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看點:說到親子游玩,看展是多數父母優先考慮的專案之一,可是怎麼看?各館適合多大的孩子看?看完能學到什麼?一連串問題讓父母疑惑不解。今天的這篇文章,將一掃大家對看展的各種疑惑。
思維
全文共4885字,閱讀時間5分鐘
在女兒一歲左右的時候,我就開始頻繁帶她看展了。這裡說的展包括畫展、藝術展、博物館等等。
在帝都,這方面的資源非常豐富,內容常新,有很多還是免費的,自然不想白白浪費掉。
我們差不多每週都會安排至少半天去看一次展,這已經成為我們的一種習慣。女兒也經常會跟我說:媽媽我想去博物館,我想去看展……有時還會出現一去一上午,然後賴在那裡不肯走的情況。
但是有人也會問:有些藝術展我都看不懂,怎麼帶孩子看呢?或者:孩子那麼小,能看懂嗎?看不懂不就白逛了?
其實,一開始我帶娃去看展,也不是為了她能看懂些什麼,或者學到什麼知識,單純的因為冬天太冷、夏天太熱,還有天氣狀況不佳的情況下要找個遛娃的地方。但是後來也漸漸發現,孩子浸潤在這樣的環境中,觀察力、審美力、思考力的發展都有了合適的土壤。
怎麼讓孩子喜歡上看展呢?
如果簡單的走馬觀花,或者和孩子不恰當的互動方式,都會很容易讓孩子喪失對看展的興趣。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思考,我也想就看展這個問題來聊一下:
1.
為什麼要帶孩子去看?
2.
看些什麼?
4.
怎麼看?
6.
怎麼才能讓孩子喜歡上這項活動呢?
01
01.
兒童遊樂場vs看展
相比熱鬧喧囂的兒童遊樂場所,我更喜歡帶孩子去看展。
當然,不是說反對孩子去兒童遊樂場所。兒童娛樂場所都是專門為孩子設計的,環境和條件都非常貼心、富有童趣,適合孩子操作和發展各項能力,而且孩子都非常喜歡。
但是大部分兒童遊樂場,尤其是室內遊樂場,有點太過於吵鬧了,背景音樂喧囂,玩具和色彩豐富,娛樂專案種類繁多。
對於孩子,尤其是年齡小的孩子來說,聲光電交雜在一起其實是非常強烈的感官刺激。當孩子適應了這種強感官刺激之後,對於一些靜態的美、一些細微的東西體察的敏感度就會降低。
或者,有的時候孩子可能這個玩具沒玩多久又去玩另外一個,很難專注下來,因為在這樣的環境裡,好玩的東西太多了,注意力不停的在轉移。
看展的環境相對來說會更安靜一些,即便有背景音樂也是很輕柔的。這樣孩子更容易專注在一件事情上。
而且展館裡目之所以的地方,在審美上的水準更加有保證,都是精心設計過的,相對經典和審慎。
但是遊樂場,其實更多為了迎合“大人以為孩子會喜歡的”審美來設計的。我之前也寫過一篇吐槽文《審美不重要嗎?審美要從娃娃抓起!》(戳藍字溫習)。
02.
為什麼要看現場?
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去展館裡面看呢?
現在科技這麼發達,在電腦上,或者圖書上看不也是一樣可以欣賞到各種豐富經典的作品嗎?這兩者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我們都在中學美術課本上欣賞過莫奈的睡蓮,它對我們來說一點也不陌生。
這幅畫在書上看起來是這樣子的。▼
而實際上,掛在博物館裡的畫作是這樣,佔了整整一面牆。▼
我還清晰的記得我在法國留學時,第一次去博物館裡看到這幅畫作時震撼的心情:原來這幅畫可以給我如此強烈的感受和視覺衝擊啊!
我才開始認認真真的欣賞它,那些疊加的顏料,近看是一個樣子,遠看好像又不一樣了,太神奇了。只有看到真實的畫作,我才發現了很多以前所不曾關注的細節。
原作給人帶來的感受是圖片無法替代的,而藝術對於普通人的影響卻主要來自於作品對他視覺體驗上的感動。
這就好像看電影一樣,同樣的一部電影,在電腦上看,和在影院中看,在imax3D上看,有著完全不同的體驗。
所以當孩子走進藝術殿堂,同作品或者創作方式零距離接觸、身心處於高度活躍的狀態,豐富的視覺、觸覺體驗,那種鮮活的現場魅力是無可替代的。
02
一、看展前:
01.
提前“預習”一下
看展前,父母最好先查閱展覽內容和作者資料。不用作為知識來灌輸,而是輕鬆地瞭解一下。看看這次展覽的主題,相關藝術家的作品,或者是和藝術家相關的紀錄片,然後介紹給孩子。
02.
帶著問題去看展
在對展覽的主題和內容有了初步瞭解之後,可以問問孩子,你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你最想了解哪一部分?
女兒一歲多的時候,我帶她去自然博物館,她最大的問題和擔憂是:恐龍會不會咬我?
當然,看過之後她還是放下心來。她還透過恐龍的牙齒學會了辨認,哪些恐龍會是吃肉的,具備“咬人”的能力,哪些是吃草的,不具備這種能力。
帶著問題去看展,孩子會更加主動的從展覽中觀察、思考和獲取資訊。
二、看展中:
01.
觀察和提問
以畫展為例,如何引導孩子看畫展呢?可以嘗試一下維度提問:
思維與推理:裡面畫了什麼?(人物或動物)他們之間可能是什麼關係?他們在做些什麼?
感覺和情緒相關的:你感覺到什麼?裡面的人物是怎樣的情緒?他們可能在經歷怎樣的事情?
色彩和明暗:這裡面用了什麼顏色?色調是偏暗還是偏明亮呢?
構圖和佈局:觀察一下這幅畫的構圖是怎樣的?人物分別在畫中的什麼位置?
經典的構圖法則,如果有興趣也可以去和孩子一起學習瞭解一下。
▲金字塔
▲三分法
最後可以問下孩子:是不是喜歡這個作品,喜歡的原因是什麼?不喜歡的原因又是什麼?
上週帶女兒去看的畫展,上面這兩幅作品她說喜歡左邊的土撥鼠,特別可愛,不喜歡右邊的獅子,因為看起來有點兇猛。我們還模仿了一下土撥鼠擁抱的動作,非常有愛。
可以引導孩子用講故事的方式把藝術作品“講”出來。
我女兒看到一幅畫裡有一隻哭泣的猴子,我問她:你覺得它為什麼哭呢?
她想了想回答:因為這隻小猴子它不想睡覺,它還想玩,但它媽媽非讓它睡覺,它就哭了。
後來她看到了下面這幅畫:▼
我問女兒:你覺得畫裡面畫了什麼?這兩個人在幹嘛呢?
她說:上面這個人是媽媽,她要去上班了,下面那個是她的寶寶,寶寶不想讓媽媽去上班,抱住了她。
這些解讀當然不是畫家的本意,但是看展也是透過藝術作品看到自己的一種途徑。一個兩歲多的娃生活經驗和知識都是很有限的,所以她的解讀更多的是透過帶入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想象來完成的。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視角和經驗是不同的,看到的東西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欣賞和解讀沒有標準答案。
跟孩子聊作品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解讀視角,不要把大人的理解強加給孩子。
當孩子能夠給出他們的表達,不去評判對與錯,更多的是從上面幾個方面引導孩子多觀察,形成相對比較有邏輯和完整的表達,隨著孩子生活經驗的增加和背景知識的積累,他們的解讀也會更加豐富。這就是訓練孩子的鑑賞能力的過程。
如果你有關於你們所看作品的背景知識,也可以將給孩子聽,但是也要告訴他:你剛才的解讀也很有趣,我都沒有想到呢。
但是不要把看展的過程變成授課和說教的過程,那就太枯燥了。有些父母會傾向於灌輸知識,“來,過來,我跟你講講這幅畫,這是xxx畫的,畫於xxxx年,表達的是作者……你記住了沒?”
這樣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想必大人也記不住多少這樣的資訊。
在講授之前,先問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爸媽也可以講講想自己的,把看展的過程變成交流互動的親子過程,就變得有趣多了,記憶也更加深刻。
展館是激發孩子的興趣和靈感的場所,相比於那些專業化的文字簡介,孩子更容易被實物所吸引。
看展的意義在於:點燃孩子的好奇心,激發孩子的探索精神,開啟孩子對某個知識點、某個學科或某個領域的興趣。
有時,孩子的關注點可能跟我們不一樣,或者是在我們想不到的,甚至跟藝術品不相關的地方。
上週我帶孩子去美術館,她看著看著畫,突然發現了木頭背景板上的洞洞,於是趴在那裡看了十幾分鍾,一會在這面透過洞洞看風景,一會又跑到了另一面,發現原來可以看到不同的風景啊!
這種情況在年齡小的孩子身上特別常見。我想起女兒一歲多的時候在美術館裡爬了半個小時樓梯。
你想讓孩子專心看展,他們卻對那些在你眼裡習以為常、無關緊要的東西感興趣。這不是浪費嗎?
但是別忘記了,生活就是學習。
而且誰又能說“看洞洞”這項活動就不是學習呢?對於兩歲的孩子來說,這就是發現世界有多奇妙的過程。
放下“看展就是要來學知識的執念”,千萬別說,“你不好好看,下次再也不帶你來了。”
只要孩子能在這些看看展的過程中找到他的樂趣,不管是畫面的一角,還是一塊他喜歡的顏色,還是地毯上一個讓他感興趣的洞洞,都是有意義的。
02.
模仿
讓孩子模仿藝術品中的人物動作,表情。
透過模仿可以感受到更多細節資訊,比如人物的情緒,肌肉可能會發生哪些變化等等。
要想模仿的很像,孩子們必須非常仔細地觀察藝術,以便將其表現出來,這將鼓勵他們學習和吸收藝術品的細節,這些無疑都是無意識的學習過程。
這些都是其次的,最重要的還是有趣!
有些孩子可能比較害羞,父母可以先模仿一下,表情動作力更誇張,更滑稽,把孩子的積極性和模仿欲調動起來。
然後把模仿的樣子拍成照片,對比一下,看看誰模仿的更像。(首先請了解博物館關於攝影的規則,是否允許拍照和使用閃光燈。)
▲女兒一歲時模仿雕塑藝術品《我看到了幸福》
我始終覺得,帶娃看展,帶著好玩有趣的目標比學知識更明智。
孩子在展館裡好玩有趣的經歷,會進一步激發他們的興趣。
03.
策展思維
對於大點的孩子,其實可以關注的不僅僅是展品本身,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去理解“策展思維”。
什麼是“策展思維”?就是從設計展覽的角度去思考:如果我是這場展覽的主辦人,我應該怎麼去設計展覽的方方面面。
策展人就是把專業領域的知識透過文字、影象以及後來的新媒體手段的解說,用不同主題概念穿起線索引導,透過展品合理的陳列設計,娓娓道來講故事,把知識和資訊轉化為一種直觀的體驗與經驗。
如何啟發孩子的策展思維呢?可以嘗試一下幾個方面:
比如燈光如何佈局。有些展廳光線會很明亮,有些會比較昏暗,有些會在作品上方打光,有些可能會在四周打光。
可以引導孩子觀察一下:這些光線佈置的原因是什麼?是想達到怎樣的效果?展館這樣佈置是否合理,你有什麼建議?
時間久了孩子對光線佈置也有了一定的認識。
不同的展館之間又是如何分類佈局的?是按照歷史脈絡,還是主題脈絡?
比如,國家博物館,主要是按照時間脈絡區劃分展館的,從遠古到近現代,一個時間段是一個場館。
自然博物館更多是按照生物種類去劃分的:植物、古生物、動物、海底生物和人類。
引導孩子去思考不同展館劃分的方式,也是鍛鍊邏輯思考力的過程。
展品的擺放是怎樣的?為什麼這個放在中間?是不是它比較重要?
這裡就涉及到了展品擺放知識和視覺技巧等等,這裡就不展開聊了。
最後可以問問,如果你辦一個畫展,你想如何安排你的畫作,按年齡來排還是按主題來排放呢?你覺得畫得最好的作品放在哪裡呢?哪個位置是最抓眼球的呢?
04.
可以玩的小遊戲
可以設計一些小遊戲,比如我上週跟女兒玩的,你可以在這些畫中找到三隻小狗嗎?
看畫也可以變成有趣的“尋找遊戲”,可以很好的鍛鍊孩子的觀察能力。
最後,我覺得看展無需面面面俱到。
我們一般看展都有這種心理:儘可能多的看,最後一個都不落下,才對得起票價。但是大部分展館其實想要做到“一個不落下的看完”都是不太現實的,尤其是盧浮宮這樣的博物館,更是三天三夜也看不完。
那怎麼辦?
其實,帶孩子看展,相比“全部都看,走馬觀花,但是都沒啥印象”,不如“一次就看一個作品,但是看得深入”更有意義。
不要把看展變成一種僅僅是打卡拍照的“形式主義”活動。
我們上面也提到了很多方法,每次去看展能用上一個兩個也就足夠啦。不需要每個都要實踐一遍,活動“設計過滿”,留給孩子自我探索和自我發現的空間也就少了。所以,不需要因為沒有全部實踐而感到焦慮。
三、看展後:
01.
自己策展
每個孩子都有很多自己的作品,不論是繪畫、手工還是捏的橡皮泥,這些作品完成以後大部分都放在一個箱子裡或者角落裡了。
如果能在家辦個小型的畫展或者作品展,也能增加一下生活的儀式感。
可以開闢一個小角落,或者利用一下家裡的走廊,讓孩子自己篩選一下自己的作品,然後自己規劃擺放一下。
某日下班回家,看到女兒在蹦床上擺了一圈自己的畫。她說在辦畫展,叫我快來看。▼
雖然這個“畫展”看起來很簡陋粗糙,但是也帶給她滿滿的成就感。
02.
自我創作
看完畫展以後可以引導孩子回憶一下,哪個作品帶給了他靈感,可以試著做一件自己的作品,不論是畫畫、書寫、做貼上畫還是畫一個思維導圖都可以。
當然這個首先採用孩子不會感覺到有負擔的形式。父母的參與,把它變成一個好玩的親子游戲,會提高孩子的積極性。
1. 每次去看展前,跟孩子普及一下在展館內的禮儀和規則。比如:保持安靜,不損壞展品,不奔跑嬉鬧,不吃東西等等。
2. 對於小點的孩子,最好看之前能吃點酸奶餅乾之類的小零食。以前我帶娃去做看展,剛看到一半,她的心思就不在觀察和探索環境上面了,纏著我要餅乾吃。所以後來我乾脆在看之前先滿足她肚子裡的”饞蟲”。
3. 提前準備好一個便於外出使用的畫材包(彩筆、素描紙、畫板,方便收納的泡沫坐墊、收納包),重量適宜,便於攜帶和儲存作品即可;很多孩子都會在特殊的場景刺激下,畫興大發,這時候讓孩子直接臨摹原作,就是最好的學習。
藝術要“從上往下學”,就是讓孩子直接從最好的藝術作品中吸收營養。
03
我們小時候其實看展的機會是不太多的,即便是去看也是跟著父母或者學校組織的,帶著強烈的教育目的去的,不管是不是真的有什麼感觸,回來總是被要求寫個觀後感,也是壓力山大,看展的興趣也被一點點磨滅。
但是看展本身可以是一件特別輕鬆愉快的事情,它應該和吃飯、看電影、游泳、去公園一樣,是我們生活中特別自然的一部分。
我在歐洲生活期間,經常會在博物館裡看到很多白髮蒼蒼的老人獨自去看展,他們拿著展館的資料,仔細研讀,有時也會帶著書,邊看邊查閱。
他們去博物館肯定不是為了教育孩子,更不是為了自拍發Instagram。是因為,即便他們到了這樣的年紀,依然保持著對世界的好奇,對知識天然的渴望。
看展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是他們去看世界的一個視窗。這種習慣應該在年輕的時候或者孩童時期就已經形成了。
我們現在帶著孩子去看展,出發點最好也是我們自身對於這個世界的好奇,帶著熱情和好奇心,開啟探索之旅,這種態度和習慣也會言傳身教的傳遞給孩子。
希望我們的孩子,不論長到多大,不論是不是有人陪伴,依然能享受一個人看展、一個人探索世界的樂趣。
互動話題
你是如何帶孩子看展的,有沒有什麼小經驗,或者有意思的故事和我們分享呢?文末留言區,等你來~
大家育兒中有什麼困惑,或者對什麼話題感興趣,也可以留言給我們。