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宋朝飯局》《武俠物理》作者
《四郎探母》是京劇和河北梆子的經典劇目。郭德綱返場必唱的《叫小番》,正是來自這齣戲。
“四郎探母”的故事框架,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形成。它大概講了這樣一段故事:“楊老令公”楊繼業有七個兒子,主角楊四郎是第四子,名叫楊延輝。北宋初年,歷經“金沙灘”一戰,七個兒子戰死四個,唯有四郎被遼軍生擒,只能隱姓埋名,娶了遼國公主。後來,楊四郎在公主幫助下偷渡回國,探望母親。
這個故事當然是杜撰的。首先,歷史上的楊繼業確實有七個兒子,但只有一個兒子戰死沙場。另外六個兒子都在大宋活得好好的,沒有人被俘。
不僅“楊四郎入贅遼國”的故事出自杜撰,就連“楊延輝”這個名字也是杜撰的。根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楊繼業七個兒子分別叫延朗(晚年改名延昭)、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延彬、延玉,其中並無楊延輝。
據猜測,楊延輝的歷史原型可能是遼國大臣韓延徽。五代十國時期,韓延徽出使契丹,被遼太祖扣留。韓延徽思念母親,曾經逃回中原,後來又返回契丹。後人將韓延徽變成楊延輝,將韓延徽探母變成楊四郎探母,也是有可能的。
至少從元朝開始,楊四郎的故事就登上了戲曲舞臺。不過,元雜劇裡的“四郎探母”非但不溫馨,反而非常慘烈。劇中的楊四郎並不是主動回國,而是被他的母親“佘太君”強迫回國的。佘太君在得知兒子貪生怕死、入贅遼國後,讓遼國將其交還。遼國皇帝這才知道,自己的愛婿原來是死敵楊繼業的兒子,氣得吐血而死。悲痛欲絕的公主則摔死幼子,當場撞死。
在元雜劇裡,楊四郎的結局也很慘。佘太君認為兒子投敵是奇恥大辱,請求朝廷處死兒子。朝臣都來求情,皇帝也有意開恩,佘太君卻不為所動,在朝堂上痛斥楊四郎。最後,楊四郎羞愧難當,自盡謝罪。
這齣戲在元朝,又叫《忠孝節義》。佘太君逼死兒子是“忠”,楊四郎自盡謝罪是“孝”,遼公主摔死兒子是“節”,劇中還有一個大宋情報人員捨生取“義”。放到今天來看,這些所謂的“忠孝節義”,幾乎都是泯滅人性的變態行為。
到了明朝,楊四郎的故事進入小說。我們比較熟悉的“正義臥底”楊四郎,就是從那時開始出現的。明朝小說《楊家府演義》,將楊四郎刻畫成一位“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角色。他靠著遼國駙馬的身份,幫助宋朝奪回了失去的土地。最後,楊四郎和遼國公主一起回到大宋,被佘太君欣然接納,故事有了一個大團圓結局。
現代戲曲把《四郎探母》處理得更加圓滿。故事中出現的主要角色不分敵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