。”兩年前離開中原地產的宋峰告訴市界。
對胡楠而言,變化則是從集團的郵件、官網不再是必看時;是中原地產變得像一個老人,被很多後來者趕超時。“保守而又現實”,胡楠如此評價老東家。
王聰的“饅頭概念”,回答了宋峰的疑惑。“總部給你固定的饅頭數(錢),想自己多養人,就自己掙饅頭。養不活,就自廢武功。”王聰告訴市界。中原地產也一直說改革與創新,但“真正做起來,不像那麼回事,沒有那麼大的決心。”胡楠說。
中原地產為何難以掉頭?“創新力不足、總部缺乏領導力等原因背後,還在於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人。”相國良認為。
施永青和王文彥原本各擁有中原地產50%的股權,後來兩人各自出售5%的股權,給了現任中原地產亞太區總裁的黃偉雄。這三人大部分時間在香港,對於內地的業務自然“鞭長莫及”。據胡楠透露王文彥“只偶爾在年會上出現”。
中原地產(中國內地)主席黎明楷、中原地產(中國內地)總裁賴國強、中原地產(中國內地)副總裁兼華東區總裁陸成,這三人大部分時間在內地。中原地產並沒有股權激勵措施,以至於黎明楷、賴國強們仍是“打工人”。
多名中原地產員工告訴市界,施永青是老闆,他有決策權,沒有經營權,下面的人不一定聽他的。大家都知道,公司姓施,管事的人不姓施。在長期“無為而治”的管理下,“內地的各區域公司,決策權、財政自由權等都比較大,形成一個“諸侯割據”的局面,這是中原地產獨特的文化,並曾在中原早期發展過程中起到很大作用,這很難撼動。”相國良向市界坦言。
就在外界認為這種局面,會一直處於膠著狀態時,11月3日,中原地產傳出賴國強、陸成、黎明楷三位老將全部離開中原地產的勁爆訊息。當天中午,賴國強發了朋友圈稱:三位按序離開中原的人,在東北聚首。一併附上的,是三人的合照。
耐人尋味的是,在全國粉絲群中,賴國強表示,將在2021年11月結束在中原地產的職業生涯,等待週五去到北京,將發個人官宣。他還透露,此次請辭並非自願,但並未說明具體原因。
11月4日下午,施永青發布了題為《在新的形勢下,公司的人事新部署》的內部檔案。檔案顯示,適逢中原地產(中國內地)主席黎明楷預算在今年年終退休,現決定由施俊嶸接替主席一職,黎明楷退休後,將以顧問身份繼續向施俊嶸提供運營的意見,協助決策。施俊嶸目前任中原集團行政總裁,其亦是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之子。
升任原中原地產(中國內地)總裁賴國強先生任副主席,以協助新主席做好任內的工作。另一方面中原地產(中國內地)總裁一職則由李耀智擔任。
幾乎在同一時間,賴國強(花名為KK)釋出了《關於KK離開中原的個人宣告》,其中提及離開中原地產的原因:“因循守舊,搖擺猶豫扭轉不了中原的頹勢,在此我和股東就經營戰略產生了較大的分歧,30年的互信也就被打破。從即日起,我將全面退出中原中國,不再擔任任何職務。聚散是緣,江湖再見。”
一名接近中原地產的知情人士則表示,三位老將的離開,在幾年前就開始醞釀。施永青曾找他們語重心長地談了一次,讓三位老將該放手放手,給年輕人更多的市場空間。
隨著這些老臣的相繼離開,中原地產在外有嚴峻的市場環境,內部積重難返的局面下,新的繼任者能幫助施俊嶸一起收拾這個“攤子”嗎?
(文中胡楠、宋峰、王聰皆為化名)
(除單獨標註來源外,本文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作者丨陶婷 編輯丨韓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