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學》成書於春秋時期,是孔子之言,曾子述之,為國學四書之一,其餘三本分別是《中庸》、《孟子》和《論語》
《大學》開篇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這句話是說,想要達到博學和修己正人的大人之學道路,首先是要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讓人棄舊圖新,達到完善的境界。
現在這個社會,大家都知道“明德”的重要程度,但是如何去真正地認識德行,如何做一個有德行的人,就要三省吾身,反躬求諸己。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人,沒有人是聖人。但是就怕不能知錯不改,反而不願意聽到別人批評指出自己的錯誤,還自以為是,強迫別人認同他。
二
一個人一天不做不合規範的事,對自己的德行表現滿意是很簡單的。但是長年累月的堅持才是培育自己德行修養的關鍵。
有人說劉備虛偽,但他願意三顧茅廬,出兵為關羽報仇,臨終前託孤:如果我的兒子不行,你可取而代之。
真心誠意也好,虛情假意也罷,劉備的一生,在德行方面無愧於身邊的任何人。
對於中國來說,地域環境,生活習慣,家庭條件,都能培養出不同性格的人。有的人年少有為,有的人自甘墮落,但大多數人都平庸地過完一生。但是,只要我們從自己做起,潔身自好,保持虛心學習的進取心和敬業精神,就打好了“明明德”的基礎了。
元代大學士許衡經過河陽時,正逢戰亂,百姓背井離鄉逃難,當時酷暑季節積熱難耐,經過河陽時,同行的人發現田地裡有棵梨樹,於是爭相摘梨解渴。
但許衡卻默默坐在一旁,眾人於是上前問道:“先生,前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呢,摘個梨吃吧。”
許衡卻說:“那棵梨樹不屬於我,我怎麼能隨便摘取別人的果實呢?”
其他人笑道:“如今兵荒馬亂的,大家都在各自逃難,說不定梨樹的主人早就跑了,何必固執己見呢。”
許衡卻說道:“梨雖無主,我心有主!”
三
我的心裡難道沒有主人嗎?許衡用這樣的話來警示自己,表明了自己在外在誘惑下,依然能挺直脊樑,不越過做人的底線,固守廉恥和尊嚴。
如今,人生活在這個充滿誘惑的世界上,一旦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自己的底線,那麼就會陷入深不見底的深淵。
而明德,正是掌握大學之道,掌握做人的準則,提高個人修養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