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話漁村
漁村不是打魚人家,也不是背山臨海之地,而是饒平縣中部一個盛產青梅、楊梅、橄欖、山棗等名優水果的鄉村,離縣城約28公里,昔年羊腸小道,今交通方便。漁村四面山巒疊嶂,景緻奇特無雙,山外有山,山山相連,果外有果,果果成林,村外有村,村村相向,峪外有峪,峪峪鄉鄰,史有:桂竹根、芹菜洋、丁心洋、永盛、明堂、金背、溪角、長柯、龍堂、西坑、燎仔、梅林、南洋、下村、舊樓、新樓、下書、後頭等俗稱漁村十八鄉。
漁村地名,史有幾稱:漁倉、缶倉、惠村,民國初期有名人以“前有南洋,後有楊林”兩村名演變為“漁村”。漁村地處閩粵邊陲(屬客、潮、閩語區),宋、元時代,這裡有陸、何、李、周、塗、楊、詹等姓氏在此開拓,明、清時有江、王、張、鄧、陳、邱、黃、羅、袁等姓先後共16氏族在此居住,現有其遺址地名。迨清末民初,因屢遭盜賊搶劫,居民逐漸遷徙異地,或受大族同化而沒落。現繁衍於漁村的僅有王、黃、張、劉四姓氏,他們都是漢族世家,從中原地區的河南、洛陽、山西等地,或因避亂或謫官南下,先入江西經福建寧化石壁而後進入饒平。
王氏,王氏出於太原系者,始自姬姓,由來久遠。周靈王太子晉,字子喬,因直諫被廢於太原郡為庶人,故以“太原”為堂號。其子敬宗,仕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因以“王”為氏。初卜居山西太原,後遷福建,世稱巨族,迨至南宋淳四年(公元1244年),第75代孫王淳質,諡太乙,令妻秦氏攜五男(惟和、惟平、惟亨、惟貞、惟良)從福建寧化縣石壁村遷到海陽絃歌都下饒堡鳳凰山下之東坑尾王厝鬥(今新塘鄉內東山村)避亂定居。王淳質與秦氏乃為入饒王氏之鼻祖。
王淳質之長子王維和(入饒二世)傳下至第五世王安祿,從內東山嫡支來東官定居。明宣德間又從東官移居黃洞(今鐵寮柯)後遷溝背(即舊樓)創業。迨至九世王大六為漁村王氏開基祖(列王氏世系75世),於景泰三年(1452年)壽終53歲,葬於鐵寮柯,妣許氏十六娘生三男,長子師養,字宗盛為石壁盧過繼。派居漁村王氏繁衍至今人口六千多。
張氏,張氏出身姬姓,相傳黃帝第五子名揮,他創制了弓長,後來官名二字合成一字,就成為張姓,張望族世居清河郡,故以“清河”為堂號,以揮為鼻祖。揮生子名昧,昧生二子。傳至79代張平,仕韓為相,歷唐朝五代傳至108代張九齡,為開元時宰相,唐末戰亂,世族各分遷關中、豫章、閩汀寧化而居。乾符二年(875年),張道宗與黃巢戰於黃梅致傷,遂擇籍隆眼城而居,是為張氏入潮始祖。傳至138代張肇基(名盛德)為上饒張氏開基祖。
張肇基屬下四世張雞田於明隆慶年間遷居南洋創業,為漁村張氏始祖。至1991年已傳至22代,漁村張氏共有六百多人。
黃氏,黃氏源於頊高陽氏曾孫陸終之後,有南洋兄弟三人,南陸居次,食邑於黃,賜姓為黃氏,以南陸為太始祖,傳到23世孫黃淵居江夏城西,遂以江夏郡為堂號。東漢以後,92世孫黃侃避亂由江夏光州,再遷福建邵武縣和平鄉,傳到126世廣州刺史黃龍(黃潛善)第七子久安居汀州府,生子建饒(大三公)生六子。元天順年間(1328年)裔孫從上饒堡徙往東山居住,至四世孫又徙居漁村下村居住。據1991年調查,漁村黃氏已傳下23代,100多戶,400多人。
劉氏,劉氏自宋末元初從寧化石壁遷往大埔松柏坑,由劉谷祥(禎善)遷入饒平劉厝園定居,後為石井開基祖,元天順年間,孔寬公由石井徙到漁村西坑鄉創業,為漁村西坑劉氏始祖。至1991年已傳下17代(“邦”輩)裔孫已有90多戶,近4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