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廟位於黃梅縣下新鎮張英樓村西南木魚山上,距縣城約15華里。木魚山瀕臨八一大港出張湖口,因山形如寺中木魚浮於水面,故名。山峰獨聳於湖畔,倒影湖中。山下小溪潺潺,流水環繞;湖中碧波盪漾,浪拍山崖;山上斑竹掩蔭,香菸嫋嫋。遠望木魚山,恰似銀盆託珠;近看木魚山,逼似金魚戲水;徜徉木魚山,水光山色盡收眼底:八一大港如玉帶自北南飄,高速國道似巨龍東西飛騰,獨山樵唱,源湖漁歌,悅耳動聽,悠閒自樂。晴觀明月湖中笑,雨看雲霧竹林升。夕陽西下,紅霞晚照,水天一色,妙趣橫生。多情遊子,入夢迷津,陶公踞地,人間幽境。
陶公者,陶侃也。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為鄱陽郡梟陽縣(今江西都昌)人,後徙居廬江郡尋陽縣(今江西九江西)。東晉時期名將。陶侃出身貧寒,初任縣吏,後逐漸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興元年(313年),任荊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封長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年七十六。獲贈大司馬,諡號桓。有文集二卷,今已佚。《全晉文》錄有其文。其曾孫為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
本文作者與孫誠澤道長
陶侃平定陳敏、杜弢、張昌起義,又作為聯軍主帥平定了蘇峻之亂,為穩定東晉政權,立下赫赫戰功;他治下的荊州,史稱“路不拾遺”。他精勤於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所稱道。在後將軍郭默擅自殺害劉胤後,即率兵征討,不費一兵一卒就擒獲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敵國。唐德宗時將陶侃等歷史上六十四位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木魚山上的陶公廟始建於明朝初年,距今約有六百三十餘年的歷史。據傳說:元末(公元1363 年)七、八月間,朱元璋與陳友諒決戰都陽湖時,陳友諒兵敗,便決堤漬口,波陽縣氾濫成災,陶公祠被水沖塌,祠內供奉的陶公木刻遺像隨水漂流,淌進華陽口,後被浪濤激至黃梅縣境內木魚山下的漫水灘上,幸被張英樓村一位老漁人發現,便託上木魚山,募資興修廟宇,供奉陶公聖像。一時神靈顯應,揚名遐邇。江西潯陽、饒州等地百姓曾流傳贊歌一首:廬山蒼蒼,江水泱泱,陶公之風,山高水長。
木魚山陶公廟乃黃梅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黨和政府的重視下,及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援,經乾坤二道人的苦心經營,重建陶公廟大殿,蔚為壯觀。尤其是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木魚山陶公廟現任道長孫海田皈依道教常居木魚山後,潛心重建道教場所、弘揚道教文化,使木魚山道教文化重輝,把原來僅存三間平房的陶公廟重建成初具規模、風景秀美、香火旺盛的“五好宗教活動場所”。
圖為龍潛洞
木魚山陶公廟供奉的陶侃之曾孫田園詩人陶淵明曾經以一篇《桃花源記》而聞名天下。如今,孫海田以耄耋之年在這塊他心中的桃花源中辛勤耕耘,讓道教文化的“道法自然,無所不容,無為而治,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在黃梅大地上發揚光大。孫海田,法號孫誠澤,生於1936年,原在黃梅縣電力系統工作,一向崇尚清靜自然的孫海田,1989年從單位退休後,不滿足於在家種花養草,開始接觸中國本土宗教——道教,並於1995年拜北京白雲觀道長(時任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為師,1999年2月19日正式皈依。
圖為木魚山休閒小道
皈依後的孫海田,來到木魚山,協助原任道長致力於陶公廟的重建。開始化緣和自掏腰包修橋、補路,重建山門、齋堂和三清殿等廟宇設施,使陶公廟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受眾和遊客面前。同時,儘管在職時只會寫自己姓名的孫海田,因天性崇尚文化,骨子裡有儒雅氣質,皈依木魚山後,他利用清靜的環境潛心學習文化知識、感悟道教真諦,透過二十餘年的辛勤耕耘,不但使自己從一個文盲成長為一個有一定文化基礎的道教文化傳承者。一是堅持讀書。自已買來字典和歷史名著,不懂就問,不認識字就查字典,目前孫老八十有五,能夠閱讀歷史名著和道教經書等。二是堅持練字。走進陶公廟客堂,你就可以看到孫老滿屋堆滿的練字廢紙和翰墨飄香。孫老除了讀書,平時每天堅持練寫毛筆書法,看過孫老寫的毛筆字,根本看不出他曾經是一個文盲。
三是倡導成立了“木魚山陶公廟道教文化研習小組”。孫老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非常尊重文化,喜愛文化。他主持陶公廟後,召集對道教文化感興趣的社會文化人、退休幹部、教師等組成“木魚山陶公廟道教文化研習小組”,重點挖掘木魚山道教歷史文化,使之發揚光大。文化小組成立後,先後編印了《木魚山——陶公廟》(簡介)、《木魚山遊客留言錄》、《陶公廟記》、《木魚山賦》,對人們研究和傳承木魚山道教歷史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筆者參觀過很多寺廟,尤其象木魚山陶公廟這樣規模的寺廟,很少有這樣系統收藏、挖掘、弘揚宗教歷史文化的。看來木魚山陶公廟的興旺是與孫道長的辛勤耕耘是分不開的,是與他崇尚文化是分不開的。部分圖片由《梅城故事》友情提供。
作者:江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