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一段我國航天員起床洗漱的影片走紅網路,也讓“天宮”空間站再度進入大眾視野。這座由我國獨立建設的空間站,凝結了無數科研人員的智慧與汗水,近日,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馮凱教授團隊就收到了一封來自天津航天機電裝置研究所的感謝信,感謝團隊在空間站研究過程中地面微低重力模擬試驗相關技術突破給予的重要支援。
感謝信中提到,在空間站研製過程中,地面微低重力模擬試驗是重要的一環。面對空間站任務提出的超重負載微低重力試驗需求,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馮凱教授、李文俊助理教授帶領團隊給予了重要支援。團隊突破了“大承載-低擾動”靜壓氣體軸承技術,提高了氣浮式微低重力模擬平臺的承載和精度極限,有力支撐了空間站相關試驗驗證任務的順利完成。在感謝信的結尾,研究所表示,希望雙方將來繼續攜手,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馮凱教授長期從事高階裝備關鍵部件的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近5年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自然科學基金(3 項)、裝備預研基金(2項)等各類專案近20項,在MSSP、ASME會刊、IEEE會刊等行業頂級期刊上發表第一/通訊 作者SCI收錄論文49篇,授權發明專利29項,成果得到美國、德國、日本、法國等多位ASME Fellow的正面評價和 跟蹤研究,獲國內外同行“最適合透平機械的軸承型別之一”“令人興奮的研究工作”等高度評價和跟蹤研究。
馮凱教授在2019年中國航天日上發言介紹氣浮高階關鍵部件的應用
“氣浮技術”是馮凱教授課題組的研究方向之一,透過氣懸浮,使得運動部件與基座之間產生氣膜,實現“無摩擦”運動,能做到“千鈞為輕,不失黍絫”,是以高階晶片製造裝備為代表的精密製造、能源動力、航空航天等領域高階裝備關鍵部件的“卡脖子”技術難題。
馮凱教授團隊一直注重如何將理論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他曾主持起草氣浮技術國家標準2項,參編“現代機械設計手冊”。團隊與核九院、航天一院、格力等企業和研究所合作,主持開發了6餘種近20款核心氣浮裝備。團隊開發的軸承結構、設計軟體和測試系統被國內外多家世界 500 強企業和國防軍工院所所採用,打破國外對我國高效能氣浮零部件的壟斷。
拓展閱讀:
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的前身為1908年興辦的機械科,是湖南大學歷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學院設定有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工業工程、工程力學、智慧製造工程等6個本科專業。
學院以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學院和世界一流學科為奮鬥目標,秉承“實事求是,敢為人先”的理念,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標誌性成果。近幾年來獲得國家級科研獎勵5項、部省級科技獎勵70餘項;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項、部省級教學成果獎10餘項,建有2個國家級本科教學實驗基地;在國內外大學生科技競賽中多次獲獎。(資料截至今年3月)
歡迎關注"湖南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獲取關於985、211、"雙一流"建設高校——湖南大學的精彩資訊!
部分素材來源: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官網、HNU機械院、HNU機械院研究生、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