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秦始皇本紀》:“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
中國語言博大精深,更帶有中國特色。對於自己是“稱呼”有很多,讀書人介紹自己時,會用小生,不才,在下等,大戶人家女眷的自稱大多是妾身,賤妾等。至於有些人梁山好漢公開場合喊話時,會自稱為老子。這種獨特稱呼文化是祖宗給我們留下的,被後人繼承下來。至於皇帝的自稱,包含孤,朕,寡人等,三個詞有何不同呢?
”孤“、”寡人“
這些詞彙發展到後來成為皇帝專用,嚴禁平民老百姓使用。據說春秋時期還有一個詞彙,是”不穀“。一開始君王被叫”孤“和”寡人“,諸侯一把手也被稱為王。前面兩個詞彙連線起來,就是”孤家寡人“,這並不是說他日子過得有多孤單,畢竟後宮嬪妃的數量可不少。
其實”孤“和”寡人“,在某種程度有自謙之意,算是”寡德之人“。當時中國推崇儒家,講究”以德治國“,特別是君王。號稱自己為天命之子,權力是上天賦予的。如果自己品行不好,可能最終會失去江山,這個自稱更多的是提醒自己多注意德行。
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周天子下面有很多諸侯國,寡人這個稱號很流行。諸侯君王,士大夫,王孫貴族等,甚至還有上流社會女性都會稱自己為”寡人“。不過在公開場合時,如何稱也是有很大區別的,畢竟諸侯國有大國和小國。秦國和齊國,楚國,勢力特別大,自稱為寡人,實力稍弱的可以為孤。這樣看,似乎寡人比孤的級別上更高一些。
至於那個”不穀“,主要是楚王所用。據說當時楚國不被周天子承認,楚王為了彰顯獨特的地位,就用這個稱號來稱呼自己。不過所有的稱呼到了唐朝的時候,慢慢開始轉變,變得沒有那麼流行。這時已經有了明顯分類,寡人變成天子專用稱,地方軍閥主子用孤來形容。皇帝的自稱:朕、孤、寡人,三個詞有什麼不同?
“朕”
今天大家看古裝劇時,經常聽帝王稱自己為朕,一般人是不能用。哪怕是太子,若敢說朕,同樣犯了重罪。《羋月傳》中的羋月稱自己為朕,有人便說這個字為她發明。不過中國的官方說法還是認定為秦始皇發明的,當年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認為自己功績遠勝於先人。
那時人們稱讚優秀的君主,會把他與三皇五帝相提並論,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績超過他們,就從裡面挑出兩個字,發明了“皇帝”這個詞彙,還用朕自稱。從那以後,”朕“這個詞變成皇帝的專用詞彙。不過有些帝王因為沒有完成統一大業,自然不好意思用朕來稱呼。三國時期的那幾位君王,發跡之前愛用寡人,等到正式稱帝才名正言順使用朕字。
總結
中國自從夏朝開始以後,帝王稱呼大多沿用這幾個稱呼。不過也有一些君王想出一些別的稱謂,就像朱元璋稱自己為“咱”。如果想要了解那段有趣文化,不妨平時多瞭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