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題:科技這樣“點亮”美好生活——盤點國家科技獎勵大會那些惠民創新
新華社記者董瑞豐、董雪、陳席元
傳染病防治、高階醫療裝置研發、糧食提質增產、建築遺產保護……最新舉行的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褒獎了多項惠民利民的創新,彰顯科技“點亮”美好生活的潛力。
(小標題)面向健康:醫學科技自立自強
磁共振,一種大型高階醫學影像裝置,是臨床診斷、科學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但長期以來,此類進口裝置價格昂貴,國產率不足5%,我國百萬人擁有量不足美日等國家的十分之一。
“改變狀況的唯一途徑是自主創新。”上海聯影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張強心中篤定,這是一條艱難卻註定走得長遠的創新之路。
在國家科技專案持續支援下,上海聯影攜手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成功自主研製我國首臺3.0T高場磁共振,整體效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該專案榮獲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健康是1,沒有1,再多的0也沒有意義。維護人民健康,必須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
從麻風危害發生的免疫遺傳學機制探尋,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從重大呼吸系統疾病的防、診、治,到中醫藥臨床療效的評價規範……越來越多科技工作者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立足醫學科技自立自強,為14億中國人的美好生活不斷增添福祉。
(小標題)端好“飯碗”:數十年接力奮鬥
水稻,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為了端穩、端好百姓“飯碗”,科學家們幾十年如一日接力奮鬥,將研究“種”在祖國的大地上。
“種質資源是農業的‘晶片’,我們從20世紀末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收集水稻種質資源,加快基因挖掘、品種創新。”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研究員羅利軍說。他們團隊聯合國內多家科研機構共同完成的“水稻遺傳資源的創制保護和研究利用”專案,此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如今,該團隊構建起水稻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平臺,育成的71個水稻新品種已大面積推廣生產,解決了水稻育種中優質與高產、高產優質與節水抗旱等優良性狀難以兼顧的難題。
創制新型澱粉產品,在食品、膠黏劑等領域應用推廣——江南大學教授顧正彪團隊等合作完成的專案“澱粉結構精準設計及其產品創制”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同為這所大學的教授,劉元法團隊等合作完成的專案“食品工業專用油脂升級製造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推動了我國相關加工食品的升級換代和健康化,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科技創新的前進方向。一代接著一代幹,把一張藍圖繪到底,科技工作者正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小標題)創新為民: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杭州西湖,素有“三面雲山一面城”的美譽。東南大學建築學院王建國院士團隊將衛星定位技術與風景觀覽藝術結合起來,重新規劃遊船線路,讓“泛舟西湖”更具美感。
東南大學等單位共同完成的專案《中國城鎮建築遺產多尺度保護理論、關鍵技術及應用》,此次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從工業煙氣汙染治理,到水利工程泥沙調控,再到人工智慧、大資料技術……一項項服務民生的創新專案,得到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充分肯定。
自主創新事業大有可為,科技工作者大有作為。獲獎的科研人員紛紛表示,未來要繼續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加快推進產學研用結合,讓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惠及百姓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