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清幽美詩五首:黃花正可對幽人,孤宜水竹共精神
傳統的冬季是以立冬節氣為開始,但立冬往往在農曆十月,所以農曆十月又叫初冬,孟冬,早冬。當代人沒有感覺,尤其是南方大城市的人,這哪裡就冬天了?因為從現代氣候學劃分季節,平均溫度連續五天低於10度才叫入冬,現在很多地方日平均溫度都在15度左右,日最高溫有時在20度以上,彷彿剛剛過完夏天,還沉醉在滿山紅葉秋美里,計劃到哪裡去打卡,哪裡就冬天了?所以說現在是秋天也沒錯。
但是傳統的冬季,是以太陽每年在地面恆定的照射軌跡為標準的,這是一種天文學上的劃分,影響了中國幾千年,自然有其深厚和可以把握的地方,便於古代以傳統農業為基礎的社會運轉。
那麼傳承了幾千年的冬季和初冬,有著很多季節的標誌。
一,是黃河流域的水面夜晚開始出現冰凍,雖然很快融化,至少證明古代黃河流域夜晚的氣溫會降到零度以下。這個月北方地區還可能出現小雪,但這種雪很快融化。
所以就算是初冬,北方呈現的景色和晚秋差別不大,也會有適合此時的秋草冬花生長開放,帶給人一種不滅的生機感,比如草原上各種秋季的野草閒花,比如耐寒的菊花,青草。
二,在長江流域,則霜降的現象出現得更多一些,但是由於氣溫和溼度比北方高,反而宛如秋天,而在明麗的晴暖時段,氣候如同早春和晚春的某些時候。樹葉凋零得慢,可以延續斑斕的秋色,而秋蘭,秋菊,依然搖曳。而農田雖然有收穫,但是南方的土地往往此時會種上蔬菜,就算是閒置,也有野草青青鋪就田園。所以宛如春天。
三,整體而言氣溫是在走低,但是白天晴朗,大的落葉樹木都在凋零。南北都呈現出比晚秋更遼闊明麗的清美。
“搘頤默默靠柴扉,頓放詩題塞翠微。
三徑寒松含宿雨,一川衰草臥斜暉。
孤煙白處丫峰露,亂葉紅邊個鳥歸。
觸目園林已如洗,菊花猶著鬱金衣。”宋朝·白玉蟾《初冬即事》
初冬季節比晚秋更清美,當然前提你是健康的勞動者,有個好身體,像林黛玉一樣,秋分就開始咳嗽,那是溫度還在20度以上,這初冬的美景,她就是有心,只怕一點冷都經不起。但是這初冬的冷,對於健康和勞作的人來講,反而是一種涼爽。
因為當你田間勞動或者疾走,這個季節還是會有汗的。
於是詩人勞動累了,將頭靠在院子門上頭休息,結果抬頭一看遠山和天空,詩情暴漲。
這裡不比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差呀,而且更有此地的層次美。
你看這有山有水的地方,松樹林上還帶著秋雨那種滋潤,但是已經雨過天晴,河流和冬草都躺在夕陽裡,接受餘暉的安撫,清美慵懶。
遠山還有云氣繚繞,恰好那雲氣在兩山之間,顯得雙峰如仙女頭上的丫髻,好個仙境。
視線收回來,倦鳥歸林,歸的是尚有紅葉的枝頭,鳥的翅膀像個字,招展清晰。
如果陶淵明寫的是藍天青山黃菊三色,他的這片初冬的田園,有青山,白雲,碧流,秋草,松樹,紅楓,沐浴在一片絢爛的晚霞裡,更加綺麗。
更重要的是陶淵明的菊花,這裡也有,雖然是初冬,花色如洗,豔麗在落落霞光裡。
這種景色比起晚秋,更有落落不擁擠的美。
何況他是勞作累了的休息,正需要這種微寒的感覺調和身心。
“節物隨時變,斜陽一望中。
暮雲重疊碧,遠樹淺深紅。
菊色滋寒露,蘆花蕩晚風。
一樽誰與共,獨立意無窮。”宋朝·吳芾《初冬山居即事十首·節物隨時變》
談起農曆的九月,也算多事之秋,首先重陽節就是大節,更注重親人的團聚和朋友間的友誼。賞菊花,喝美酒,尊老愛幼,酒宴頻頻,或登高或聚會,總是人氣大過觀景,就算是有忽然的自我,往往也會在人堆裡感受流年如水的歲月悲哀。
但是初冬就不一樣,景色比晚秋更清麗,而且沒有太多的節日應酬,這個時段真正讓人沉澱和寧靜,如果此時你還願意去走走看看,恭喜,江山是你,你是江山。
物候隨著節氣在變化,在夕陽裡你遠看,初冬更美。
那遠山青青,暮雲繚繞,但是已經有著疏闊美,因為你分明可以看到遠處的樹,那一團團在夕陽裡,向陽的地方金紅,背陽的地方幽紅,正是夕陽分開了樹與樹的距離,幾乎每棵樹,都在你視線中吧。
腳邊的菊花帶著寒露傲然開放,不遠處的水岸搖曳著白色的蘆花。
此時不需要和人共賞,端著酒杯,就這樣站著,感受一種沉靜有收藏氣息的冬天,如同沉澱自己的心。
都說秋葉靜美,實際冬色才是真正的靜美,是一片靜美啊。
“過了重陽便作寒,貂裘心事未容安。
貧時侯伯人難識,醉裹乾坤我自寬。
紅葉已飄千萬點,黃花羞對兩三般。
小窗破處須頻補,莫放西風正眼看。”宋朝·宋伯仁《初冬》
這首詩頗有人間氣和樂觀氣。
初冬來了,古人不像現在物質豐富,臨時買禦寒的東西也不耽誤生活。在早冬太陽還和暖的時候,古人就要打理房屋,看看屋頂是否漏水,窗戶是否漏風,家裡的衣裳和棉襖是否夠用。就算你才高八斗,總不能臥雪談詩當日子過吧。
宋伯仁雖然清苦,但是他更熱愛生活。
這年重陽節後,寒風寒雨就來了,他也想要貂裘棉襖過冬天啊,可是沒錢。
沒錢不要緊,一要樂觀,二要因地制宜做點實在事。
於是他先喝了禦寒的酒,就開始搗鼓他的破房子,比如補窗戶,這樣冷風來時就不會長驅直入,像杜甫那樣被風掀了屋頂。
此時初冬,紅葉蕭蕭,已經飄下了千萬片,而傲寒的菊花兩三從正開得堅韌。
宋伯仁當然喜歡菊花,可是他作為人也不能像菊花那樣風餐露宿就可以自在成活吧。
喜歡歸喜歡,但是還是要補窗戶。
他調侃自己,西風喜歡菊花,但未必喜歡他,因為菊花傲然在風裡,他一門心思就想補好窗戶躲在室內。
但這樣的調侃是帶著樂觀的,帶著樸素的愛生活。窮是窮了點,但是生活向前,度過冬天。
我有時候想,他一定是在補窗戶的間隙調侃自己,那酒熱和勞動,讓他有了別樣的詩情。
“泬寥蕭瑟後,霽色卻怡人。
霜已千林曙,天猶十月春。
黃花蝶過晚,白葦雁銜新。
野性自夷曠,非關絕世塵。”元朝·方瀾《初冬作》
初冬是更加江河沉落的時節,大小江河湖泊的水下降,天高地沉,景色蕭條開闊。
但是一場雨後的初冬,白天天氣晴朗,天空如洗,溫度迅速上升,宛如初春。
彷彿是歸零之後的重啟,帶著一片明淨。
比如那遠方的樹林,霜後更加疏落。
但是初冬細膩的近景彷彿白紙上恰到好處的話,比如一隻蝴蝶,幾朵菊花,比如一隻大雁,銜著蘆草飛過。
看起來清美,刪繁就簡。很多人以為這是一種禪意,但是被詩人自己否決。
這自然界中自然有天性和本質的曠遠,並不是這些美,都遠離世上,它們是這世界的底色,不需要你另外去刻意好高騖遠的模仿追求,你只需要安靜體會就成。
我喜歡這最後兩句。這是樸素的自然觀和精神觀。
冬藏之美,是天地收斂沉降的氣質,是種浩瀚的真實的存在,是迴歸自然的本質,等待新的蓬勃和繁榮,這並不是遠離世界,而恰恰是在成就世界。
這打了哪些人的臉?就是一心要清高遠離塵世的那部分人,可以去求仙慕道,或者標榜隱逸清高。實在的人生自然會成就真實的曠達,如同自然界的冬天。
“黃花正可對幽人,卜築從茲遂有鄰。
已詔寒山同氣色,孤宜水竹共精神。
秋回彌見風霜遠,客至翻驚物候新。
寂寂陶潛藏此意,東籬千載未生塵。”明朝·郭之奇《初冬十二至防水見黃花喜吟》
概念中菊花是秋花,但實際菊花的品種和地域不同決定了它的花期,更何況是這極其類似九月的初冬。菊花有在雪裡開放的。
雖然初冬如春,但是比起春天的百花齊放,在花事上是遜色的。但是隻要有菊花的地方,就足以讓人有笑。
比如這菊花十月開得正好,符合詩人想隱居田園的心境。
我沒想到在這深山裡,十月還有菊花,如果住在這裡,有菊花作芳鄰,那我是心滿意足。
這菊花和黃葉滿林的寒山同一種氣色,它開放在這裡,和竹子和水有著同樣向上的精神氣。
秋天過去了,它們已經經歷過風霜,沒想到,這十月小春,又看見它新嫩的花芽。
想起陶淵明喜歡菊花是有用意的,因為菊花和他一樣是真的寒苦高潔,千年不變的霜姿和美麗啊。
但是郭之奇比陶淵明更傳奇,他不過是拿冬天的菊花作寄託。因為他本人是抗清的高官,此時正顛沛流離,艱苦卓絕,輾轉山林。他過得比陶淵明更艱苦,更有鬥志。他是拿菊花作比,其實他遠勝這冬天的菊花。
他被誘捕,誓不降清,康熙元年就義,享年55歲。他是明朝千萬個文天祥之一。
那句冬天的黃花正可對幽人,讓人觸控到他的情懷,如果不是戰亂,他想必比陶淵明更熱愛生活,更愛著旖旎風光,清美自然。
但是他選擇了國難之時的挺身而出。斯人已逝,而他生動的詩句和情懷長存。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初冬的美詩美句呢?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