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無事,整天就撥弄自己的破銅爛鐵---蒐藏的銅幣銀幣。
近日,赴成都文殊院附近古玩市場漫步,見一攤主門前有一枚首見的“安徽省造光緒元寶當制錢十文” 方孔銅錢。看龍紋漂亮,攜刻精細,略微討價還價,花幾十元RMB囊入手中。
回家搜尋查詢,方知此幣的真品乃權貴之身,位列銅元小十珍之首。網際網路披露出以下資訊,可見此銅幣的身價不菲!
2005年嘉德秋季拍賣會88000元成交。
2007年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春季拍賣會280,000元成交。
2012年上海崇源秋季暨十週年慶大型藝術品拍賣會632,500成交。
1980年1月,“安徽方孔十文”在美國拍賣會上首次露臉,參考價高達4000美元,後為臺灣藏家收藏。
14年後,“安徽方孔十文”在香港黃元文遺藏拍賣會上再度現身,最後落槌價為5600美元(另加10%佣金)。
據說,目前真品“安徽方孔十文”市場參考價在10萬人民幣以上。
驚訝之餘,方知此乃安徽銅元局鑄造的銅元中最為珍貴的極品。老朽是“不識廬山真面目”,看扁了它!於是,對新入藏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下決心要對它的前世今生追尋個究竟!
查相關資料學習後進一步瞭解到 “安徽方孔十文”的身世。它是“安徽銅元局”試鑄的首批銅幣。同時試鑄的,還有“安徽省造光緒元寶五文” 銅元。
查見《中國近代貨幣史資料第一冊 下冊》P567記:“直棣總督李鴻章在《機鑄制錢虧損工本無法籌補》的奏摺中雲:查閱造成制錢。字畫輪廓均尚清楚,惟機器時有損壞,極費工力。緣西洋造錢,系屬平面,中無方孔,壓成較易。今以西洋機器造中國錢式,需另添打眼挺杆,由錢模正中穿過透,始能撞出錢孔。地位殊窄,撞力過大,挺杆上下與錢模互相磨觸,最易傷損。每日每座機器,模撞修換數次及十數次不等。人工既費,成數亦少”。是否可說明此種方孔銅幣鑄造之困難。
1902年9月10日天津《大公報》載,該銅幣試鑄“未及兩日,造幣機器忽生故障,遂運至上海檢修”,機器故障原因,主要與“方孔”有關。銅元中間穿孔,需另加打眼梃杆,機器本身撞力也隨之加大,從而造成錢模和梃杆損壞。從現存實物看,除個別相對完整外,其餘背面英文“AN-HUI”部分,都有破版痕跡。
“安徽省造光緒元寶五文”銅元前後只鑄造7060枚,其中滿文“寶皖”極為稀少,“安徽方孔十文”鑄量更小,目前存世的,僅僅只有十餘枚,是“中國銅元十珍”之一。
也有研究者說, “安徽方孔十文”在民國二年又有後鑄。因此,世面上出現的太多此種銅幣可能是一種順理成章的說法。
有臺灣收藏家鄭仁杰介紹: “安徽方孔十文”分別為民間藏家施誠一、張明泉、鄭仁杰、陳吉茂(臺灣),施志民(上海)、秋友晃(日本)以及上海博物館(李偉捐贈)收藏。
日本藏家秋友晃對中國錢幣研究深透,“安徽方孔十文”也是由他最早向藏界披露。據其著作《光緒元寶》介紹,1938年平尾贊平氏會志12月號,曾刊發“安徽方孔十文”拓圖。1944年,王俠民也在中國泉幣學社年會上,出示過“安徽方孔十文”實物。
又有丁櫱文在“江蘇錢幣 2008 年第三期 JiangSu Numismatics”上著文《獨樂不如眾樂—安徽方孔光緒元寶當十銅元發現及流傳始末》,談及其家父1938年蒐藏此幣的趣事,述藏有數十枚此幣均分贈好友,證明此幣的客觀存在!
“安徽方孔十文”中為方孔,正面上下左右順序“光緒元寶”四字,外環珠圈90粒,左右分別為滿文“寶皖”,上方是“安徽省造”(其中“徽”為“山”字頭),下方“每元當制錢十文”;背面圖案為“水龍”。其龍圖攜刻精緻,漂亮。左右為五瓣中點點珠花飾,上方英文“AN-HUI”,下方英文“YEN-CASH”。
業界研究者考證,目前“安徽方孔十文”有兩種樣幣存世。
其中一為黃銅質,直徑37mm,厚2.5mm,中間方孔,此樣幣被認為是制模樣幣。因制模穿孔處破裂後還在鑄幣造成的“安徽方孔十文”銅幣又分為破版和不破版兩種。
另一種普通型紅銅質,直徑30mm,厚2mm,中間方孔未開,此幣應為試鑄樣幣。
為了研究和驗證手中的藏品,我上網查詢到近幾年網際網路上展示的同類穿孔銅幣。發現有以下幾枚與本藏品雷同者。
1、2016-06-24 11:28“安徽修藝”刊出“安徽省造光緒元寶方孔十文銅樣幣” 紅銅質一枚。說道:“已知上海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各藏一枚,四枚之中,以張璜先生這枚品相最好;破版安徽方孔銅圓,四十年代在江浙一帶一次出現了二十枚,據稱為幣模破裂後所打製,幣上有模子破裂後的裂紋痕跡,故稱為破版。 查閱當年試製安徽方孔銅圓的文獻資料可知,在試製安徽方孔銅圓的短短兩天內,由於模具的設計缺陷和操作失當,導致模具的損壞和破裂,以致無法繼續試製,裝置也只好送去上海修理,而最終只好放棄這種帶方孔的設計,由於銅圓試製一般都是單枚打製用以測試效果,所以很難想象在模具破裂後的短時間內,又連續毫無意義的試打製了數十枚破版的樣品。
因此,安徽方孔銅圓破版幣,在民國時期即有原模後製之說,究竟安徽方孔破版幣是否原模後製,比較破版與無破版幣兩枚實物之後,答案很明確:破版幣確為原模後製,根據有二。
其一,破版幣的滾邊工藝與無破版幣的完全不同,以致視覺上看來破版幣明顯的比無破版幣薄,
其二,破版幣的齒模與無破版幣所用的齒模不同,從而邊齒的形式和齒數也不同。
由此分析,在試製安徽方孔銅圓的極短時間裡,變更滾邊工藝和更換齒模既不可能也不切實際,實物的比較和研究證實了民國時期的傳說,由此可知,當時在極短的兩天內試製的無破版安徽方孔銅圓樣幣是極其稀少的”。
圖1
2、2018年新加坡中國古藝術品拍賣會,英國皇室貴族拍賣有限公司錢幣專場直徑拍賣品,1902年安徽省造光緒元寶方孔十文銅樣幣一枚,紅銅質,直徑2.8cm ,品相全美之未流通品。
圖2
3、2017-04-22 20:00 刊出《一眼緣分,罕見銅元小十珍之安徽省造光緒元寶十文方孔幣》http://m.sohu.com/a/135768166_742852/
圖3
4、2018-10-25 14:43“大宗藝術品交易顧問” 刊出《罕見的銅元小十珍之安徽省造光緒元寶方孔十文》一文,http://www.sohu.com/a/271214235_100261845,介紹的錢幣如下:
圖4
圖5
5、2019年11月10日,芝麻開門蒐藏網刊出PCGS SP 65BN安徽省造光緒元寶方孔十文錢幣,北京誠軒2019年春拍機制幣破版,系目前公司評級入盒僅此一枚。自廣東製造銅元獲利甚豐後各省效尤之物。
圖6
6、上海博物館藏錢幣 清代民國機制幣:
圖7
7、老朽的藏品高畫質圖:
圖9
圖10 分析圖1
圖11 分析圖2
圖12 邊齒,不太受看
圖13 精修過的穿壁
圖14 精修過的穿壁2
圖15 穿廓
為了驗證本人新入手的藏品的真偽,老朽對網路展示上述圖片進行了仔細對比研究發現有幾處可以毫無質疑地判為同模壓制的情況。 羅列如下:
相似特徵一:所有展示幣的幣文滿、漢、英文字書寫體一致,幣圖龍圖細節處一致刻畫細膩生動,似水上躍起的飛龍,神韻非常。幣水龍的雙龍角飽滿強勁。頂部分叉,有直徑僅0.1mm極細的多根分須。令偽作之高難。
龍眼眼皮與眼球分割明顯,眼球有睛神韻十足;龍鱗攜刻精緻翹起;龍爪剛勁有力;龍身邊的龍雲捲曲。三點位的龍雲,刻畫成一隻頭向上揚起的小鳥。龍身底部騰起的水波由點珠組成,層次感、立體感強烈!
圖16字母N右下帶有共性的點珠或流銅
相似特徵二:幣邊道內齒為點珠齒。在龍面的英文字母TEN的TE之間T字母右數第三個、八點位對應的邊道內點珠齒,水龍下面躍起的水波6點位對應的邊道內點珠齒與其他內點珠相比有向上跳躍的佈局。
在“光緒元寶”面的12點位“徽”字上左、、“造”字上右和左邊邊道內點珠齒與邊道粘連直徑大於其他內齒,六點位“制”字下左的邊道內點珠上跳。
相似特徵三:在龍圖面的三點、九點位的六點花飾由點珠組成。每個點珠的中心均有下陷點。
相似特徵四: “光緒元寶”幣面的漢字和滿文均有明顯的字型凹凸曲翹,字型壓制虛邊、刀刻痕,點珠類人工攜刻特徵。尤其是“寳”字的上蓋和下貝的左豎筆的曲翹, “光”字筆畫上的刀刻痕明顯。
相似特徵五: 幣中心方孔邊角處均有破損,方孔立面有幣芯拔模痕跡和,自然的毛邊和鋸齒狀虛邊;
相似特徵六: 在龍面上緣“AN-HUI”英文字母中的“N”字母右豎筆的根部由點珠勾成,還有直徑達1mm左右的圓形流銅,形成一個疤痕,分析可能是壓鑄模在此處破裂所致。造成此幣辨識真偽的重要特徵!
相似特徵七: 中國銀幣、銅幣中唯一用AN-HUI 標識“安徽”省的英文標識,與其他“安徽省造光緒元寶”銀幣或銅幣的“AN-HWEI”省份標識不同,被業界一些同仁和愛好者誤認為是“漢語拼音”的違早使用而懷疑是當代贗作幣。
經考證,此幣原鑄品就將安徽省用英文翻譯為“AN-HUI”並非漢語拼音,是一種歷史存在,毋容置疑!
另外,我用60倍放大鏡+微距攝影,對龍頭個牛角形龍角進行微觀研究,此藏品具有典型的壓模上轉移過來的深峻的刀刻痕,壓力令人驚歎!
根據上述七個相同的重要攜刻和壓制特徵分析,吾對新入藏品的真偽情況有三種結論:
1、1902年安徽省造光緒元寶原始鑄幣;
2、民國後期原模後鑄幣;
3、近現代原模後鑄幣。
因無法進行碳14檢測斷代,對究竟屬於哪種鑄造情況,無從斷定。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藏品均可毋容置疑地辨識為真品,而非贗品。最差的狀況,無非就是最後一種鑄造結果。因在當前的網際網路上也尚未查見“河南南陽”、“湖南婁底”、“廣東梅山”等贗品製作公司批次贗作的同模產品出售的資訊,也應該是值得慶幸之事!
其實,一枚古錢幣,除了辨識真偽,確定它的歷史價值,現代增值價值之外,還有一個文化和藝術的傳承價值,古文化的研究價值。
所以,老朽坦然認為,即使此藏品真是近現代原模鑄造的,都是值得藏有的藝術品,收藏品。花點小錢,自娛自樂,研究一下它的攜刻藝術,不也是一種休閒和快樂嗎?
2020年元月14日撰稿新浪部落格
2021年11月4日修改於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