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之後是什麼
(作者:鄧言午)
(前言:整個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以及所有物體的運動過程,包括人類精神世界的活動過程,都是有記錄的;這些記錄現在有一個名字,叫做“資料”;這些資料被儲存在你所能想象到的任何一個載體中,當前的載體是一些被稱為“雲”的計算機;這些資料可以按照任何一個形式、或規模、或級別的系統的要求構建出這個系統的虛擬模型;這些模型可以還原或重建、預測或新創任何一段時空中、或整體時空中所有物體的運動過程和內在關聯;這些模型構成了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的另一個平行世界,包括我們人類本身,當滿足一定的條件後,即可替代我們這個世界!)
古人打仗追求“先勝而後求戰”,靠的是什麼呢!就是“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用今天的語言來說,就是基於地理資訊系統和國民經濟等資料的分析和預測。對於當時的人來說,這些資訊絕對稱得上“大資料”了!而且更有意思的是,這些資訊“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意思就是來源於諜報,這是能夠做到“知己知彼”的基礎。他們不可想象,兩千多年後,人們是從一個名叫“雲”的東西里獲取資訊的。
1990年正式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的主要目標就是把人體內約2.5萬個基因的密碼全部解開,同時繪製出人類基因的譜圖。換句話說,就是要獲取組成人體2.5萬個基因的30億個鹼基對所包含的人類全部遺傳資訊。這些資訊,不僅能夠修改具有缺陷的人體基因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同時也能夠獲得複製一個人所必需的全部資料!而要完全獲取這些資訊,按當時的計算機水平測算可能需要100年時間。
十幾年前,有一個詞經常被人提起,“資訊爆炸!”而今卻不常有人再提這個詞了。因為資訊變成了資料,變成了0和1;因為有了“雲”,有了分散式系統,有了非關係型資料庫;將來還會有基因晶片,還會有生物計算機,還會有能夠將資料儲存於大自然中任何一個載體的技術。而且,人們可以藉助一個偉大的工具——“搜尋引擎”,輕鬆的找到希望瞭解的資訊。而今,衡量一個網站的價值,第一個指標就是這個網站包含的資訊量的大小。資訊量越大,越有價值,訪問的人自然就多,不僅索要它的資訊,還不遺餘力的往裡新增資訊。人們不再擔憂資訊的過載、資訊的爆炸、資訊的無窮和莫測。
2004年,美國二十世紀福克斯影片公司出品了一部科幻電影《後天》。影片前一部分描寫了那麼多的自然災害都沒能引起政府對氣候變化的足夠重視,而當氣候學家透過對大量的氣候資料進行建模並對之進行趨勢分析,得出地球將在幾天內進入新冰河時期的結論,才使得政府最終下定決心下達向南疏散民眾的命令。十年後的2014年,法國導演呂克貝松出品了另一部科幻電影《超體》,片中一位腦力開發達到100%的超人最終化作一個隨身碟,而這個U盤裡的資料包含了她對整個世界的認知。
這就是資料的力量!
網際網路時代,人的資料
我們正身處這個時代的開端!即使只是開端,也已經給人類運動、社會結構、經濟發展等各方面帶來了翻天覆地的鉅變!
網際網路首要的技術特徵是將全球範圍內的計算機、儲存裝置及其他周邊裝置透過網路連線起來;人們透過網路、電腦或各種終端上網裝置及其人機溝通介面實現資訊的獲取和使用、釋出和儲存。人們在網上閱讀新聞、看小說、聽音樂、看電影、看別人的留言、檢視商品或服務資訊、檢視銀行賬戶資訊等等行為,都屬於資訊的獲取和使用範疇;人們在網上釋出各類資訊、上傳各類檔案、給別人留言、訂購商品或服務、下達轉賬支付指令等等行為,都屬於資訊的釋出和儲存範疇。
人們在執行上述行為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資訊,這些資訊以資料的形式被儲存下來。這些資料主要包括主體釋出的資訊、主體接收的資訊、主體的行為過程資訊等等。這些資訊的型別是多樣化的,例如各類機器語言格式的文字、數字、表格、圖片、音訊、影片等等。全球的網民每分每秒都在網上建立資料、留下運動痕跡,這些資訊的量是巨大的,至少是海量級的資料,因此暫可稱之為“大資料”了!但無論如何,網際網路時代的資訊還是人的資訊、資料還是人的資料!
從上述這些行為來看,網際網路時代最重要的社會現實意義是人與人之間透過計算機和網路被連線到一起從而實現資訊的相互溝通以及進行一些相關的工作。隨著這些資訊的單向或互動的傳遞,自然就形成了一些基於網路的社會行為及其業務,例如報社、圖書館、影院、咖啡館、檔案室、商場、銀行等等。於是,人類的生存模式、人類對地球的“改造”方式,以及人類的思想觀念和體能特徵等等都會因之而發生重大改變。但無論人類發生怎樣的變化,人類還是地球的主角,人類還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在宇宙間生存和發展下去。
物聯網時代,物的資料
當網際網路完成了其第一步的目標,將人與人連線起來之後,即開始著手將“物”再連線進網際網路了。廣義的講,這裡的“物”包括宇宙間的萬物!不僅僅是人,還包括其他動物和植物;不僅僅是機器裝置,還包括土地、湖泊、河流、海洋、天空、地核;不僅僅是人類肉眼看得見的東西,還包括分子、原子、電子;不僅僅是地球上的物,還包括地球以外的物......這是從中觀、到微觀、到宏觀、再到宇觀的“物”!
物聯網的發展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一定是其伴隨著其他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當年錢學森在研究“開放的複雜性巨系統方法論”的過程中,曾無數次停下來等待更快速度計算機的產生。假設,在全球每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放置一個溫度感測器,那麼一共是5.1億個,如果每個感測器每分鐘傳送一個溫度資料,那每年將產生268萬億個溫度資料,這個數量還只是滄海之一粟,假設是每平方米放置一個呢?每秒鐘傳送一個數據呢?這種宇量級的資料量靠人工來輸入、或生成、或分析是肯定不可能的,只能是由感測器和相關裝置來產生,由網路來傳輸,由“雲”來儲存和計算。而到了那個時候,網路是什麼樣的、“雲”是什麼樣的、計算機是什麼樣的,可能只能靠想象了,也許就是電影《阿凡達》裡描述的那棵樹和動物們身上的那條辮子。
隨著物聯網的不斷髮展,人類可以對世間萬物進行監視、控制、分析和研究,這些行為都是水到渠成的事。但是,這一切都只是初級階段,只是對由這些“物”自身所產生的資料的簡單利用。例如,在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時代就能看見的智慧公路、自動灌溉系統、電力遠端監控等等。那麼,在物聯網時代,人類使用資料的高階形式是什麼呢,那就是基於資料對事物進行“數字建模”,從而達到對事物的還原、最佳化、改造和“完善”。
假設,當我們擁有了在特定環境下的隨著時間變換的一棵樹的整個生長過程中的所有資料,包括土壤、空氣、陽光、水分、氣候、相關動物影響行為等外在資料,也包括尺寸、重量、密度、溫度以及化學成分等內在資料。那麼,透過計算機可以使用這些資料為這棵樹建立一個全生長過程的還原模擬模型,還可以透過對該還原模型進行模擬改進分析,併為這棵樹建立一個經最佳化推理過的最優的全生長過程模型,最終,我們可以按照最佳化模型培植出更優秀的樹種。這只是宇宙萬物中的一個例子,假如這個建模物件是一個人,會怎樣呢!?是整個人類社會,又會怎樣呢!?
總之,物聯網時代,大資料不再僅僅是由人類的行為而產生的資料,而是包括人類在內的天地萬物周行不殆的執行資料,它們就是組成這個世界的原始素材!
人工智慧時代,機器的資料
如果說物聯網時代的大資料還是為人所用,那麼人工智慧時代的大資料就已開始為物所用了,當然,最終還是服務於人類。顧名思義,人工智慧是人類賦予機器的一種能力,希望機器能像人類一樣思考和行為,所以廣義上的“機器人”就是人工智慧機器的代名詞或是客觀存在的載體,而且有意思的是後面始終要加一個“人”字,而不是單純的“機器”。
我們現在所能理解的機器人主要分三類,一類是遙控機器人,就是機器按人的實時指令進行動作,例如拆彈機器人、鐵甲外衣等;第二類是程式機器人,即機器按人類輸入的既定程式進行動作,例如焊接機器人、數控車床等;第三類是人工智慧機器人,例如滅火機器人、智慧電梯等,它們能夠自己獲取資料、自己根據既定的目標分析資料、自己根據既定的目標制定行動計劃並實施。之所以第三類機器人是人工智慧機器,那就是因為它行為的既定目標還是由人類來設定的,這一點一旦突破,就不是人工智慧了!
人工智慧時代,機器人會按照人的意志去採集更多的資料,並且對資料自動進行整理、分析,然後建立模型再進行演繹、推理和最佳化,最後得出行動方案並提供給人類執行或者自己去執行。在那個階段,世間所有的資料都來自於機器人的採集和彙總,資料量將達到現代人類目前所無法想象的規模;資料的處理和儲存能力都基於機器人的儲存和運算能力,那時將沒有計算機和伺服器的概念,每一個機器人都包含了我們現在所理解的計算機和伺服器的功能,世間所有的機器人將連線而成類似我們現在所理解的“雲”一樣的東西;而且,由於機器人的能力遠遠高於人類,所以絕大多數決策的執行也都只能依靠機器人去執行。
人工智慧時代,人類多了一個幫手,機器人,去按照人類的意志瞭解和改造世界。人類透過機器人對資料的使用達到了從物質層面瞭解宇宙萬物的最高階階段,人類“改造”宇宙萬物的能力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
機器智慧時代,虛擬的資料
機器智慧時代和人工智慧時代一個最本質的區別在於機器人的行為目標不是由人來設定的,而是機器人自己來設定的。那時的機器人不應再稱為“機器人”,現在還不能夠知道稱呼它什麼,但最起碼應該去掉一個“人”字。從當今人類所能預見的能力看,機器具備智慧的一個必要前提是機器具備了學習能力,從而具備了思考能力,再後有了決策能力,至於執行能力,那是它們與生俱來的能力。
機器智慧時代還伴生著一個關鍵現象,就是:人的行為目標也不是人自己設定了,而是由機器代為設定了。自人工智慧時代起,每個人都會擁有一個或幾個機器人伴侶,就像電影《超能陸戰隊》裡的機器人大白,這些機器人在負責這個人的知識傳輸、健康管理、娛樂遊戲、文秘檔案、資訊交流、安全保衛、跑腿辦事等等事務的同時,這個人從生到死的所有資料也都為這個機器人所掌握,並且同全部人類的資料庫相共享,這個人的人生軌跡都已被這個機器人順理成章的“建模”了,這個機器人會根據全部人類從早期古猿類階段的歷史資料同未來發展趨勢的模擬資料相結合為這個人的一生制定了上億種方案(絕對的私人訂製!),然後在這個人的生命過程中不斷進行引導和干預,從而實現不斷而持續的對人的行為目標進行修訂。到了機器智慧時代,人類最終將受到機器的引導或操控!
在一個完整意義上的機器智慧時代中,具有智慧的機器是主體,人類同其他世間萬物一樣已經演變成了客體。當機器擁有了世間過去和將來的全部物體和事務的所有資料,那麼,他們可以隨時建立一個一定範圍的數字模型,例如,一個虛擬的美國!可以設定從公元1776年7月4日那天為起點建立美國數字模型,因為擁有了這個國家從那個時點起所有的包含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的所有資料,就可以使歷史在模型中重新演繹一遍。同理,人類或機器為了某些目的,可以隨時回到歷史上某個時點上的某個地點的數字模型中,即實現現在我們所稱之為的“時空穿越”。
誰知道呢,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以地球為特定範圍的時空是不是某個或某幾個機器所設定的模型呢,我們都是具有自我感知的資料模型,而不知是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
或者,另外一種更可怕的結果是,對依照整個人類發展史而建立的模型進行趨勢演繹、推理和最佳化之後,結論是:“沒有人類,這個地球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