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曰“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上回說完了“五穀”(詳見盤點那些原產中國的糧食作物),今天講“五菜”。當然了,“五”實為約數,起源於華夏中土的蔬菜遠不止5個。
一、韭/Allium tuberosum
韭菜是百分百中國原產,搶都搶不走,《詩經》中就有“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的記載,足見栽培歷史之源遠流長。誰聽說過白皮吃韭菜盒子、韭菜炒雞蛋?山豬吃不來細米糠,他們無福享受,韭菜在美國只能淪為人見人煩的入侵植物。FOC(《中志》英文版)引用了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在山西永濟發現了韭的二倍體野生種群,而栽培韭菜和在各地逸為野生的韭菜均為四倍體,這是韭原產中國的有力佐證。
二、蔥/A. fistulosum
蔥的情況有所不同,有些網路資料說“來自中亞”,實際上起源於中亞到西伯利亞一帶,囊括中國新疆和內蒙古地區,所以中國也被列為原產地之一。《管子》曰“桓公五年,北伐山戎,得冬蔥與戎椒,布之天下”,也許正是蔥發端於“山戎”所在的西北地區的歷史記錄。在此後3000年的栽培史中,大蔥、小蔥逐漸成為全體中國人的重要“生活伴侶”,幾乎到了不可一日或無的程度。國外也有栽培,但地位遠不如在中國重要。
三、藠頭/A. chinense
藠頭,古稱薤,以鱗莖為主要食用部位,原產我國南方,既有野生分佈,也有廣泛栽培。國外也有引進,“中國洋蔥”的梗源自其英文稱呼。英文中稱洋蔥為onion,大蔥被叫做Welsh onion,藠頭是Chinese onion,如果按照字面直譯,那就是威爾士洋蔥、中國洋蔥,如同蔣某人出口轉內銷後就成了“常凱申”。另有同屬的薤白/A. macrostemon,俗稱小根蒜,也是中國本土種,大部分野生,少數地區有栽培。
四、冬葵/Malva verticillata var. crispa
冬葵,即“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之葵,原產我國,無爭議。漢以前開始種植供蔬食,曾是古人心目中的“百菜之王”,然人心易變,白菜的出現給予其沉重一擊,到了明清時期徹底走向沒落,如今只有在少數省區才能見到。據《中志》,冬葵葉緣折皺曲旋,而本磚家在武夷山見到過一種“冬寒(莧)菜”,肯定是葵菜,但葉緣無皺,與《中志》不符,似為栽培的原變種野葵/M. verticillata,暫存疑。
五、薯蕷/Dioscorea polystachya
圖5.1 薯蕷
圖5.2 山藥
薯蕷,即山藥、淮山,分佈於我國、日本和朝鮮,《中志》曰“模式標本採自日本,但根據 D. Prain et I. H. Burkill 的意見認為本種原產中國”。這位D. Prain想必是薯蕷屬的權威,說法應該是可信的。另,該屬的還有兩種栽培作物甘薯(甜薯,不要和番薯混淆)/D. esculenta和參薯(又名大薯)/D. alata,前者產於亞洲東南部,未明確是否包括國內,後者還是根據D. Prain的意見,可能源自孟加拉灣的北部和東部。
六、香椿/Toona sinensis
圖6 香椿
普天之下,唯有中國人大規模採食香椿芽,基本可以認為是中國特色蔬菜。香椿是純正的本土植物,這一點本無異議。不過2001年《植物研究》有一篇題為《香椿起源和分類地位的研究》的論文,依據植物地理學和被子植物起源的理論,推測香椿“起源於”印度東北部,但該文所說的“起源”實在太遙遠,搞不好一杆子支到元謀人時代了,和香椿作為一種蔬食發端於中國、甚至原產中國的事實不搭界。
七、黃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a
黃花菜原產歐洲、亞洲,中國只是原產地之一,其根、葉、莖、花在東亞地區作為食品和傳統藥品已有幾千年歷史;不過中國栽培面積最大,種質資源最豐富,僅湖南邵東祁東兩個縣就有幾十個品種,顯然這個“之一”的分量是最重的,視為本土作物可也。傳統上認為黃花菜鮮食有毒,以乾製品為佳,但市面上也有鮮蓓蕾出售,直接烹調也沒啥問題,最近又有新研究認為黃花菜不具備產生秋水仙鹼的機制,總之是吃不死人。
八、百合
中國盛產百合,種質資源豐富,僅特有種就有35個,佔該屬種類三分之一,以百合鱗莖為食是中國人民的發明。可供食用的百合計有10餘種,幾種規模化栽培的食用百合如川百合/L. davidii、川百合的變種宜興百合/var. unicolor、野百合的變種龍牙百合/L. brownii var. viridulum和卷丹/L. tigrinum(北方常見栽培觀賞)等等,均為中國原生種,經多年馴化、品種篩選,確保安全無毒。另,百合的花蕾和花亦可食用。
九、竹筍
竹筍是東亞特色蔬食,以中國南方為最盛。市面常見的是粗壯的冬筍和纖細的春筍,分別來自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和雷竹(早竹的栽培型)/P. violascens ‘Prevernalis’ 。名稱雖有冬春之別,但區別不在季節,而是“冬筍土裡挖,春筍地上折”。二者都是中國土生土長的種類,尤其是毛竹,栽培歷史悠久,變型極多。1737年,毛竹始得東渡日本,之後又進入歐美,故該種模式標本取自國外。
十、紫蘇/Perilla frutescens
圖10.1 蘇子葉(白蘇)
圖10.2 紫蘇
紫蘇原產亞洲東部,中國栽培、食用紫蘇始於兩千多年前,漢枚乘《七發》中有“鮮鯉之鱠,秋黃之蘇”之句,蘇子葉配鯉魚刺身,儼然日料之祖。根據遺傳學研究,栽培型紫蘇為異源四倍體,中國和韓國分別為起源中心和次生中心(韓國人可能不願意接受這一點)。國內的栽培紫蘇又可分為華北蘇、華南蘇和回回蘇三個類群,在油料、藥用、香料和食用等方面上各有側重,其中氣質狂野的回回蘇是栽培紫蘇的早期型別。
十一、十字花科
很遺憾,蕓薹/Brassica rapa、芥菜/B. juncea、甘藍/B. oleracea和蘿蔔/Raphanus sativus等種類的祖上都是“外來戶”。甘藍來得最晚,約於南北朝時傳入,多少看著還有點生分,另外3個“歸化”太久,一點洋味兒都木有。這幾種在中國又有了新的發展,蕓薹的葉用型如白菜、青菜、塌棵菜等均誕生於本土,甘藍的薹用型芥藍產于于華南,東方大型蘿蔔也是在中國出現,芥菜就更不用說了,中國是其東方發源地,花樣太多了。
十二、葫蘆科
過去以為葫蘆/Lagenaria siceraria是中國原產,國內也確實發現過7000多年前的栽培葫蘆遺蹟,但更多的研究發現它更可能源於非洲。其餘的各種瓜最可能原產中國的是冬瓜/Benincasa hispida,一般認為原產東南亞,園藝學家吳耕民認為原產“中國南部和印度”,考慮到雲南西雙版納還有野生冬瓜,中國或為原產地之一。絲瓜/Luffa aegyptiaca,國內有學者論證源於我國西南地區,但證據不足,和典籍記載亦不相符。
總結:還有很多蔬菜種類未收錄,特別是地方性的小眾蔬菜,唇形科用來醃小鹹菜的甘露子(俗稱寶塔菜、地環)/Stachys sieboldii、燉魚燉肉的藿香/Agastache rugosa也都略了。包括蕹菜(空心菜)和芋在內水生栽培作物,一個也沒提,須知我國在栽培水生作物上造詣很深,完全值得單獨來個續集。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