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110年曆史的道教建築,是如何注入紅色基因,成為中國歷史革命程序中的重要節點的?今天我們聊聊這樣一座建築,和它的紅色故事。
三官堂這個名字,相比北方而言,南方的朋友更為了解些,比如浙江定海的三官堂、成都的三官堂等等,有些地方還保留著三官堂的建築,而有些三官堂只保留了街道名稱,以此證明它曾經的存在。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廣西三官堂,不僅完整地保留了其主體建築,如今還被賦予了紅色基因,成為記錄歷史,緬懷先烈的豐碑,這就是位於廣西桂林興安縣界首鎮的三官堂。
很多人或許會疑問,三官堂到底是什麼?其實嚴格的來說,三官堂是典型的道教建築。三官堂是道教供奉天、地、水這三位神官的道觀,在科技不發達的時代,在封建社會,在以農業為主要社會職能時期,靠天吃飯的農民眼中,天氣、土地和灌溉的水,是影響他們豐產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民間,供奉這“三官”就不奇怪了。三官堂這詞曾出現在《儒林外史》中,其第五十回有這樣的描述:“那馬快頭領著鳳四老爹一直到三官堂,會著浙江的人。”
據史料記載,廣西桂林興安縣界首的三官堂建於1912年,三官堂分前、後廳,中間有天井,面寬13米,進深10.3米。1934年在國民黨飛機的狂轟濫炸下,三官堂僅剩殘垣斷壁,1936年當地居民集資,重新修復了三官堂。很多看官會問,一座道教寺院,國民黨為何被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以致花費如此大的力氣將其炸燬?其實這正是本文的要點,也是這座道教建築成為紅色記憶緣由。
話說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的第1、3、5、8、9軍團及其中央領導的第一、二縱隊,合計近九萬人,開始了中國歷史上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
國民黨軍隊對工農紅軍開啟了瘋狂的圍追堵截,1934年11月25日,在紅軍各級指戰員的努力下,陸續的突破了敵人的三道封鎖線,繼而長征中的工農紅軍進入了廣西境內。
為了阻止紅軍繼續向西挺進,國民黨軍隊將湘江作為第四道封鎖線,擺在紅軍面前的路只有一條,就是渡過湘江才能繼續西行。紅軍決定在湘江沿岸的界首、大坪、屏山渡等處渡江。為了紅軍大部隊迅速渡河,擺脫國民黨的追剿,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的一部,於11月27日佔領了從界首、大屏及屏山的30公里湘江沿岸的各渡河點。
28日紅軍工兵部隊又在界首架設了三道浮橋,同日中央一、二縱隊和三軍團,及其紅軍中央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同志,由首界順利渡江。繼而成功的突破了國民黨軍隊的第四道封鎖線,當時紅軍渡江總指揮,朱德總司令,就是在三官堂指揮千軍萬馬渡江的。
在突破湘江的戰役中,紅軍正處於生死攸關之時,紅軍成功渡江不僅僅成為紅軍繼續西行長征的保證,更是使之國民黨妄圖剿滅共產黨的陰謀破產。而三官堂正是這重要歷史事件的“見證人”,它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不言而喻。
如今戰火已經褪去了近80載,昔日紅軍戰士渡江的浮橋,早已經被現代化的鋼筋混凝土橋所替代,在界首老街上,早已不見紅軍戰士渡江時的匆忙景象,街道上一片寧靜祥和,每個人臉上都掛滿幸福的喜悅,而這段歷史,不能因為時間的久遠而被世人淡忘,我們如今的生活,正是那些普普通通的紅軍戰士,用生命、用青春換來的。
突然想起電視劇《功勳》裡面李延年的一句話:“可能到了和平來臨的時候,我們已經看不到那個幸福的場景了,不能和親人們團聚了,但是祖國會記得我們,親人會感謝我們,是我們讓他們過上了和平幸福的日子!”或許這也是八十年前,紅軍戰士想法,正因有著無數革命先輩的犧牲,才有了我們如今百姓的幸福生活,才有瞭如今祖國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