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城武漢,別名江城。自春秋戰國以來,一直是中國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
武漢三鎮之一的漢口,更是一個典型的商業性市鎮 , 它形成於明代中葉,快速發展於清代,有“楚中第一繁盛處”之稱。
1842年,中英《天津條約》簽訂,漢口被闢為開放口岸。隨著外商的不斷湧入,這座長江中游最大的城鎮也跨入近代發展的快車道,呈現出一片畸形的繁榮景象。
本組圖片拍攝於1900年至1911年間,記錄下了古鎮漢口在清末時期的真實景象。
1900年的漢口通濟門。在武漢三鎮當中 ,漢口建城最晚。因南邊有漢水作天然屏障,故只在北部修築了城牆,並沒有形成完整的圍城 。
當時漢口自西至東有八座城門,分別是通濟門、大智門、循禮門、由義門、居仁門、玉帶門以及兩座便門。圖中可見當時漢口堡保持得相當完整,在不久後的1907年被拆除,頗為可惜。
站在高處鳥瞰眺望漢江,近處民房及各種建築鱗次櫛比,錯落有致,江邊的洋行倉庫清晰可見。
1909年的漢口外灘景象,濱江大道寬闊平坦而整潔,道邊上載有一排整齊的綠化樹,路上的行人、車輛和腳伕往來不斷。
蕭條的漢口外灘。拍攝者稱這張照片為“被遺棄的外灘”。因為當時正處在辛亥革命期間,江邊大道上的行人和江面上的船隻都明顯減少,顯得十分冷清。
以下幾張照片都拍攝於1900年,以立體照片的形式存世。這是從當時的市政會大樓向外看到的景象,樓下聚集著很多拿著各種工具等待找活的百姓,遠處的街道上,搬運工人挑著貨物來回穿梭。
市政府大樓北邊的街道,這裡是歐洲人的聚集區。兩邊都是洋樓的街道中間,有很多挑著木箱子,裡面裝滿茶葉。
當時漢口是在中國內陸最大的茶葉市場,全國各地的茶葉雲集於此。圖為碼頭的卸貨工人正在搬運茶葉。
漢江邊上的一個小吃攤,一個竹簍兩隻木桶,條件非常簡陋。幾個碼頭工人在勞動間隙,坐在小板凳上邊吃東西邊休息。旁邊的木頭棧橋上站著一名男子,正注視著拍照的鏡頭。
聖阿列克桑德教堂,又稱亞歷山大教堂,位於今武漢市江岸區鄱陽街。這座教堂建於1893年,為當時在漢口的俄羅斯茶商所捐建,因其頂部的圓形裝飾,而被形象地稱為洋蔥頭教堂。現在建築依然存在,但頂部的“洋蔥頭”已不見蹤影。
1908年的太平街街景。這裡原本是一條叫做廣利巷的狹窄土路,咸豐十一年(1861年)英國人強闢租界以後,對臨近租界區的這條土路進行擴寬,並鋪設了碎石路面。
一名民間醫生在路邊看守著他的小攤,上面擺放著各種藥瓶。他身後的牆上掛著一幅寫有“功效華佗”的白布,相當於現在患者表達感謝的錦旗。
這是一個竹子的世界,房屋是用竹子搭建的,一名男子站在地上堆放的毛竹上,旁邊矗立著一座塔一樣的建築,是用來製作竹繩的裝置。
大個子
西方男子和一名中國巨人的合影。這名巨人來自中國北方,身高達到7.5英尺,約合2.28米,比姚明還要高一點。
漢口境內的一座火車站, 當時京漢鐵路在漢口境內設有三座火車站,分別是玉帶門、江岸和諶家磯,其中江岸火車站是最大的中心站。
一個西方女子撐著陽傘站在車廂前 ,她將乘火車從漢口前往北京。一名鐵路警察站在她的身後,旁邊還有一個挎著竹籃兜售商品的小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