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317年~420年),是由西晉皇族司馬睿南遷後建立起來的王朝。此外,史書中又仿東漢稱中漢,稱東晉為中晉,寓以晉室中興之意;又東晉統治地區大部分在江東,古稱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東晉。
東晉是門閥士族政治,與北方的五胡十六國並存,這一歷史時期又稱東晉十六國。東晉時代,也曾經內部四分五裂。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
東晉曾多次試圖北伐,但由於內部不團結,除了最後篡晉的劉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餘都無建樹。祖逖本有希望恢復舊土,但他被司馬睿挾制,鬱鬱而終。桓溫的北伐則先後被苻雄、慕容垂擊敗。太元八年(383年),前秦天王苻堅率兵南侵,東晉宰相謝安力主抗擊,派謝石、謝玄率軍,在淝水之戰大獲全勝,苻堅隻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勢從此而成。後有桓玄叛亂,廢安帝,自立為天子,後為大將劉裕所平,擁恭帝,然大權落裕。
元熙二年(420年),宋公劉裕廢除晉恭帝,建立劉宋,東晉滅亡,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
衣冠南渡
晉元帝司馬睿原屬於東海王越一黨,鎮下邳。當時江東少受中原戰亂影響且財富充裕,但由於吳人不得志於晉室,甚至有意光復吳國。吳姓世族以義興周氏及吳興沈氏併為江東二豪,吳郡朱、張、顧、陸四氏居次。
太安二年(303年)、永興二年(305年)及永嘉四年(310年)間江南發生三次叛亂,皆由義興周氏的周玘所平定,使江南得以穩定,史稱三定江南。
永嘉元年(307年)八王之亂後,司馬睿聽從王導建議遷鎮到建康。南遷后王導以“鎮之以靜,群情自安” [3] 政策穩定政權,他藉由當地名士顧榮、賀偱為引,進而獲得吳姓世族的擁護。而後大量北方世族及皇族衣冠南渡,在王導號召下共同支援司馬睿,使得江南諸州次第歸附,東晉得以偏安。
建興五年(317年)西晉滅亡後,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廷,為晉元帝,史稱東晉。但晉廷穩定後大量引用僑姓世族(原北方世族),壓抑吳姓世族。使周玘等吳姓世族不滿,有意叛變,但事洩未果,周玘憂鬱而死。其子周勰繼之,意圖叛變,其叔周札洩密而未果。而後晉室分化周沈二氏,使其先後崩潰,並將親晉的朱張顧陸四氏遞升。然而,由於僑姓世族持續侵犯江南經濟並打壓南方世族入仕朝廷,使得僑吳世族在政治及經濟上的衝突仍在。加上世族對漢族歧視、與朝廷分庭抗禮;中央與方鎮對立及野心家的崛起,使得東晉一朝始終動盪不安。
因為北方外患威脅仍在,東晉朝廷賴世族及方鎮的支援以穩定局勢,這使得不少實力派世族意圖叛變,奪取政權。當時晉元帝倚重王氏,任王導丞相、王敦專政軍事,時稱“王與馬,共天下”。王敦素來桀傲,有意控制朝廷,晉元帝為了抑制王氏權勢,以劉隗、刁協、戴淵等人牽制,並防禦京師。王敦萬分怨恨,於322年發兵,攻陷建康。刁協等人被殺,史稱王敦之亂。晉元帝備受恐懼,憂憤而死,太子紹繼位,是為晉明帝。當時王敦欲篡位,移鎮姑孰(今安徽當塗縣),但於324年病危。晉明帝下令討伐,平亂成功,由於王導未附逆,所以王氏仍受晉室重用。
太寧三年(325年)晉明帝去世,太子衍繼立,是為晉成帝。由王導及外戚庾亮輔政。當時軍事重鎮分由陶侃鎮守荊襄地區及由蘇峻及祖約等鎮守淮南地區。陶侃懷疑因為庾亮的干預,使得未能輔政而感到不滿。庾亮為了提防陶侃,任溫嶠鎮守武昌。由於蘇峻及祖約對庾亮鞏固中央的政策感到不滿,於327年反叛。次年蘇祖聯軍攻陷京師,脅持晉成帝,庾亮逃至尋陽(今江西九江市),史稱蘇峻之亂。此時陶侃觀望,經溫嶠力勸之下決定討伐蘇峻。蘇峻迎戰陣亡,329年陶溫聯軍收復京師,平亂成功。事後庾亮請罪,外調鎮蕪湖,朝廷由王導執政。
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庾亮代之,仍遙控朝廷,與王導交惡。
鹹康五年(339年)后王導與庾亮先後去世,由庾翼執政,掌握荊州軍權。
永和二年(346年),東晉安西將軍桓溫伐蜀,次年3月克成都,控制漢水上游和四川盆地的成漢政權滅亡。至此,東晉統一了南方,與後趙隔秦嶺淮河對峙。
東晉本身並沒有強大的實力,主要是憑著長江天險,偏安江南;及依靠丞相王導號召南遷避難的中原士族。王導選取北方名士百餘人做屬官,並聯合南方大族,取得他們的支援。不過,南北大族之間時常發生衝突,內亂頻生,導致東晉政權並不穩定。
偏安南方
自晉懷帝從祖弟琅琊王司馬睿遷鎮建康後起,王氏—司馬睿政治集團開始對中原播亂的京都洛陽及長安流亡政權作壁上觀,表現出極度消極的小富即安的心理。曾參與、目睹八王之亂權利分配的王馬集團,多少延續著各王角逐權利的爭鬥,實際上深受原東海王勢力影響的司馬睿也不可能會祛除司馬氏唯權是圖、不顧手足的陰暗心理,以此主觀上了決定琅琊王勤王中原、關中的虛偽性。司馬氏、王氏尚未立威信原東吳士族,客觀上決定該集團也不可能盡心盡力地發兵中原與匈奴漢軍交戰,何況有冒險之虞,所以表現為偷安於江東。
南方地勢險要,有長江天險,易守難攻,十分易於防守,有戰略的優勢。自淝水之戰勝利後,南北的局勢穩定,南北疆界大致以長江為分界線。南方水陸交通十分便利,商貿頻繁,商品經濟發達,有利於增加國庫的收入。
由於少數民族的入主中原,使他們更多的接觸到華夏文化,與漢民族逐漸發展為同一生活習慣的民族,進而被漢族融合。自魏、晉、南北朝之後,中原北方大體已形成以漢族為主,其他少數民族混居的人口構成形式,使中國正式成為具有相似生活習慣的多民族國家。
西晉滅吳國後,南方士族被排斥,仕進很困難。陸機薦賀循表裡雲:至於荊、揚二州,戶各數十萬,今揚州無郎,而荊州江南乃無一人為京城職者。南方士族對中原士族的獨霸仕途,當然不能滿意。王導想在吳國舊境內建立以中原士族為骨幹的東晉朝,聯絡南方士族便成為極其重要的事務。晉元帝初到建康,南方士族都不理他,過了大半年還沒有人來求見。王導很擔心,和從兄王敦商議,替晉元帝制造威望。一個節日,王導請晉元帝坐肩輿出巡,王敦王導和北方名士都騎馬隨從,顯出晉元帝的尊嚴。南方士族顧榮等在門隙窺看,大驚,相率到路旁拜見。王導對晉元帝說,顧榮賀循是南方士族的首領,招這兩人來任職,其餘士人自然都來了。晉元帝使王導親自去招顧、賀,二人應命來見晉元帝。從此,南方士族歸附,成為東晉政權的一個構成部分。
士族間必須說洛陽話,通婚姻必須嚴格衡量門第的高低。王導為聯絡南方士族,常常說吳語。北方士族驕傲自大,說王導沒有什麼特長,只會說些吳語罷了。王導曾向南方士族陸玩請婚。陸玩辭謝說,小山上長不了大樹,香草臭草不能放在一起,我不能開亂倫的例。北方士族輕視吳語,實際就是輕視南方士族,南方士族拒絕和北方士族通婚,表面上是謙遜,實際也是輕視北方士族。陸玩曾在王導家食酪得病,寫信給王導說,我雖是吳人,卻幾乎做了傖(音倉cāng南人輕視北人的稱呼)鬼。這都說明南北士族的界限很分明,北方士族的政治地位比南方士族高,南方士族並不心服。義興郡強族周玘,因被北士輕侮,準備起兵殺諸執政,以南士代北士。陰謀敗露後,憂憤發病,死時囑咐兒子周勰說,我是被那夥傖子氣死的,你能報仇,才是我的兒子。周勰集合一些怨恨北士的豪強,謀起兵攻王導、刁協等。事敗後,王導因周氏強盛,不敢追究。在晉元帝即帝位以前,王導的政治措施,主要是在爭取南北士族間相對的平衡,由於王導的忍讓,基本上是成功了。
王導在政治上取得這些成功,關鍵在於給士族安排了經濟上的利益。南方各級士族自然就是各級地主,其中強宗大族,如吳郡顧氏、陸氏,義興郡周氏,都是擁有部曲的大地主,不允許北方士族侵犯他們的利益。王導定僑寄法,在南方士族勢力較弱的地區,設立僑州、僑郡、僑縣,安置北方逃來計程車族和民眾。僑州多至司、豫、兗、徐、青、並等六州,僑郡僑縣為數更是繁多。這種僑州郡縣大都在丹陽、晉陵、廣陵等郡境內,形勢上可以保衛建康,同時流亡士族保持原來的籍貫,憑藉勢力在寄居地依然奴役從北方流亡來的民眾,逼迫他們當奴隸或佃客,為自己創立新產業。僑州郡縣有大量的各級文武官職,當然又是流亡士族的出路。所以,僑寄法雖然是紊亂行政系統、加深人民窮困的惡劣制度,但對東晉政權說來,卻是安置流亡士族,緩和南北士族間矛盾的重要措施。
王敦作亂
晉元帝只想做個偏安的皇帝,王導也只想建立一個王氏當權的小朝廷,他們的目光專注在江東內部的權利分配上,從來不作北伐的準備,而且還反對有人主張北伐。晉元帝將要稱帝,周嵩上書勸他整軍講武,收復失地,那時候稱皇帝不算遲。周嵩說忠直話,幾乎被殺死。熊遠要求朝廷改正過失,說不能遣軍北伐是一失,朝官們忘記國恥,以遊戲酒食為正務是二失。熊遠說忠直話,掉了京官出去做地方官。誰主張北伐,誰就被排斥,至於實行北伐的祖逖,當然要遭到冷酷的對待。祖逖是當時最識大體最有才能的傑出人物。中原大亂,祖逖率親友數百家來投晉元帝,要求率兵北伐。
313年,晉元帝給他豫州刺史名義,又給一千人的食糧和三千匹布,叫他自己去募兵、造兵器。祖逖率部曲百餘家渡江北上,在淮陰鑄造兵器,募兵得二千餘人。祖逖軍紀律嚴明,得廣大民眾的愛護,屢次擊敗石勒軍,收復黃河以南全部土地。晉元帝給祖逖鎮西將軍的稱號。321年,祖逖準備渡黃河擊石勒,收復河北。晉元帝卻派僅有虛名的戴淵做徵西將軍,都督司、兗、豫、並、雍、冀六州諸軍事、司州刺史。真正出徵的祖逖官職是鎮守;根本不出徵的戴淵官職是出征,而且祖逖已收復的和未收復的州,都歸戴淵統轄,這顯然是不信任祖逖的表示。當時王敦和晉元帝對抗,東晉內亂勢必爆發,祖逖感到前途無望,憂憤成病,就在這一年死去了。晉元帝深怕臣下在北伐中立功,建立起崇高的威望,對自己的帝位不利,卻不想想專和臣下在內部計較權利,自己原來就很有限的一些威望將愈益縮小,對帝位的保持更加不利。格言說得好,“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晉元帝正是這樣的一個庸人。
晉元帝登帝位後,不滿意王氏的驕橫,想削弱王氏勢力。他引用善於奉迎的劉隗、酗酒放肆的刁協作心腹,暗中作軍事佈置。王導被疏遠,仍能保持常態,士族一般都同情他,劉隗、刁協反陷於孤立。王敦本來是個野心家,乘機以反對劉隗、刁協,替王導訴冤為藉口,陰謀篡奪。祖逖死後,王敦更無忌憚。322年,王敦在武昌起兵反晉,劉隗等人戰敗,王敦攻入建康。王導和朝官們消極抵抗,王敦無法實現他的篡奪野心,只好退回武昌。323年,晉元帝憂憤病死,晉明帝繼位,王導輔政。王敦老邁已無野心,然部署皆以為有機可乘,加緊謀奪帝位。324年,晉明帝乘王敦病重,發兵謀討王敦,王敦部署戰敗,王敦不服,帶病領兵來攻建康,被晉軍擊敗。王敦病死,謀奪帝位的戰爭告一結束
東晉統治集團內部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室和幾個強大士族之間的矛盾。帝室如果安分享受尊榮,不干涉強大族的權利,那麼,各種勢力相對平衡,政治上呈現正常的局面。反之,帝室企圖增強自己的權力,因而引起強大族的不滿,野心家便乘機而起,要篡奪司馬氏的帝位。歸根還是那些強大族保護帝室,推翻野心家,使勢力又趨於平衡。晉元帝信任劉隗、刁協,並且用南方士族戴淵作將軍,這是和王氏勢力不相容的。王導認為佞臣擾亂朝綱,同意王敦來殺逐這些人。這些人被殺逐以後,帝室勢力退縮回去,王敦還想篡奪,王導便宣稱“寧為忠臣而死,不為無賴而生”,表示堅決的反對態度來維持帝室。東晉朝在399年孫盧之亂以前,重大政治事件的演變,本質上無非是這個主要矛盾在反覆表現。
北伐中原
當東晉在江南建國的同時,中國的北方則陷入分裂混戰,黃河流域成為匈奴、羯、鮮卑、氐、羌等五個主要少數民族和漢族爭殺的戰場,並分別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相互爭霸,不斷有國家成立和滅亡。
從永興元年(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建立漢國,建興四年(316年)滅掉西晉,到北魏太延五年(439年)鮮卑拓跋部統一北方,這130多年裡北方各民族相互爭戰,先後建立了前趙(匈奴)、後趙(羯)、前燕(鮮卑)、前涼(漢)、前秦(氐)、後秦(羌)、後燕(鮮卑)、西秦(鮮卑)、後涼(氐)、南涼(鮮卑)、西涼(漢)、北涼(盧水胡)、南燕(鮮卑)、北燕(漢)、夏(匈奴)等十五個政權,連同西南巴氐族建立的成漢,共十六國,和東晉漢族政權長期對峙,史稱五胡十六國。
除十六國之外,還有漢人冉閔建立的魏、丁靈翟氏建立的魏、武都氐帥楊氏建立的仇池國、鮮卑慕容氏建立的西燕、鮮卑拓跋氏建立的代五個政權,總計先後建立了21個政權。上述政權中,後趙、前燕、前秦都曾佔據過北方的大部分疆域。
東晉雖然偏安於江南,但在歷代帝王在位的時候都希望收復北方的國土。從北方南遷的人民時常懷念家鄉,因此一些有志之士多次進行北伐。其中以王、謝、桓、庾四大家族為主的門閥對北伐採取了不同的態度,由於世族已安居江南,南方豐富的資產使得重返北方的意願不高。在東晉時曾進行過多次北伐,在其中也不乏名將的指揮。
東晉初期,朝廷採取以攻為守態度抵禦北方。317年祖逖意圖北伐,晉元帝只有給予少量軍隊,命他相機進取。他招募流民建立軍隊,並與當地塢堡合作,最後成功收復黃河以南領土,與石勒隔河相持。但由於東晉發生內亂,朝廷又擔心他威望太高,於321年派戴淵為總督節制,以致收復河北的計劃無疾而終,祖逖憂憤而死,失地得而復失。王敦因為祖逖去世而不必顧慮,之後遂叛變。祖逖軍由其弟祖約率之,最後也隨蘇峻叛變。晉成帝時則由庾亮、庾翼兄弟主持北伐,他們以荊州為中心,意圖發動北伐。但是因為朝廷抵制,所以沒有實現。庾氏兄弟相繼去世後,荊州刺史由桓溫擔任。他嚮往劉琨、陶侃事蹟,以北伐為務。
346年晉穆帝時,桓溫討伐成漢(成漢於338年為李壽篡位,改國號為漢),次年討滅。桓溫聲威大震,世族忌妒之,執政司馬昱引殷浩抗衡之。
349年石虎死,晉廷派褚裒北伐,失敗。桓溫多次希望北伐,晉廷不許,改以殷浩負責北伐。
352年殷浩聯合羌將姚襄北伐前秦,被苻健擊敗。次年殷浩再度北伐,為姚襄所襲。
354年晉廷只好將桓溫換上,由他掌握北伐大權。桓溫先後發動三次北伐,同年2月伐前秦,但由於苻健採堅壁清野戰術並打敗晉軍,最後桓溫缺糧而撤退。
356年,桓溫討伐河南姚襄,擊潰之並收復洛陽,修謁皇陵。
358年他建議遷都洛陽,但遭到世族反對做罷。等到晉哀帝及晉廢帝(即司馬奕)相繼為帝之後,桓溫已經控制朝廷。當時北方呈現前秦前燕兩強局勢,洛陽為前燕佔領。桓溫為了準備篡位,於369年討伐前燕。當時燕軍大敗,晉軍進駐枋頭(今浚縣附近)與燕將慕容垂對峙。最後晉軍缺糧而退,慕容垂率軍追殺,晉軍大敗。
371年桓溫廢晉帝司馬奕為東海王,改立司馬昱為簡文帝。隔年簡文帝去世,晉孝武帝繼位,373年桓溫要求“九錫”,有代晉之意。大臣謝安、王坦之拖延該事,不久桓溫病死,東晉得以儲存。
孫盧之亂
東晉朝的崩潰,桓玄為盟主的諸藩鎮,佔據建康以西的州郡,朝廷政令只能施行在東方的會稽、臨海、永嘉、東陽、新安、吳縣、吳興、義興八郡,一切殘酷的剝削自然也集中在八郡民眾的身上。司馬元顯為防禦王恭等人的進攻,調東方諸郡“免奴為客”人集合建康充當兵役,號稱“樂屬”。這又引起地主和佃客的怨恨。
五斗米道徒士族孫恩乘民心騷動,399年,從海島率徒黨百餘人攻破上虞縣,又攻破會稽郡,部眾驟增至數萬人。其餘七郡同時起事,攻殺晉官吏、響應孫恩,不到十天,孫恩有眾數十萬人。孫恩的徒黨號稱“長生人”,是一群奉五斗米道的亡命無賴。孫恩和這群人專事屠殺擄掠,破壞不遺餘力。會稽是王羲之謝安等北方士族聚居的名郡,吳郡、吳興是南方士族的中心居地,這三郡號稱三吳,是東晉朝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當然,士族所在地的民眾,受士族的壓迫是說不盡的,對士族的仇恨自然也是難以抑制的,愚蠢而瘋狂的野心家孫恩等人利用民眾的積怒,縱徒黨殺人,甚至嬰兒也不能免死。
晉將謝琰劉牢之率兵來攻,孫恩徒黨在諸郡燒倉庫,毀房屋,塞水井,砍林木,擄掠婦女財物,都逃到會稽郡來。謝琰收復義興吳興兩郡,劉牢之收復吳郡,進軍到浙江邊。孫恩起初聽說諸郡響應,對徒黨們說,天下沒事了,我帶你們到建康享福去。後來聽說劉牢之到了浙江邊,對徒眾們說,我割據浙江東部,還可以做個越王勾踐。等到劉牢之軍渡過浙江,孫恩對徒眾們說,我是不以逃走為羞恥的。孫恩擄男女二十餘萬人逃往海島。此後孫恩連年從海路入寇。401年,孫恩率舟師十餘萬人自海路突襲京口,逼近建康,司馬道子驚駭,不知所措,賴劉牢之部將劉裕奮勇進擊,大破孫恩軍。劉牢之等援軍趕到建康,孫恩屢次戰敗,又逃入海島。402年,孫恩入寇臨海郡,被晉兵擊敗。孫恩窮困投海自殺,徒黨和妓妾說他成了水仙,跟著投水的多至百餘人。被孫恩擄去的二十餘萬人,三四年間,不是戰死溺死,便是被販賣作奴隸,到孫恩死時只剩下數千人。孫恩連年從海島入寇,前後數十戰,又殺死民眾數萬人。
京口是從北方各地流亡來計程車族和民眾聚居的地方,號稱北府,與歷陽同為揚州重鎮。居民風俗強悍,敢於從軍。謝安輔政,舉謝玄為將。謝玄在京口募兵,得勇士劉牢之等人。劉牢之常領精銳當前鋒,戰無不勝,號稱北府兵。淝水大戰,苻堅軍崩潰,晉軍前鋒五千人,就是劉牢之統率的北府兵。399年,劉牢之擊孫恩,劉裕在劉牢之部下當小軍官,勇悍善戰,屢立大功。劉牢之部下諸將,搶掠財物,比盜賊更兇,獨劉裕約束部屬,紀律嚴明,大得民心。從此,劉裕成為北府兵的著名將領,擊滅孫恩盧循,主要是劉裕的功績。
孫恩死後,餘眾推盧循為首領,被劉裕追擊,泛海逃走。404年,盧循攻陷廣州,以後連年入寇,410年,率兵十餘萬逼近建康,被劉裕擊敗,盧循逃到交州。411年,交州刺史杜慧度擊殺盧循。孫恩在敗逃入海以前,多少還算是率領農民起義,盧循則完全是五斗米道作亂。
桓玄之亂
正當東晉朝全力攻擊孫恩的時候,桓玄乘機吞併上游諸藩鎮,佔有東晉三分之二的土地。三吳破敗,東晉朝失去了依靠,成為僅有空名的朝廷。桓玄認為滅晉稱帝的機會到了,與孫恩軍逼近建康同時,桓玄在江陵聚眾,謀奪取建康。402年,司馬元顯發兵要進攻桓玄,桓玄軍卻順流而下,攻入建康,殺司馬道子司馬元顯,政權全歸桓玄。404年,桓玄廢晉安帝,自立為皇帝,國號楚。
東晉朝是王、謝、庾、桓四大族勢力平衡下的產物,王謝庾三族相繼衰落,桓氏成為唯一的大族,驕奢淫昏毫無才能的桓玄便輕而易舉地消滅了東晉朝。
孫恩亂後,東方諸郡大飢,一向腐朽計程車族中人,這時候披著精製的羅衣,抱著心愛的金玉,關著大門整家整家地餓死。他們連掘些草根充飢的本領也沒有,當然不會有人起來和桓玄爭奪帝位。但是,桓玄也是腐朽已極的一人,他不可能維持既得的地位,當時存在著一個能夠消滅桓族勢力的人物劉裕。
劉裕崛起
404年,劉裕在京口約集失意士人密謀攻桓玄,被眾推為盟主。劉裕擊敗桓玄,掌握東晉政權。
劉裕滅桓氏後,要取消司馬氏皇帝的名號,還必須自己先取得更高的威望。因此,劉裕為滅晉而進行北伐。同時也為消滅國內割據勢力而進行統一戰爭。晉朝政權。後來積累戰功,打下帝業基礎,和晉元帝依靠大族推戴的情形完全不同。
409年,劉裕攻南燕。410年,破南燕都城廣固(山東益都縣),滅南燕,收復青州。盧循乘劉裕北伐,率軍向建康進攻,劉裕親率精兵回建康,擊敗盧循。411年,收復廣州。412年,攻破江陵城,殺割據者劉毅。413年,劉裕遣將軍朱齡石收復成都,殺割據者譙縱。415年,劉裕遣將軍王鎮惡攻克襄陽,驅逐割據者司馬休之。東晉境內在劉裕勢力下全部統一了。416年,劉裕率將軍王鎮惡、檀道濟、沈田子等分五路,水陸並進,攻後秦國,沿途收復滑臺(滑縣)、許昌、洛陽等重鎮。417年,劉裕軍攻破長安,滅後秦國。
劉裕出關回彭城,留守軍內亂,418年,關中被赫連勃勃奪去。這次北伐,勝利是巨大的,關中雖失去,自潼關東至青州,卻成為宋朝的疆土。後來宋魏間戰爭,多在這些土地上進行,使長江流域得到較為長期的安靜。東晉初,設立僑郡縣,憑空增添官職,用以安置流亡士族。413年,劉裕實行土斷法,令北方流亡來計程車民,就所居地作為土著,與南方土著同等待遇。許多僑郡縣從此省去,有利於行政統一和節省開支。
走向滅亡
東晉朝重要地區用大族作鎮將,因而形成割據的局面。劉裕改用皇子作鎮將,特別是荊州江州兩鎮,所統兵甲佔全國兵甲的半數,更非選皇子不可,從此建康朝廷不再受大族重鎮的威脅。
劉裕完成了上述軍事上政治上的措施,東晉朝顯然再沒有存在的餘地了。420年劉裕廢晉恭帝自立,建國宋,史稱南朝宋,是為宋武帝,東晉至此滅亡。439年北魏統一華北後,至此進入南北朝時期。
劉裕所創的宋朝,皇帝獨掌大權,主要輔佐,多選用寒門,原來的高門大族,只能做名大權小的官員,難得皇帝的信任。削弱士族的政治勢力,實行皇帝專制的中央集權,宋朝國內的統一程度遠非強藩割據的東晉朝所能比擬,政權大大增強了。當時鮮卑拓跋部統一黃河流域,出現強大的魏國,如果沒有統一的漢族政權,鮮卑人幾次大舉南侵,很有可能併吞長江流域,摧殘發展中的經濟和文化。所以,劉裕消滅紀綱不立、豪強橫行的東晉朝,建立起比較有力的宋朝,對漢族歷史是一個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