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這個問題,有可能為時尚早,但也不一定。
蝸居這個詞,最早應該是形容一個人或一個家庭委屈地生活在某個城市的某個角落的某一間小房子裡的那種狀態。
不過我相信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特別是宇航技術的發展,“蝸居於地球”很可能會在未來的某一天被用來形容那時候人類的一部分個人以及群體。
就像阿西莫夫《銀河帝國:基地》系列小說裡所描繪的那樣,未來的人類遍佈於銀河系的每個角落,而地球早已經被人們遺忘。
《三體》的作者劉慈欣可算是國人當中嚮往星際世界的代表了。雖然《三體》系列小說的主線故事是發生在太陽系內,但從他的眾多作品中,完全可以看得出來他對星際級甚至宇宙級宏大敘事的痴迷。
在他看來,星際世界是人類的未來。所以最近各大網際網路公司所推崇備至的“元宇宙”讓他感到了擔憂:如果穿上一套廉價的VR裝置就可以遨遊“太空”、探索“星際”,那麼人類還有動力繼續發展宇航技術嗎?
其實關於人類的未來,可以有很多種答案。而我覺得人類世界的大融通,就是其中之一。
這就像人有內向和外向之分,可能大部分人喜歡外向的人,殊不知內向的人也可以活得很精彩,外向的人卻有可能難以感到滿足。
探索星際可以算作一種外向的特質,人類大融通可以算作一種內向的特質。
目前看來,要外向,真的有可能難以讓人類滿足。因為宇宙的時空尺度實在是太大了,這就註定了在很長很長的、難以預見的一個紀元內,星際航行將只可能是極個別人才能參與的事。而顯然,極個別人是沒辦法代表全人類的。
但是在一個可以預見的紀元內,人類內部實現大融通是有可能的。人類世界的融通,意味著不再有戰爭,不再有巧取豪奪,不再有讓人難以忍受的苦難。
我們都知道,當一個人獲得了其內部的和諧,他也就更加外向更加開朗了。
這樣看來,星際世界至少是人類未來的下下一個答案了。而我們現在要追尋的是下一個答案。
那麼,“元宇宙”有沒有可能幫助我們追尋下一個答案呢?我想,這是有可能的,因為人類受限於感官,如果能擴充套件感官獲取的資訊渠道和維度,突破感官的壁壘,這對人類的認知肯定是可以產生積極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