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國家有關部門頒佈檔案規定,除文物建築及遺址類博物館外,全國各級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博物館、紀念館全部免費開放。為引導和支援地方重要博物館向國際先進行列邁進,財政部和國家文物局於2009年啟動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
經對全國博物館進行評估,最終明確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陝西曆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等8個博物館為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博物館。這8個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均處於中國歷史發展和文化旅遊的核心地帶,是展現中華文明、反映中國文化價值,並具有一定國際水準的博物館。
以下就對8個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一——上海博物館的80件重要館藏文物進行介紹(下)。
60. 元錢選《浮玉山居圖》卷
此圖縱29.6釐米,橫98.7釐米,紙本設色,是錢選為山居霅川浮玉山的寫景。圖中山巒分三組,山勢峻峭。湖上煙霧濛濛,山坳白雲繚繞,更有用簡筆點綴的茅舍、渡舟、小橋、老翁,一派江南水鄉清潤秀妍景色,引入遐想隱居者的悠然生活。此圖筆法細軟,筆意沖淡,畫意靜穆,用筆工整而不板,最高明地方在於寓巧於拙。全圖無長披麻皴或寬博的斧劈皴,均用細點和柔和的皴染繪出。此卷有甚多元、明以來的名家題跋,所鈐元、明、清收藏、鑑賞印章達300餘方之多亦為少見,足以見得其在錢選傳世作品中的重要地位。傳世品,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此圖用筆工紅,設色古雅,風格秀逸,既有李思訓、趙伯輔青綠山水的工麗,又有文人畫的恬靜。錢選傳世的山水畫極少,此圖為其中的一幅傑作,詩、書、畫的完美結合,是錢選水墨山水畫的代表作,廣為後世文人畫家欣賞並效仿,國寶級文物。
錢選(約1239一1300年),宋末元初畫家。字舜舉,號玉潭、香川翁、習懶翁等,湖州(今屬浙江)人。南宋景定鄉貢進士。南宋亡,堅持氣節,隱於繪事。擅人物、花鳥、蔬果和山水,筆致細柔勁密,著色清麗,出於南宋畫院“近世”畫體而有裝飾味。倡言作畫要有“士氣”,力求擺脫南宋畫院中陳習,主張參酌北宋、五代及唐人之法。精音律之學,能詩。存世作品有《桃枝松鼠圖》《浮玉山居圖》《花鳥圖》等。
61. 元鮮于樞行草《詩讚》卷
此卷縱43.5釐米,橫876.4釐米,紙本行草,大德六年(1302)作,以詩文的形式讚美了帝王的昭文,字裡行間曠放疏秀、既竣還緩,疏放中寓沉穩,酣暢中見精微;尤其是此中沉穩從容、徐疾相顧的通篇氣韻,最為不易。從運筆結體看,尤其是他所擅長的富有一瀉千里之勢的懸腕迴腕手段,確是從唐代法書的技藝規則中來。連同所有題跋文字在內,流傳於今的海內外公、私所藏鮮于樞書作,總共三十餘件。傳世品,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此卷書法骨力勁健,真力飽滿,氣勢雄偉跌宕,筆勢縱橫而又堅實,氣勢雄魄又不失規矩,為傳世稀見的高頭大卷,雖然起首部分缺失仍不失為鮮于樞書法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是標誌著鮮于氏至高創作水準的大字作品,具有極高的價值,國寶級文物。
鮮于樞(1246—1301年),字伯機,號困學山民,寄直老人,大都(北京)人,先後寓居揚州、杭州,大德六年任太常典薄。早歲學書,未能如古人,偶於野中見二人挽車淖泥中,頓有所悟。他與趙孟頫齊名,同被譽為元代書壇“巨擘”,並稱“二妙”,但其影響略遜於趙孟頫。鮮于樞兼長楷書、行、草書,尤以草書為最。其書多用中鋒迴腕,筆墨淋淳酣暢,氣勢雄偉跌宕,酒酣作字奇態橫生。
62. 元任仁發《秋水鳧鷖圖》軸
此圖縱114.3釐米,橫57.2釐米,絹本設色,此圖描繪了雙鴨湖邊戲水的場景。畫面中溪岸旁邊,有坡石雜草,秀竹叢篁。一株秋海棠由石後伸出,花正盛開,引來幾隻山雀嬉玩在其間。畫面的主角是兩隻野鴨,一隻立在岸邊,正用大嘴整理著自己的羽毛,另一隻在溪水中急速游泳,而眼睛卻盯著岸邊衰草中的什麼,興趣盎然。此畫無作者名款,鈐有“任子明氏”、“月山道人”之印。傳世品,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此圖用筆精細、設色妍麗,畫面嚴謹柔和,富有生機,具有南宋院體之風,是任仁發少見的花鳥畫精品,堪為任氏傳世作品中最出色者,國寶級文物。
任仁發(1254—1327年),字子明,號月山道人,其先祖為邳縣(今屬江蘇省)人,後遷居松江(今屬上海)。擅長書法、繪畫,畫馬尤其出色,曾奉敕畫御苑馬廄中的名馬,得到皇帝的賞識。此外任仁發還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水利專家,曾先後主持修治浙西吳淞江、大都(今北京)通惠河等工程,並有水利工程著作傳世。他官至浙東道宣慰副使。
63. 元王冕《墨梅圖》軸
此圖縱67.7釐米,橫25.9釐米,紙本水墨,作倒掛梅,枝條茂密,前後錯落。枝頭綴滿繁密的梅花,或含苞欲放,或綻瓣盛開,或殘英點點。正側偃仰,千姿百態,猶如萬斛玉珠撒落在銀枝上。白潔的花朵與鐵骨錚錚的乾枝相映照,清氣襲人,深得梅花清韻。乾枝描繪得如彎弓秋月,挺勁有力。梅花的分佈富有韻律感。長枝處疏,短枝處密,交枝處尤其花蕊累累。勾瓣點蕊簡潔灑脫。王冕墨梅出於北宋揚無咎派。但宋人畫梅大都疏枝淺蕊。此畫有署款“乙未年春正月朔寫於草堂”,是王冕晚年之作。傳世品,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此圖繪繁花密枝,別開生面,題詩五首,直抒胸臆,詩、書、畫相結合,將王冕的畫品、詩品和人品融為一體,是其晚年畫梅藝術臻於化境的傑作,為歷代文人所珍視,畫上有明代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等多人的題詩,使此圖更添價值,國寶級文物。
王冕(1287-1359年),字元章,一字元肅,元末會稽諸暨(浙江諸暨)人,別號有煮石山農、會稽山農、會稽外史、梅花屋主、九里先生、江南古客等。又因他的書齋叫“竹齋”,時人又稱他為王竹齋或竹齋先生。王冕既是詩壇名家,又是丹青高手,是元代畫苑中以畫墨梅開創寫意新風的花鳥畫家。他所畫的《墨梅圖》,神韻秀逸,令後人歎賞不已,對明清畫壇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64. 元倪瓚《漁莊秋霽圖》軸
此圖縱96.1釐米,橫46.9釐米,紙本水墨,畫面寫的是江南漁村秋景。近處為山石坡陀,樹木四五枝,無交錯與盤曲,樹幹挺勁,株葉秀整,四面生枝,參差有致。中幅為水平如鏡的湖面,毫無波紋,湖光波色一片空明。近景坡石呈橫勢,與縱向的樹木構成縱橫走勢;遠處的彼岸的山巒,兩層崗巒逶迤,在煙霧的籠罩下,只露出半截或山頭,或隱或現。此圖有倪瓚自題詩跋,裱邊亦有明末著名書畫家董其昌的行書題跋。此圖採用三段式的構圖方法,遠處山石渺茫,中段水域寬闊空明,近處小丘上的幾株枯樹參差錯落,畫面中無房、無人,這種構圖方式是倪瓚山水畫的一個重要特徵。技法上,倪瓚使用“折帶皴”描繪山石,該皴法即在用墨上濃淡相交;樹則以淡墨、幹墨復筆(多筆)皴擦而成,突顯樹木冷逸蕭條的特徵。傳世品,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此圖整體用筆簡單、墨色淡逸,筆墨意趣耐人尋味,全圖淡泊清寂,給人以“靜之愈靜、空之愈空”之感,是倪瓚本人現實中懷才不遇、生活淒涼的生動寫照,是倪瓚藝術格局中的定鼎之作,也是他的技法發揮得最稱極致的得意之作,是其代表作之一,被視為元畫逸品的代表,國寶級文物。
倪瓚(1301—1374年),字元鎮,號幼霞,別號雲林子等,無錫(今屬江蘇省)人。工詩文,善畫山水、竹石,長於書法,諳熟音律。其山水師法董源、荊浩、關仝、李成,加以發展,畫法疏簡,格調天真幽淡。畫史將他與黃公望、吳鎮、王蒙並稱元四家。倪瓚是影響後世最大的元代畫家,他簡約、疏淡的山水畫風是明清大師們追逐的物件,如董其昌、石濤等巨匠均引其為鼻祖。
65. 元王蒙《青卞隱居圖》
此圖縱140.6釐米,橫42.2釐米,紙本水墨,採用高遠與平遠相結合的方法描繪王蒙家鄉卞(弁)山,山勢巍峨雄奇,層層深入,林木茂盛,溪水潺湲,右下方畫一老人策杖行走於林間溪畔;畫的左中有茅屋數間,隱現於山林深處;屋內坐一人,倚床抱膝,點出了“隱居”的主題。用筆上兼用解索皴、披麻皴、牛毛皴、捲雲皴等多種方法,使山石無論是結構還是組合都顯得變化多端,耐人尋味;用墨上幹、溼、濃、淡並用,特別是幹筆焦墨的擦和點,更增強了林木濃郁,蒼蒼莽莽的厚度,在元代畫家中也為獨創。傳世品,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此圖繪千巖萬壑,峰巒曲折,山勢崢嶸,氣勢雄偉秀拔,意境深邃,構圖繁複,代表了作者的最高繪畫水準,是其晚年風格成熟之作,是王蒙最富盛名的代表作品,被董其昌稱之為“天下第一”,國寶級文物。
王蒙(1308-1385),字叔明,號香光居士,湖州(浙江吳興)人,外祖父趙孟頫、外祖母管道昇、舅父趙雍、表弟趙彥徵都是元代著名畫家。王蒙能詩文,工書法,尤擅畫山水,寫景稠密,佈局多重山覆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點,表現林巒鬱茂蒼茫的氣氛。山水之外,兼能人物,所作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僅次於黃公望,後人將其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為“元四家”。
66. 元青花纏枝牡丹鳳穿花卉紋獸耳罐
此罐高38.5釐米,口徑14.2釐米,足徑17.8釐米,紋飾繁密豐富,罐體豪壯挺拔。獸耳伸出,威猛精壯,從整體看,憨態可掬。鳳穿花卉紋,鳳尾兩條,外展內曲,兩兩相背,牡丹花有正有側,枝條的力度與質感。傳世品,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此罐造型恢宏大氣,紋飾層次豐富,繪畫奔放揮灑,青花髮色穠妍深沉,時代特徵明顯,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景德鎮窯元青花瓷中一件難得的大器佳作,國寶級文物。
67. 元青花瓜竹葡萄紋大盤
元代景德鎮制瓷業的突出成就,是燒製成功了胎骨細膩、釉質潔白、色澤鮮豔的成熟青花瓷器。這種用氧化鈷在瓷胚上作畫,然後上透明釉並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的釉下彩瓷的出現,開創了我國明清時期絢麗多彩的彩瓷發展的先河。此盤高7釐米,口徑45釐米,足徑25釐米,折沿,菱花式口,盤心平坦,淺圈足。器身施青白釉,足內無釉,露米黃色胎,底心有旋紋。盤內外用青花裝飾,外壁飾纏枝蓮花;口沿至盤心有三層圖案裝飾,盤口和內壁均以青花為地,分別飾以白色的菊花和牡丹花一週,盤心點綴瓜、竹、石頭、芭蕉和葡萄,尤其是巧妙的處理青花設色,增添了藝術效果。傳世品,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此器造型渾厚,釉質潔白、色澤鮮豔,構圖嚴謹,圖案清晰明朗,青花色澤濃豔有鐵鏽斑,形成藍地白花裝飾,為進口鈷料彩繪的典型器,是元代景德鎮窯燒製的成熟青花瓷代表作。
68. 明洪武青花“春壽”雲龍紋瓶
此瓶高37釐米,口徑6.2釐米,足徑16.1釐米,瓶為侈口卷唇,短頸,豐肩,下腹緩收,脛部外撇呈鳳尾形。口上有棕眼,底足倒角,底心凸狀,弦紋明顯,這些皆為明初時期的特徵。糙底,見火石紅。器腹主題紋飾繪青花五爪雲龍紋,龍五爪伸展,龍口銜火球,昂首奔騰於雲海之間。畫面佈局合理,形象自然生動。但線條較稚嫩,髮色偏灰,不勻,特別是龍鬚更為明顯。雲紋為長尾蘑菇狀,勾邊留白,是這個時期常見的形狀。肩部篆書“春壽”兩字,筆力雄健遒勁,洪武瓷中書寫篆書款者稀少。傳世品,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此瓶造型難得,頗似一個窈窕女子,胎質堅硬,釉色晶瑩,青料蒼翠濃豔,畫面形象生動,整個紋飾尚有元代風格,迄今所見存世共四件但國內僅存兩件,是一件罕見的明初青花瓷精品。
69. 明宣德回青地白龍尊
藍地白花的裝飾工藝,元代即已流行,至明代初年更趨精進。其製作方法是先用剪紙的紋樣貼在器物上,然後通體施青料,再揭去貼紙,上透明釉。此尊高14釐米,口徑16釐米,足徑11.9釐米,尊腹通體藍色,留出白龍紋樣,藍白相應,給人一種特殊的藝術感受。傳世品,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此器採用藍地白花裝飾法,但是這種藍地留白的工藝技術難度較大,像這樣的成功之作,為國內傳世罕見之品。
70. 明祝允明草書《前後赤壁賦》卷
此卷縱31.1釐米,橫1001.7釐米,紙本草書,錄蘇軾《前後赤壁賦》,結體奇幻多變,縱橫馳騁,可見作者在揮毫時奔放激昂的情感,達到了神融筆暢的境地。這篇書法遵循了繪畫的構圖,取法諸家,既有“二王”的遒爽,懷素、張旭的豪縱,又有“宋四家”的瀟灑和勁峭,更多自己的面貌躍然紙上,“點”的筆劃運用,靈動跳躍,使長卷上的文字虛實相生,揮灑出祝允明狂放不羈的個性特徵。傳世品,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此卷筆勢雄強,縱而不散,逸而能收;筆法剛健,蘊涵豐潤,取法諸家,更多自己的面貌躍然紙上,加以名貴的金粟山紙書寫,名紙墨寶相映生輝,為後世諸多書法家所珍愛,為明代中期狂草書法的經典之作,國寶級文物。
祝允明(1461—1527年),字希哲,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因長像奇特,而自嘲醜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祝允明是明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等交往甚密,時稱“吳門四才子”。祝枝山擅長書法,以草書最為著名,他的筆法縱逸,揮灑自如,長卷巨幅,往往一氣呵成,有“奔蛇走虺,驟雨旋風”的評語,被稱為明代“草書第一人”。
71. 明唐寅《落霞孤鶩圖》軸
此圖縱189.1釐米,橫105.4釐米,絹本設色,描繪水閣臨江,峻柳高嶺,一人坐於閣中眺望落霞孤鶩,身邊有一書童相伴。畫法工整,線條流暢而富於變幻,山石用筆皴擦點染,勾斫相間,用墨較重。全畫墨色潤澤舒暢,景物處理洗練灑脫,構圖不落窠臼。畫上自題詩曰:“畫棟珠簾煙水中,落霞孤鶩渺無蹤。千年想見王南海,曾借龍王一陣風。”傳世品,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此圖蘊含著文人畫的氣質,景物遼闊,境界沉靜,風格瀟灑蒼秀,既弘揚了文人畫的傳統,又加強了詩書畫的有機結合,深化了文人畫的題材內容,促進了山水、人物、仕女、花鳥各科的全面發展,加強文人畫自我表現意識等,都給後世造成深遠影響,是唐寅山水畫的知名代表作,國寶級文物。
唐寅(1470—1523年),初字伯虎,更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明代畫家,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是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明四家”(吳門四家)。從小聰明好學,詩文書畫,無一不精。29歲時,他考中應天府(今南京)鄉試第一名解元,自詡為“江南第一才子”。擅畫山水、人物、花鳥等。山水師法周臣、李唐、劉松年,風格秀逸清俊,筆墨細秀,佈局疏朗。人物師承唐代傳統,多以仕女和歷史故事為題材,色彩或豔麗或清雅,線條清細,體態優美。花鳥畫灑脫隨意,格調秀逸,長於水墨寫意。
72. 明紫檀插肩榫畫案
我國自古即認為紫檀是最名貴的木材。由於過於名貴,故明式傢俱中紫檀器物比黃花梨的要少。倘是大型傢俱,因用料難得,更視同珠璧,這件紫檀木插肩榫畫案便是一例。畫案是宋牧仲舊藏。宋牧仲即宋犖,號漫堂,官至吏部尚書,工詩詞、繪畫。這畫案應是其自用物和鍾情物。此案長192.8釐米,寬102.5釐米,高83釐米,線腳簡練,牙子、腿足邊緣起燈草線,足端略施雕飾。它尺寸寬大,用材重碩,最大的特點在於合理設計了腿足、斜肩、牙頭、牙條之間的支撐,這對保證結構的穩定至為重要,正是大型硬木畫案最須注意的問題。由此而知捲雲牙頭不僅是一種裝飾,它承擔著更為重要的負荷和加固連線的作用。此案的一塊牙條上有光緒丁未清宗室溥侗(1871—1952)的題識,全文共96字,主要說明該案為康熙年間要員、大文人宋犖家中傳世之物。香港莊氏家族捐贈,現藏於上海博物館。這架畫案用料闊綽、製作古樸,靜穆沉古,被明清傢俱研究界公認為重器中的重器,也是莊氏家族捐贈的這批明清傢俱中最重要的一件,晚清以來一直被推為“第一紫檀畫案”。
73. 清康熙豇豆紅柳葉瓶
豇豆紅的燒製,必須巧妙地處理銅在器身各個部分的形態,恰到好處地掌握銅元素的氧化和還原氣氛,燒成十分不易。此瓶高15.3釐米,口徑3.4釐米,腹徑5.4釐米。敝口,細頸,圓肩,長腹,小底,深圈足,足露胎,底內白釉,有青花六字“大清康熙年制”楷書款。釉面呈現淡雅的桃紅色,還能在其上看到散綴的深紅色斑點和蘋果綠色苔點,精美異常。豇豆紅瓷器多見於清代康熙一朝,極其珍貴稀有。清宮舊藏,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此瓶釉面薄而細膩,造型優美,製作精細,典雅華麗的風格與釉色氣韻無與倫比,代表了康熙時期高超的制瓷技藝,是豇豆紅釉中難得一見的上乘之作。
74. 清康熙蘋果綠釉印盒
蘋果綠釉為祭紅的一種窯變,燒成時釉中的銅大部分被氧化而形成深淺不一的綠色,一般在淺綠色底上雜有深綠色斑點,少數地方微泛紅色,酷似新鮮蘋果,故名。此器共一對,高2.9釐米,口徑7.1釐米,足徑3.7釐米,經窯火煅燒後的呈色發生了意料之外的變化,僅在器蓋的頂部、蓋口沿一週及器下部近足處可見豇豆紅釉色,其餘大面積呈現的是蘋果綠色。器底以青花書“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書款,為典型的康熙官窯器。據清末成書的《陶雅》記載;“瓷之蘋果綠最為神妙,官窯只有硃紅一種。一變為蘋果綠,再變為豇豆紅,皆硃紅之化身,古無此名稱也。蘋果綠一盒值千金,餘尤屢見之。”可見在清末時期,這種蘋果綠呈色的豇豆紅器物就價值連城,極為珍貴。暫得樓後人2021年捐贈,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此器的蘋果綠釉是豇豆紅釉的窯變異色,其呈色清新可人,較普通的豇豆紅器物別有一番趣味,尤為惹人喜愛,是非常罕見的珍品。
75. 清雍正粉彩福壽橄欖瓶
粉彩始創於康熙,源於五彩,是一種釉上彩繪經低溫燒成的彩繪方法,是故又叫“軟彩”,是釉上彩的一個品種。此瓶口徑10.0釐米,足徑12.5釐米,高39.5釐米,瓶身長短適度,口、頸及腹部的比例十分勻稱。瓶體上繪有粉彩八桃二蝠,“蝠”是“福”的諧音,桃是象徵“壽”的圖案,“蝠桃”即是“福壽”的意思。這種以“蝠桃”為題材的吉祥圖案出現的雍正及乾隆兩朝的官窯器,一般都是大、小盤子,見於橄欖瓶的,傳世極為罕見。2002年張永珍女士在香港蘇富比以4150萬元港幣競拍得到後捐贈,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此瓶色彩柔麗嬌豔,佈局疏朗典雅,線條流暢清新,造型線條十分優美,是當時的新創形制,粉彩蝠桃圖案的橄欖瓶目前世上僅此一件,代表了整個清代粉彩的製作水平,是傳世粉彩器物中的佼佼者,堪稱絕世寶瓶,國寶級文物。
76. 清雍正琺琅彩墨竹圖碗
此碗高7.6釐米,口徑16.1釐米,足徑4釐米。碗口部微撇,圓唇,深腹,腹體下端略小,圈足,外底心藍料雙方框內“雍正年制”楷書款。碗外壁黑色彩料繪出一幅竹石圖,畫面上修竹數竿,疏落有致,伴以拳拳巨石,筆力堅挺遒勁,畫面一側空白處墨彩題句:“色連雞樹近,影落鳳池深。”題句引首和句後分別有“鳳彩”、“彬然”、“君子”朱彩篆書印記,與竹石圖朱墨相映,簡潔而清雅。清宮舊藏,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此碗造型優美,胎質細膩,潔白如雪,釉色晶瑩如玉,胎體極薄卻有敦實豐滿之感,加上琺琅彩墨彩的濃淡變化色調,把琺琅彩瓷高雅脫俗的特色表現得淋漓盡致,是雍正琺琅彩瓷中的精品。
77. 清乾隆青花壽山福海圖扁壺
此瓶高49.4釐米,口徑8釐米,長頸,扁圓腹,頸部有兩條向上爬行的雙螭。這種扁壺所以選用的題材是壽山福海圖,乾隆時期的青花在清代已經不是重點的產品,但是這件作品製作得非常精美。上面通體滿繪了青花圖案,兩面是主題壽山福海,用桃石和海水組成壽山福海圖案,中間是畫了青花花卉圖案,這種花卉主要是沿用的雍正時期的工藝,雍正的青花主要是模仿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官窯的繪畫工藝。傳世品,現藏於上海博物館。這件作品製作規整,構圖細膩,製作精美,是專門為帝王做壽燒製的,是一件非常罕見的青花佳作,曾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時曾專門在中國館展出,十分珍貴。
78. 清乾隆粉彩雲龍紋轉心瓶
此瓶高24.6釐米,敞口外撇,長頸,鼓腹,圈足外撇。頸內罩綠釉,頸外與底座主要部分飾黃地粉彩,以胭脂紅、礬紅、藍彩和綠彩裝飾花卉、蝙蝠和蕉葉紋。腹部三處圓形開光鏤雕雲龍紋,以胭脂紅描繪龍身,從鏤空處可見瓶內心所繪圖案,底有礬紅篆書“乾隆年制”四字款。清宮舊藏,後流出宮外,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此器為乾隆時期新創,頸、腹、座分別燒製後組合而成,內心與底座粘燒在一起,套於腹部之內,各部分可拆可裝,造型複雜,工藝精巧,充分體現了滿清皇室貴族崇尚華貴的時尚風氣,為乾隆時期高超制瓷技術的典型代表。
79. 清乾隆琺琅彩竹菊鵪鶉圖瓶
琺琅彩又名“瓷胎畫琺琅”,是康熙末年仿銅胎畫琺琅效果而生產的彩瓷新品種。由宮廷造辦處琺琅作負責彩繪燒製,所需白瓷由景德鎮御窯廠燒造。康熙時多在色地上彩繪,色彩濃厚,花紋密佈。雍正、乾隆時產品工巧精細,日趨精美,多在白釉地上直接施彩,畫面佈局承襲了中國畫融詩、書、畫、印於一體的傳統。此瓶高19.5釐米,口徑5.55釐米,腹徑10.6釐米,底徑6.2釐米,盤口,短頸圓肩,肩以下漸漸收斂,圈足。胎質瑩白如雪,釉色光潤柔和。清宮舊藏,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此瓶器身用琺琅彩畫鵪鶉、湖石,輔以翠竹、花卉等,喻意“長治久安”。底有藍料雙欄篆書“乾隆年制”四字,造型端莊秀巧,圖案溫潤柔麗,堪稱乾隆朝琺琅彩的代表作。
80. 清曼生銘提樑紫砂壺
此壺高18.35釐米,口徑6釐米,蓋鈕呈瓜蒂狀,曼生設計此壺巧妙地以瓜形作器身,瓜蒂作蓋鈕,瓜藤作提樑,器身一側附管狀短流。壺由楊彭年製作,曼生與頻迦書刻。曼生即陳鴻壽,字子恭,號曼生,清代篆刻家,他與楊彭年合作而成的紫砂器風行一時,頗有“名工名士,相得益彰”之風範。傳世品,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傳世的彭年曼生壺頗多,但在一壺之上分別由兩位文人撰、銘書刻的則甚少。頻迦與曼生合作的作品甚少,傳世作品彌足珍貴,是一件造型與日用結合完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